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以少胜多】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394

  由于管仲改革,齐国铁定强大,齐桓公铁定称霸,不过这些都是将来完成时。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所以我们还得有些耐心,从头开始。

  乾时大败,再加上被齐桓公忽悠了一回,放走了管仲,且还让他干了相国,这让鲁庄公很是不爽,决定要对齐国予以坚决的报复。于是,又是操练士兵又是检阅军队,搞得很热闹。

  估计鲁庄公也就是当时心里憋了一口气,有这么个想法,打还是不敢真打,因为毕竟两国实力摆在那儿,他还没有蠢到拿鸡蛋去碰石头的地步。但事情又得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鲁国也就一个二等诸侯国,而这样的国家是最受那些大国欢迎的,因为一来打得赢,二来比打小国更实惠更得威风,效果更事半功倍。所以,我估摸鲁庄公当时也就是被齐国这事一激,下定决心要加强军备防患于未然,并非一定是针对齐国(这一点,从后来齐国先动手可以看得出来)。再说,万一将来齐国给个机会,出现个内乱或政变什么的呢?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嘛。总之,加强备战,一来可以防敌,二来可以乘机,总不会是一件坏事。

  鲁国备战的消息传到齐国,齐桓公很是高兴,这正中了他的下怀。因为鲁国曾帮助公子纠攻打过齐国,虽然在乾时被打得大败,也丢失了大片田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那时齐国是被迫的自卫还击。自己上台后,对于鲁国他还没有真正发出过自己的声音,表明过自己的姿态。所以,他决定要以此为借口对鲁国予以狠狠打击,也算是给自己立个威。

  但这事却遭到了管仲的反对。管仲认为,改革刚刚起步,当前之要务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扎实实提升齐国的实力。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和睦的周边环境,现在动武显然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改革。

  齐桓公毕竟年轻,定力还不够,也没想这么远,就没有听他的,自己就拍了板。

  齐桓公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师伐鲁。

  鲁庄公没想到自己的一时激愤,却授人以柄,引来一场灾祸。

  本来齐强鲁弱,这场战争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但因为一个人的介入,使得原本明了的结局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让人跌破了眼镜。

  这个人就是曹刿。曹刿当时也就一小老百姓,纯草根。他也许是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也许是以“抓住机遇,扬名立万”的精神,竟主动请缨,亲自要为肉食者谋一回。

  这事和这之后的事,中学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一文之述备矣,我就不啰嗦了。

  虽然在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中,鲁庄公表现得如同白痴(譬如,战前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想依靠神灵的保佑来赢得战争、战中他又无知地盲目地乱发命令、战后在得胜的情况下他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懂这胜利是如何得来的),很好地充当了一回曹刿的反义词,但我还是想赞叹一下他,因为他宽阔的胸襟(此前他的胸怀也够宽阔,但宽阔得懦弱)和识人之明。

  首先,曹刿的身份低微,但鲁庄公却能让这样一个人直达于王庭,亲自接见,并且还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他三个问题。这一点,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中国,恐怕还是鲜有人能做到。其次,从曹刿的简历来看,他并无实际作战的经历,对于这样一只菜鸟,鲁庄公不但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而且还像个小学生那样对他言听计从,这就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所以,长勺之战的胜利,既是曹刿指挥得当的结果,更是鲁庄公用人得当的结果。鲁庄公就相当于是曹刿的伯乐,如果没有他接贤纳士的博大胸怀,曹刿就是再怎么能折腾,也肯定会和无数的村夫野老一样被湮没于历史的荒村之中。

  前684年,齐鲁两国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齐师败绩。

  对于二曹是否同属一人的争论,历史上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说不清道不明也正是历史魅力之一,所以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还是让那些历史学家们伤脑筋去吧!你我皆凡人,何必太认真。具体到这个问题上,我倒倾向于是两个人,原因有二:首先两人的身份不一样,一个是凭勇力得宠的武将,一个是以谋略晋升的大夫;其次两人的本事差异较大,一个是屡战屡败的庸才,一个是能以弱胜强的军事理论家。况且,《左传》的成书要比《史记》早,如果这二者确属同一人的话,相信司马迁他老人家也不会坐视不管吧。

  齐桓公怎么也没有料道是这个结局。连个鲁国都搞不定,以后还怎么混!这太伤自尊了!

