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宽容的周公】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529

  但在周平王去逝后,周朝却马上做出了违信的行为,准备交给虢公执政权。那么,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郑庄公本来是周的执政,其权力的来源是周平王的授予,现在周平王去逝了,郑庄公如果想继续拥有其权力,就必须得到新的周天王授权。而史书所载是说“周人将畀虢公政”,这儿的周人是指什么人呢?很难确定,但绝对不是新继任的周桓王。身为周朝的最高执政,却被其它的人剥夺了权力,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吗?

  郑庄公并没有对王子狐怎么样,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在成周。故此,郑庄公来个对物不对人的报复行为,以表示对周人不守信的有利抗议。三月周平王去逝,之后周人失信,四月郑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将周室所属温这个地方的麦子给抢夺了回来,到了秋天祭仲的军队一直赶到了成周,把周王国都地区的谷子都收获了回来。这个行为,应该是对周王室的沉重打击。郑庄公在周朝执政,他知道此时周王的财政已是相当的困难了,那么这样地教训一下周桓王,会给周王留下深刻的映象的。这确实给才继任的周桓王留下难以忘怀的映象,以至后来郑庄公朝见周王时,周王都不要见他。

  周郑从交质到交恶,告诉我们了一条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就是国与国之间,可以不讲信用。我们前面已说过,郑庄公对母亲说了句,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为了兑现这句话,他要人专门挖了隧道。可见信用的要紧。但在与他国的政治关系上,却可以不守信用。

  但我们都知道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的要件之一,而信用就是这个优秀品德诚信的表现。《左传》的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信是什么?信是人说的话,是人说的表达了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话。人说的话,如果不是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表象,那就不是真心话,就不诚,就不信。不论你用什么外在的东西去代替这个意愿或意志,都是不可能改变你的意愿或意志的。所以,在周平王的内心已有了削减郑庄公权力时,早晚会付诸行动的。所谓的交质,不过是一种反证他的内心的意愿与行为的同一不了的证据罢了!

  但春秋时代,有很多有着高尚品德的人,用他们的一生,来实践着他们自己认为的高尚品德。同是这一年,也就是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大概是七月,宋国的公子冯来到了郑国。公子冯是接受了他的父亲宋穆公命令,来到郑国的。因为宋穆公应该说,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他自己以为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准备做一件,在春秋这个时代也已很少有人愿意做的事情。

  在郑国的东面大约13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宋国的国都商丘。此时在位的宋国国君,是宋穆公,也就是公子冯的父亲。宋穆公的父亲就是宋武公,也就是鲁桓公的外祖父,我们说过宋武公的女儿声子嫁给了鲁惠公,生了鲁桓公。这确实是春秋时代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贵族们说起来,相互之间,多少都有不是血亲就是姻亲的关系。

  但宋穆公并不是从父亲手里,继承君位的。宋武公去逝时,是传位给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的。但宋宣公在临终前,还是决定传给弟弟宋穆公,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公子与夷。从宋穆公病重时召见孔父时所说的话,可以推想,宋穆公一直怀着对哥哥的深厚的感激之情,来看自己继位国君一事的。因为,实在说来,哥哥就是传位给与夷,也是很正常的。从一般的情理上讲,宋穆公当上国君的机会,概率是很小的。当然,在继位方式上,宋确实与其它诸侯又不同。

  宋是殷商的后裔的诸侯。在殷商时代,君位的传承方式,可以传给儿子,也可以传给弟弟,这是惯例,也就是说传给弟弟如传给儿子一样的正常。就是宋的开国国君微子启,也没有传位给他的嫡孙,因为他的嫡子先他去逝了。而是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衍,即微仲。所以,宋其实是微仲的后人的诸侯,并不是微子启的后人的诸侯。如果考虑到宋家祖先的这样的一种传承习惯,对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宋穆公不这样想,他有他的想法。

  宋穆公认为,自己能成为国君,是因为贤。而宋穆公的贤,一定要有一条,就是不能弃德不让,简单地说,就是愿意将君位传给弟弟或侄儿,我们就事论事地这样理解。而宋穆公的这个贤实际上是由哥哥宋宣公传位于他时赋于他的。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因为这看来像是因果倒置了。一般认为,哥哥认为弟弟贤,所以将君位传给弟弟。但哥哥怎么会知道弟弟贤呢?回答说,是从日常的弟弟的言行中推断出来的。但哥哥所看到的是现在的弟弟,以后的弟弟不一定与现在的弟弟一定是同一的。

