厉王暴政——国人暴动——共和执政
主演:周厉王姬胡荣夷公芮良夫召公厉王太子静
大主演周穆王在天子的舞台上55载,终于向先王祖先报到了。不知在祖先那里会得到什么评价就不得而知了。
周穆王以后,儿子共王立。再后懿王,到这时周穆王以来的衰败后果慢慢显露出来,《史记》曰:“王室遂衰”。还有诗人作讽刺诗刺中央王朝了。懿王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迁都犬丘(有史书其他说法:废丘),总之迁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什么什么丘是肯定的。当然比起他子孙的迁都显然不是大事。懿王之后,共王弟弟辟立,是为周孝王。孝王崩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然后就是本场的大主演了。他跃跃欲试准备出场了。
周厉王简介:周夷王之子,好利不好德。当天子三十年,整了周朝三十年。
在历史上(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以主演的身份当终生演员的,直到死亡让他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人的生命当下,他就是终生主演,每个牛人或不牛的人、猛人或不猛的人、强人或弱者等等一切其他人都是他的配角。老天爷对待每个人都是没有偏私的,一例按同样的法则铁面无私的办事,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只是人们有的明白或者不明白这个铁的事实罢了。
但对叙事者来说,只是借用古人传达宇宙的永恒经验——真理。所以为行文方便,对角色的暂时定位作了文字上的技术处理。明眼人明鉴则个。
大主演周厉王即位时不叫周厉王,他跟老爹姓姬不用说了,大名称作“胡”,所以可以称作姬胡。哪年出生已经不可考了。以西元为参照,他是前878——前841在天子位上,剩下13年流放到彘地(山西霍县,近改为市)。又据贾志刚的《原来这才是春秋》说,是被流放到野猪林,这就不是笔者所能知晓的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周厉王的“厉”确实是非常努力才得来的称号。且看下文。
自老祖宗和爷爷辈父辈的挥霍文武王成康王的老本以来,周已经不是昔日一般的强大了。
他老爹夷王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可能非常爽:烹杀了齐国诸侯——齐哀公,但名誉相当不好。如此欺负诸侯,唉,不知日后子孙却被诸侯欺负,不知留点后路。另一件事件就非常不爽了:楚国诸侯——子爵(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楚侯倒数第二等)居然称王了。丢脸啊!想当初周盛时人家不按等级时候给点礼物就要给人家颜色瞧,周穆王鼎盛时期连人家虽然老实但不入法眼也要挨K,虽然自己过分了,那也是说明自己强能欺负人,不是被人家欺负。但楚子居然敢和自己叫板——称王了。如果他不自觉撤下王的招牌,那只能给他点颜色了。天子最重要的是面子——礼法。面子没了,周朝这个中央也就不是中央了。大家给面子,周天子才能坐稳位子。所以对楚王不是用仁义宽恕就能解决的,因为宽恕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大家都是王了,你一个周王又算什么呢?
