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北狄军自卫国撤出后,杀了个回马枪,又来到了邢国。
齐桓公问管仲,“我们要不要救邢?”
管仲答:“当然要救,我们没有救卫,如果现在又不去救邢,我们就会尽失人心,称霸武林就会成为一种设想。”
“那我们是先去帮助卫国呢,还是先去帮助邢国?”
这个问题相当简单,就如同一个人下水去救人,是选择先叠好衣服还是选择先跳下水一样。齐桓公之所以明知故问,说明他还没有看清哪一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同时,这一问也暴露了他平日常挂嘴边的所谓的“仁义道德”、“扶危济困”,通通都是虚情假意。
齐桓公发出盟主令,命宋、鲁、曹、邾四国出兵救邢,约定四国先到聂北与齐会齐再统一行动。
宋、曹两国先到。三国军队陈列聂北,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齐桓公问:“拥三国之众,可进乎?”
管仲举起一根手指,轻轻摇了摇,答:“不,时机未到。”
“此话怎讲”?
“现在的形势是,狄势正盛,邢力未竭。不如先让他们互相掐着,待双方疲弊,我们再趁机进入,不是省时省力又省心么?”
“那……邢国以后不会怨恨咱们?”
“救一个只喝一口水的人和一个喝了一肚子水的人,你说哪个会更感激你?”
齐桓公传令:三国军马停止前进,暂驻聂北,等候鲁、邾会齐,再统一行动。
一面却派人暗中打探邢狄交战情况,静候邢国喝水的消息。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
这两个月,邢人每天过的都是炼狱般的生活,他们一面苦苦地支撑着狄人的进攻,一面眼巴巴地等待着齐国的救援,在绝望和希望中煎熬着。
终于有一天,当邢人熬到油尽灯枯而齐援仍不至时,他们彻底崩溃了。他们抛弃城池,不顾死活,冒着敌人的炮火,疯狂地自杀式突围。
齐桓公接报,刚要起兵,不料邢侯姬叔颜已带着逃兵投奔齐营求救来了。
齐桓公接到邢侯,连忙致歉,“都怪我救援不及时,以至于斯。罪过,罪过。”
想想也是,本来只是想让他喝饱水,没想到差点让他淹死了,不是罪过是什么?
直到这时,养精蓄锐达两月之久的援军才正式启动。而那边的北狄军听说诸侯援军来了,一把火烧光邢城后,带着丰硕的胜利果实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邢城和卫城一样也成了一片废墟,成了一个非人居的城市。最后,齐桓公率三国士兵在夷仪(今河北邢台浆水镇,一说今山东聊城西南)给邢国建了个新都城。他还从齐国本土运来了大批救灾物资,包括牛马牲畜、种子化肥等等,一应俱全。
邢国臣民对他莫不感恩戴德,莫不以为他就是邢国的拯救者和再造者。对此,齐桓公也是沾沾自喜,丝毫不为自己曾隔岸观火长达两月之久而愧疚。
接着,齐桓公又带着这支部队直接开赴卫国,也要为卫国再造一个都城。
早知如此,齐桓公就该直接带支建筑队出来。这些士兵仗没捞着打,城倒建了两座,跟着齐桓公混,还真是长本事啊。
卫国新都建在楚丘(今河南滑县),过程和邢国差不多,气氛也同样热烈、感人。
相传《诗经•;卫风》中的那首《木瓜》就是卫文公为感谢齐桓公的再造之恩而作的。其诗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我想并不是邢卫两国臣民看不明白,只是时势如此,只有抱齐桓公这条粗腿了。抱上了这条腿起码不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起码还能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所以,他们虽然肚中有怨,但嘴上还得甜蜜蜜的,脸上还得笑嘻嘻的。齐桓公,想说恨你不容易啊。
至此,齐桓公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平定鲁国内乱、抗戎救燕、城夷仪而存邢、城楚丘而存卫。这让他树立起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齐国因此而驶入了称霸事业的快车道,前景一片光明灿烂!
但我还是想提醒齐桓公一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称霸道路艰辛坎坷,切莫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啊!
巅峰时刻之齐桓伐楚
这不,正如我预料的那样,当齐桓公的称霸事业顺风顺水如火如荼之时,远在南方的楚成王就有些坐不住了。
齐桓公有麻烦了!
楚成王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论实力楚国和齐国也不分伯仲,而且自打他爷爷辈起,楚国就立下了“观中国之政”的宏愿。可现如今,如月亮般被众星环绕的却是他齐桓公。风头都让别人出尽了,而楚国却什么也没捞着,显然已经被人遗忘在偏僻的角落里了。
这种局面当然不是楚成王这样的强人所能忍受的。
他由艳羡齐桓公到妒忌他,到最后生出了一腔怒火。不把姜小白扳下马来,我楚国何来出头之日?决定要向齐国发出挑战。
他把令尹斗子文叫来,商量此事。
关于斗子文也是有传奇故事的。
斗子文名斗谷于菟,父亲斗伯比。之所以要提到他的父亲,是因为他的传奇故事是他父亲起的头(疑似废话)。
斗伯比的母亲是郧国(今湖北安陆一带)的公主,斗伯比小时候是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的。郧子(郧国子爵)有个女儿和斗伯比年龄相仿,二人互为表兄妹,从小就厮混在一起,异常亲密,全然不觉男女有别,大人们看着他们亲亲热热的也颇不以为意。两屁小孩,懂个球啊!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球还真是给他们弄懂了,弄通了——表妹的肚子一天天地大起来,变成了一个圆球!
