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禹主要是作为治水者的形象存在民众的记忆中的。洪水是谁发的,怎么引发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水被治理好了,老百姓又能躺在热炕头上抱老婆逗孩子了。所以大禹是英雄。大禹的辛劳与屈辱都是值得的,他永远是中华民族在危难局面下奋力拼搏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这次我们的大主演周厉王在听了召穆公的报告后,他不知道接下来自己的的行为能引发发一场洪水。而且洪水真的发了。
那周厉王有什么表现呢?他起用“卫巫”,搞间谍监视活动了。谁如果“谤”朝政和他本人,如果被逮着,“则杀之”。值得注意的这里的“谤”不是诽谤的意思,而是提意见都是谤。那个问题严重了。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周厉王倒可能是再接再厉,有说话的被逮着都要重罚!因为国人于自己而言好像没什么好话。种种以上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国人都不敢说话了,连两熟人见面不敢打招呼,最多以眉目传传情。所谓“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下周厉王乐翻天了,情不自禁地跟贵族召穆公炫耀:“我能制止‘谤’了,那些乱说话的终于知道我的厉害了,都不敢说话了。”
召穆公不听则可,一听就知道情况严重了。他仔细谨慎深入地参照古史,准备整理一份奏折上奏厉王,希望能引起哪怕只是一点点注意。
奏折内容不知其详,但召穆公忧心忡忡的一段话被记录下来了。大概奏折是以此段话的内容进行整理的。其语简而丰,对大家可能有裨益就全文讲述了。
其语大意如下:
这不是谤声没有了,而是天子是在堵住国人的嘴巴叫他们不敢把谤声说出来——积于心中了。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里召公用了一个极妙的比喻,先人的智慧已经很高级了啊。民众的嘴巴好比是山川。河流被堵住,根据物质不灭律——水不会消失。堵住的水只能愈积愈多,最后就会决口。洪水场面如何?请众位想像一下98大洪水吧。而堵住民众的嘴巴危害就比堵住河流更可怕了。
天子治国好像治水一样。要懂得排除堵塞,让流水畅通,治理民众就要引导百姓说话。所以天子的职事就是让卿士献民间诗歌,乐官进献民间流行乐曲,史官献史书,师氏献箴言,瞍(没眼珠的,应该是眼珠很小吧但还有视力)者朗诵,矇(不仅没眼珠还看不见)吟诵,百工劝谏,平民意见上达,近臣则要尽心规劝,亲戚等要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劝谏监督。当天子不容易啊。谁以为当老大容易,让他在那个位子上坐坐。专制哪里那么简单,连以后搞专制达到高峰的朱元璋超级猛人也不能事事顺自己的意思,还有言官老监督他。此时的周是搞封建制度的(日后随着历史进程慢慢让大家看到封建的真正的面目),连要搞搞朱元璋专制都不行。天子经过以上那么多的折腾后,还要再斟酌取舍,因此政事才能施行而不与情理相悖。
民众有嘴巴就像土地上有山岭河流一样,钱财开支就从这里产生出来;好比高低起伏的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样,衣服食物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民众口出议论,政事的好坏就能得到反映,如此才能做好事防止坏事。这样才能使财源旺盛、衣食富足。民众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上流露出来,这是很自然的行为。违背自然不祥。怎么能堵住民众的嘴巴呢?如果堵住,还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以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理论实力。
鲁迅先生在小学著名的《给颜黎民的信》有文“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先生不知有没读到这一段。而这类的文字在古文中俯拾皆是。可见鲁迅真的如自己所说“不读古书”。要吗,鲁迅先生就是乱说话了。要重新恢复中国真理的文化传统必须要重新审视五四运动以来巨人鲁迅、胡适的恶劣影响啊。但他们也是有其贡献。所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收回来,召穆公的一番话这是苦口婆心的劝谏啊。但苦药对于周厉王是不喜欢也不愿意喝的。很正常,对厉王而言。——“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但是“三年,乃流于彘(山西霍县,即今霍州市)。”笔者不才至此想评价下周厉王,还有兼解决上文提到的第二个问题。