  而当哥哥把君位传给自己时,宋穆公就背上了必须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格的沉重的担子,就是能贤,这个担子压了他一生。在他病重时,他感觉到自己要解脱了。从宋穆公与孔父的谈话可以感觉到,他是为了贤这个名誉才传位给哥哥的儿子与夷的。宋穆公说,如果自己死了,在地下见到哥哥时,哥哥问到与夷时,我如果不传位给与夷,我怎么向哥哥回答?宋穆公说,如果我不传位给与夷,就是废弃了哥哥的传位给我这样一种能贤举动,那么我怎么能算是能贤呢?宋穆公说,发扬哥哥这样一种让位给弟弟的美好品德,怎么能不做呢?宋穆公对孔父说,你不能废弃我哥哥的这样有着美好品德的功业,不拥戴与夷而拥戴我的儿子公子冯为国君。

  我们从上面的宋穆公的谈话中,已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被能贤这样道德品格压抑着的心情。所以,正是哥哥的传位给自己,才使宋穆公,有了贤这样的品德。而从宋穆公下面的这句话中,才可以看出他的可能的真正的心情。他对孔父说,请你拥戴我哥哥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我就是死了,也不后悔。宋穆公说的是不后悔,也就是主观上要求自己不后悔。我们反过来这样想,如果宋穆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他会说,我不后悔吗?不会!因为他一定是心甘情愿的。所以,首先要有后悔的可能,才有不后悔的事实出现。而有后悔的可能,就不是由衷的一种行为。当然,在宋穆公决定了由与夷继位时,他身上的那个沉重的能贤的品德的担子,就可以放下了。但宋穆公的儿子却并不在意这些,公子冯到了郑国,就图谋着夺取自己应有的国君的职位。这点不知宋穆公有没有预料到?

  鲁隐公三年八月,宋穆公去逝,与夷即位,这就是宋殇公。而公子冯到了郑国。郑庄公见了公子冯后,就考虑是否帮助他回到宋。但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并没有真的采取行动。但使郑庄公想不到的是,到了第二年的夏季时,也就鲁隐公四年,宋与卫、陈、蔡等四国反倒联合起来,攻打郑,新郑城的东门被围了五天,然后四国才离去。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不知道这次四国出了多少兵、多少战车,但好像四国并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但到了秋季,这四国又来伐郑。这回郑的步兵,被四国联军打败,而且眼见着成熟了的谷子被四国联军收了去。我们不说,四国联军是否得了便宜,但能确定的是郑一定是吃了亏。而郑庄公应该想到的是,四国伐郑与宋公子冯在郑,一定有关系。

  然而,伐郑的主谋却不是宋殇公,而是卫国的国君州吁。州吁鼓动宋殇公伐郑,名义上是为了去除宋殇公的政治对手公子冯,而实际上不过是为了稳定他自己的政治地位。

  上面说的宋、卫等四国联军秋天再次伐郑,应该是五国,因为鲁国也参加了伐郑的联军。当然当时鲁隐公是不支持出兵郑国的,但羽父一定要出兵,鲁隐公也就默认了。

  在鲁隐公四年的春季,郑庄公就接到了卫国使臣的通报,这年的二月,卫国公子州吁即位国君,卫桓公被弑。这是春秋时代第一例记载国君被弑的史料。孔子的《秦秋》是这样记载的“卫州吁弑其君完”《左传》的记载是“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二部史书都用了“弑”字。什么是弑呢?就是做臣子的杀了国君,叫做弑。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什么都要讲究等级。臣子杀国君,不能说杀,而是要说弑。你看,就是被杀,国君也不能用杀字。当然,接下去被杀的结果,一定是死了,但死的说法也不一样,也是分等级的。周天王如果死了,叫做崩,诸侯叫薨,大夫叫卒,士叫不禄,庶人叫死。你看,只有庶人死了,才说他死了,比庶人身份高的阶级都有各自的称呼死的专用名词。

  卫桓公就是被他的兄弟州吁弑杀的,州吁当上了卫国的国君。

  卫国在淇水与河水之间的原先的商墟的地方,即今天河南省淇县。在周武王去逝时,担负着辅佐和监督纣王儿子禄父的管叔、蔡叔,因为怀疑哥哥周公旦危胁周成王的王位,而起兵反周公。周公平定了叛乱,诛杀了禄父、管叔,流放蔡叔。但怎样按排平叛后的政治布局呢?特别是怎样来解决殷都中的殷遗民呢?周公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将大多数殷人迁到成周;宽容的周公,立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为君,但分封的土地不是商墟,而是商丘,这就是宋;少部分殷人留下来,周公徙封小弟弟康叔封为卫君,卫国的土地才是商墟的地方。

  而现在州吁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君主。不管怎么说,州吁也是康叔封的后人。

  但是,州吁如果不弑卫桓公篡夺君位,他就永远没有机会当国君。虽然州吁的这位兄弟卫桓公完,与州吁是一样的身份,不是嫡子,是庶子。他们,卫桓公和州吁都是卫庄公的儿子。

继续阅读:第五十六章【侵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