  齐桓公决定以牙还牙,要在鲁国身上挽回自己的颜面。为了增加把握性,他派人约宋国助拳。齐、宋两国过去都属“泰山派”,有相互帮衬打架的优良传统,此时的宋国国君是宋闵公,他也正想趁小白初立重续旧好。所以,两国一拍即合,迅速勾搭到了一块儿。

  宋闵公派大将南宫长万率军协助齐军,齐国这边的主将仍是鲍叔牙。南宫长万是宋国第一力士,能触山举鼎,有万夫不挡之勇(在冷兵器时代,大力士和神射手最容易做成大将)。齐、宋二军会于郞城(今山东兖州西北),分别扎营于东北和东南方向,对鲁形成钳制之势。

  由于有上次的长勺大捷,鲁庄公这次面对齐宋联军倒也不怎么怵,忙召集手下那帮人来商议对策。曹刿肯定也在其中,不过这次却没他什么事。

  大夫公子偃说:“战争有法战无定法,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所以,还是待我先探测一番回来再说。”

  难道鲁国连个侦察排也没有?直到开军情分析会了,这些问题都还没搞清楚。

  公子偃在外面溜跶了一会儿,回来笑嘻嘻地说:“找到答案了!”

  鲁庄公说:“快说,别卖关子了。”

  公子偃道:“我出去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齐宋两军的表现大相径庭。鲍叔牙上次吃了败仗,所以这一次相当谨慎,对部队约束甚严,齐军军容肃整。而南宫长万自恃有万夫不当之勇,根本没把我鲁国放在眼里,放任部下、恣其所为,宋军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应以宋军为突破口。假如我们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袭宋军,宋军必败。宋军一败,齐军尚能独存?”

  鲁庄公道:“计是好计,可是南宫长万有万夫不当之勇,我又有谁能与之匹敌?”

  公子偃拍拍胸脯道:“臣愿请缨一试!”

  鲁庄公沉吟半晌,说:“不行,南宫长万大勇猛了,你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对手,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散会!”

  公子偃名姬偃,本是郑穆公的儿子,此时正在鲁国打工,官至上大夫。此人足智多谋,文武双全,人称“赛吕望”。当初,鲁庄公放走管仲,后来醒悟过来后曾派他去追,但他却空手而回没能完成任务。所以,鲁庄公对他的办事能力很是怀疑。

  但公子偃很不服气,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是晚,月朦胧,鸟朦胧,星光照夜空,大地入梦乡。

  公子偃私率一队人马出发,人衔枚,马摘铃,悄悄摸向宋营。南宫长万骄傲自大,根本没有安排值夜班的,所以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接近宋营,公子偃命举火,几百火把一起点燃,接着战鼓隆隆,一齐向宋营冲杀过去。

  宋营士兵遥见火光中一队猛虎咆哮着冲过来,吓得魂飞魄散,四散惊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原来,公子偃弄了一百多张虎皮蒙在马身上,将马队驱赶在前,自己则率兵跟随于后。火光中看不太真切,乍一看还真如猛虎一般。马假虎威,把宋军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南宫长万虽勇猛,但此时也只得无奈地随众退逃。公子偃则率众在后面紧追不舍。

  逃到乘丘(今山东兖州东),南宫长万见公子偃还像狗皮膏药那样紧贴,就对他的副将猛获说:“今日不拼死一战,很难得脱。”

  于是,宋军回车迎战。猛获接住公子偃厮杀,南宫长万则挺戟杀入鲁军中。

  南宫长万确实厉害,左刺右挑犹如入无人之境,杀得鲁军个个胆战心惊,莫敢近前者。

  正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鲁庄公率大队人马赶到。原来,鲁庄公得报公子偃夜袭宋军,就忙率军过来增援。一路赶来,也来到了乘丘。

  鲁庄公见南宫长万在鲁军中左冲右突杀人如砍瓜切菜般随心所欲,就对自己的车右(警卫员)颛孙生说:“你也是大力士,能和南宫长万一决胜负否?”

  颛孙生慨然应诺,挺戟直冲南宫长万。

  虽然两人都是大力士,但大力士也是有重量级之分的。不数合,颛孙生便处下风,险象环生。鲁庄公见状,忙取出金仆姑(鲁军之强弓),张弓搭箭瞄准南宫长万,一箭射去,正中其右肩。南宫长万一把将箭拔出,箭簇带肉鲜血淋漓,甚是骇人。

  颛孙生趁机一戟,又刺中他的左腿。南宫长万仆倒在地,颛孙生立即从车上跳下,一个熊抱把他死命按在地上,众军一拥而上将他擒住。

  宋兵见主将被擒一哄而散,逃之夭夭。

  那边,鲍叔牙得知宋军失利,也只得怅恨退军。

  鲁军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这一次的胜利竟然是由于一个无组织纪律性的公子偃!

继续阅读:第三十章【兄弟之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