周厉王姬胡主演先生接下老爹的摊子后,是比较难收拾的。周天子地位下降了,那些夷狄们就想蠢蠢欲动了。
据金文记载,淮夷和严允入侵,这跟后世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没有太大的区别——以抢劫为主要目的。厉王将他们击退,恢复他们“荒服”的地位。这位周朝的带头大哥还打了很多仗(主要是任用虢公长父军事专业人才)。由于过分生猛,“楚王”居然自觉撤下“王”的招牌,乖乖当子爵去也。(《史记;楚世家》)这是算出了口恶气了。但由于军费开支日益庞大,才使用荣夷公进行经济上的改革——“专利”。而且厉王时期还出现了用金钱出卖爵位以解决王室经济的困难(史载“爵以贿成”。出自《逸周书;芮良夫》)的事件。
也许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权需要一定必要的征伐。但为兵之道最重要的是你需达到什么目的,不是只是显示你有多强大。由于厉王放弃先王的德行,戎狄入侵周朝。此时“诸侯或叛之”内忧外患。此时最重要的是内省修德补过,而不是盲目采取战争的手段。征伐过程中,厉王不是百战百胜,几次的失败对打击周天子的威望有相当大的害处。(《古本竹书纪年》,以及《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
又,战争至少士兵要有工钱(军饷),由于士兵大多从国人处征得,国人又是身兼农民等生产者的角色。所以军费耗费巨大,又不能得到必要的补充。厉王只能采取下下之策——任用专利的荣夷公,透支周朝的财富。
还有一点需要交代的是,自周开国以来任用周召二公辅政是传统了。周召二公执政没有太大的偏差,由于历时悠久,威望势力不小。厉王破格起用荣夷公就只能把没有过失的周召二公晾在一边了。不仅如此,厉王的政策大概是受到一大批的旧臣(里边恰巧有很多高人,如召穆公、芮良夫等)的反对,就大批地削弱旧臣的实际权力。反之,大力支持自己扶植的新臣。(语本自《诗经》的《荡》篇)这样就把大批的实力派旧臣对立起来,造成很不利的局面。
但如果厉王把“专利”作为临时战争政策倒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惜厉王把两个眼睛紧紧盯在“利”上了。这里的关键是他只盯住小利而不知道会失去更大的利益——国家。
接下来,厉王为应付很多棘手的问题不是想去面对,而是“怯懦”地选择了逃避。如“止谤”的愚蠢政策。对正确意见不认真对待(应该是一点不想去对待)。最终导致国人暴动,把自己轰下台去,被流放到彘地。
厉王给我们的教训很多。
1。遇到混乱的局面,如厉王时楚子称王,戎狄入侵。应该冷静,不要贸然发动战争。应该修德重用贤臣,发展生产,储备能量。可以让诸侯抵御入侵的夷狄,你就准备荣誉勋章和奖状即可。等实力足够强大,也要尽可能利用诸侯国的兵力。如此既不损害天子的威望,也最大程度地节省军费开支。
2。多学习自然。自然定律是铁则,只能顺应不能违背。例如不能把民众的嘴巴堵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
3。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听则闇。多听听高人的辩论,至少也能多长长见识。但厉王放弃学习的机会。独断专横,又违背自然历史铁律。最终失败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回到上面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遇到混乱情况千万不要以乱治乱,这样一般是会更乱。如遇到“楚王事件”,应该先了解他为什么称王的原因。如果认为自己失德才立王以示抗议。那就要先修德。德厚自然就会撤下“王”的招牌。如果是对中央的挑衅,那也要修德。将“伪楚王”违背祖礼昭告天下。不撤“王”,就联合诸侯征伐之。这样就容易获得不败的局面。但厉王采取强行“专利”以获得足够多(实际上永远不够应付厉王所需要的费用)的经费,盲目采取高压战争的手段。虽然迫使楚“畏其伐楚”(《史记,楚世家》)暂时撤下“楚王”的招牌,但一旦时机有变化又挂上“楚王”的招牌了。
以上是周厉王的一生主演给我们的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