这下郧妈妈慌了。一个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被人搞大了肚子,这事要是传出去,以后还咋嫁人啊!
郧妈妈把女儿关在一间屋子里,不让她外出,对外则宣称她患了重病。从此,也不再允许斗伯比踏进宫来一步。
斗伯比知道事情已经败露,羞愧不已,不久就跟着母亲回楚国去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久,郧女秘密产下一子。郧妈妈派人暗中将婴儿扔到云梦泽中,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事情解决,不对女儿的名誉造成丝毫损害。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婴儿是个大人物,自有贵人相救。
这个贵人就是他的亲外祖父郧子同志。
郧子同志喜欢打猎,而云梦泽“犀兕麋鹿满之”,当然是理想的狩猎场所,是猎者的最佳选择。这不,郧妈妈头天刚扔完婴儿,第二天他就带着队伍整装出发了。
郧子来到云梦泽,走不多远就遇到了一只老虎。说来也怪,只见这只老虎蹲坐于地,见了这大批人马,也不叫也不跑,很安静。
郧子命左右放箭,但箭如雨发,就是射不中它。
“这可真是奇了怪了。”郧子感到纳闷,就派人上前查看。
回报:老虎正抱着一婴儿喂奶。
“天啊,这是怎么回事呢?”郧子并不知道女儿的风流韵事,也不知道老婆的暗中行事,所以听完后大吃了一惊,忙下令,“此神物也,不可惊扰,撤!”
回到宫中,郧子把在云梦泽中的遭遇当作奇闻讲给了老婆听。郧妈妈也是异常震惊,这才告之以实情。
夫妻俩方省到这个婴儿不是一般人物,就忙派人把他捡了回来。后来,又派人将这母子俩送还给了斗伯比。
这个婴儿就是斗子文。
楚国方言中把乳叫做“谷”,把老虎叫做“于菟”,所以这个婴儿就得了个斗谷于菟的名字。
斗谷于菟长大后,袭父职为楚国大夫,后来在斗氏家族杀子元还政楚成王的政变中,还是其中的中坚分子。
楚成王当政后,看到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使得齐国大治,国富兵强,霸业兴旺。心里很是羡慕,打算也要选这么一个人来担任令尹,复制一下齐国的成功路径。
本来楚成王想用斗廉,但斗廉坚辞,且力推斗谷于菟。这样他就出任了楚国令尹。楚成王对他很是信用和器重,也仿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一样,称他为“子文”,不呼他斗谷于莬的名字以示对他的尊重。
斗子文有治国安邦之雄才,文韬武略之奇谋,而且为官廉洁,处事公平,不徇私情。担任令尹凡四十余年,使得楚国大治,为楚国的强大和后来的北上争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个人品质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下面几件事当可为证。
子文担任令尹后,他的一个同族便打着他的旗号到处胡作非为。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不但不给钱,而且还把货主给打伤了。被抓到官府后也有恃无恐,还威胁廷理(掌刑狱的官),说他是令尹的堂弟。廷理听后大惊失色,忙把他给放了,还屁颠屁颠地跑到子文那儿去邀功请赏。结果,功没邀到反挨了一顿臭骂。骂完后,子文亲自派人把堂弟抓来,交给廷理,要他带回去处理。楚成王听说这个消息,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就跑到子文家里(注意:古人喜欢用这招来笼络人心),向他道歉,说是自己找了这么个廷理,让令尹生气了。回去就撤了那个廷理,干脆让子文兼任了。
为了增加国家财力,削弱强臣势力,子文向楚成王建议,各级官员要将采邑收入的一半上缴国库。他让斗氏家族率先执行,以示垂范,其余百官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乖乖执行。这一举措使得楚国国库充盈,财力大增。但是,作为令尹的他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穿着粗布衣裳上朝,家里经常是无一日之积蓄,吃了上顿没下顿。以至于每逢朝会,楚成王总要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给他。后来,这也成了历代楚王对待令尹的惯例。
楚成王曾三次要给他加薪,但都被他逃了。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楚成王一提加薪,他就推辞,推脱不掉,他就辞职,直到楚成王收回成命,他才回来继续做他的令尹。别人问他:“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他答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意思是:当政者就是庇护百姓的,如果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富了,这是用百姓的血汗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的死期也就不远了。我逃的是死亡而不是富贵。
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古把它当作高调来唱的也不乏其人,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者又有几人?环顾当今,不禁让人心生纳闷:同样是当官的,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后来,楚庄王尽灭若敖氏家族,却独留子文后裔,不能不说这是他英灵的庇佑。现在在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还有座虎乳子文的雕塑,也足见后人对他的肯定。
斗子文是个好官,可惜生活在遥远的春秋时代,我辈无缘。
坦率地说,斗子文的故事虽然很传奇,但并非我们所叙主线故事之必需,我之所以还要耗神费力花这么多笔墨,纯粹是因为感慨。感慨啊……
好了,感慨归感慨,多了就成牢骚了,就此打住,还是继续我们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