对付楚子称王必须要采取对策,最好能暴打一顿,让大家(各诸侯)看看,乱来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是气魄,有这种气魄才没有成为天子被诸侯欺负的东周局面。但——
这里有两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厉王的问题——缺钱。打仗绝对不是只有豪气和具有原子弹威力的神奇武功就可以的。很明显的又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大家奔来奔去都要吃饭——也就是要工钱啊。毕竟像当年明月所说,大家不是钢铁战士。
周厉王准备筹款了。他采取的方法比较激烈,准备以钢铁的手腕任用一位他看准的高人——专业人士荣夷公。这位仁兄的专业是什么呢?——史载“专利”。倒不是这位仁兄申请了很多专利,而是真正的“专利”。我们不作正面的阐释。
因为另有强人帮我们介绍这位仁兄了。不过这位强人(笔者所讲的“强”请大家注意。在上一篇的时候已经略微接触一点了)不是荣夷公“专利”的专业人士的粉丝,也不是好好先生。他也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更重要的智慧给董事长周厉王惹点麻烦。他向厉王进谏曰:“………………”内容不很多,不过大家想必不是爱看。又要让不才叙述了。希望真正要了解祖先光辉史的同朋能阅读史籍本典。向厉王劝谏不要用荣夷公的强人是大夫芮良夫。他说这样(如果任用荣夷公)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王室其将卑乎”。然后点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这是真正了解荣夷公和利得人才能讲出的高语啊。为什么呢?继续听他的高论吧。“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幸好这段不很难,就原文照录了,也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古文之美。总之老天爷从来没有专利过——占为己有。反之天地都是无偿地奉献,所以才能天长地久。但是荣夷公要“专利”,反天地之道而行。这样会树敌很多(原文:所怒甚多)。得到小利但将来的大难就看不到,意思就是会遭殃。那给天子当参谋长的要干什么呢?不是不要利。而是利用利使大家都得到实惠。然后举出《诗经》,说明先王学习天道的精神,修行品德,教化百姓,将利布于大众,所以周朝才能保持到今天。最后总结发言:天子不该学习专利,——不能任用荣夷公。“匹夫专利,犹谓之盗。”何况当天子的,后果就更严重了。这句话要注解一下,一般人失业还可以继续找工作,但天子失业往往连脑袋也要掉的。中国似乎除了溥仪少数的例外,几乎天子失业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先生大爷们最好经常温习这类话,到时遇到不幸事件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荣公若用,周必败矣。”是《史记》芮良夫最后的一句话。似乎大夫愤怒了。但是这种人才是真正有血性的人,愤怒的外表是无奈,也是哀求。因为良心督促他必须要如此。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这个天下这个国家也是属于芮良夫等千千万万的人。这是真正的中国人。中国能维系几千年,成为仅存的文明古国,要为这些人献上鲜花。他们往往用智慧以及必要时刻用鲜血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周厉王的表现没有悬念——与周穆王攻打犬戎是一样——“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厉王遂意了,任用荣夷公进行经济改革——专利。这个专利,古籍没有有特别详细的记载,只能靠不多的古语进行合理的推测。杨宽先生的《西周史》一部厚书中说是独占山泽之利,独占天地间的百物,原来山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山泽中从事采集活动。这时被荣夷公“专利”霸占了。似乎如此没有问题。
但是百度有人提出疑问。历来认为是芮良夫“反对封建君主与贵族垄断山林川泽的生产”。实则西周时代的山林川泽早巳为各级贵族所有,厉王的“专利”决不是“垄断”的意思,更谈不上“与民争利”,倒是他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了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一一对此时人已有论述,本文不拟深论。
百度的见解笔者认为倒是较合理的。因为周厉王不是旅行家也不是打猎专家,不像后世的康熙一天就能打到几百只兔子。周厉王真正缺的是Money。所以利用独占的山林湖泽用来生利倒是可能的。是哪种情况由君自由选择。总之这引起国人的普遍不满是事实。想周厉王的爷爷的爷爷辈一直到老爹都有诗人作讽刺诗讥讽天子或朝政。周厉王又没做到无懈可击,所以民间官方流传讽刺诗和怨语肯定是正常的。由于连年战争(新中国发掘的周朝鼎铭等金文可证),耗损了大量库银,荣夷公只能变本加厉地充分发挥特长了。怨声只能更多了。这时候,周厉王真正觉得自己是为国为民,应该采取忍。忍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尤其是欲成事者。
但周厉王坚定地说:“不!”这就为自己得到“厉”的称号前进了极其关键的一步。
发动大洪水
召公(即召穆公)进宫报告情况了。周厉王也许正为准备K谁,银子怎么再捞点进行激烈紧张地思考——可见是非常希望有作为的周天子。但是召公恰在这时泼冷水了:“老百姓受不了了。”这是厉王的表现是“王怒”。他接下来要准备干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