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葵丘之盟】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3,663

  郑文公能有周天王如此的看重,再加上郑与齐之间的本来就不和协的关系缘故,所以郑文公决定听从周王的建议,丢下了陪同他一齐来的郑国军队,独自逃回到了郑国,没有参加首止之盟。

  这在周惠王也不过是因为怨恨齐桓公主持这样一个盟会,来维持王太子郑的地位。齐桓公的行为已干涉了他周王的家事了。由八个诸侯歃血盟誓来稳固他周惠王准备废黜的太子的地位,这真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周惠王就叫周公宰父鼓动着郑文公逃盟。也算是给齐桓公一个面子上的难堪吧。其实,你说他周惠王会真的为他郑君着想?

  郑国的大夫孔叔就认为逃盟不好,对郑国和您郑君都是不利的。果然,到了第二年,鲁僖公六年(前654年)夏季,齐桓公帅诸侯军队前来讨伐郑国,理由就是郑文公逃盟。楚成王知道后,也马上出兵包围许国,以救郑国。因为许国是齐国的盟国。看来楚国还是听从周王命令的。齐桓公只好放下郑国,来救许国。这样两方面就都撤回了自己的军队,郑许两国都解除了危险。

  鲁僖公七年(前653年)春,齐桓公再次伐郑,但这一回只有齐国自己干。看来战争是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和协的最佳方案。因为只要能够将对方打败,对方就一定会听从自己的。那就不只是和协的关系了,一定是服从的关系了。而让人服从,比起人与我之间的和协来,感觉上要更愉快些,所以齐桓公继续用战争来对待郑国。

  这时郑国大夫孔叔向郑文公谏言,他说有句谚语是“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意志上不能强盛,又怕什么去做屈辱的事情呢?一个诸侯既然不能强大得使人敬畏,又不能弱小而顺从强大的诸侯,这样的局面是很危险的。您还是赶快屈服齐国吧。郑文公说,我知道齐国为什么来讨伐我们了,等我一时,我已有办法使齐国退兵了。到了夏季时,郑文公将申侯给杀了,传给齐桓公的话,应该是这样的,郑文公逃盟,是申侯出得主意。而齐桓公也就相信了?不再追究郑文公了。

  这就是政治。郑文公逃盟,明明是他听从了周天王的话,而自己作出的决定,而现在却嫁祸于申侯。申侯已死了,也无法对证了。在郑文公是杀死了一个他想杀的人,并且用这个死了的人,解了国家的危难。

  而在齐桓公,未必知道申侯是冤枉的,齐桓公对他申侯也算是有恩,从常理推断,申侯怎么会做这样忘恩负义的事呢?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他申侯曾出卖过辕涛涂,那么他就有可能出卖齐桓公。这是申侯自己没有想到的。但不论齐桓公是否真的相信是申侯的主意,但郑文公的行为,总是说明了郑国已表示服从齐国了,这才是齐桓公发兵的目的,现在目的达到了,是否他申侯的主意,和申侯死不死,就与他齐桓公没有关系了。

  面辕涛涂在郑文公面前的谗言,到了此时,终于起了作用,最终申侯还是输在了辕涛涂的手下。

  72、管仲的道德哲学思想

  还是这一年,鲁僖公七年七月,齐鲁宋三国国君,和陈国的太子款,郑国的太子华,在宁母结盟。这次的结盟,主要是针对郑国。在这次盟会上,郑国的太子华向齐桓公提出了,请求齐国出兵讨伐他自己的祖国郑国。而理由是,当年郑文公在首止逃盟,是郑国的泄氏、孔氏和子人氏,三家大夫出的主意。太子华说,如果您齐君,能够把这三个大夫去除掉,我将来即位,就把郑国当做您齐国的内臣,您不是也有利益吗?原来太子华是想利用齐桓公的力量,清除了这三家大夫的势力。

  就是针对郑国太子华的去除三家大夫的事情,管仲提出了他的有关道德哲学思想。我们来看看。

  管仲在这里,提出了德礼信三个概念。他对礼的解释是,子父不奸之谓礼。奸是犯的意思,在父子之间,子不能冲撞顶犯父亲的意志,这就是礼。父亲,我们不需要论证,就知道比子尊贵,所以父亲的意志,子不违背,就达到了礼的要求了。那么推广开来,礼就是低贱的人,不能违背尊贵的人的意志,这就是礼。在这个时代,人的尊贵低贱,是自然形成的。儿子一定是父亲的儿子,国君的儿子一定是公子,庶人的儿子一定还是庶人。所以儿子的地位一定比父亲低,而庶人的地位也一定比公子低。那么也就是说,儿子一定要服从父亲,而庶人一定要报从贵族。这就是礼,礼就是维持自然所形成的等级制度。

  那么信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管仲说,守命共时之谓信,这里信还是针对地位低贱的人说的。守就是做事,守命就是做君主交待的事。共时,也是指办事。所以信就是尽心尽力地办君主交待的事情。我们再推广开来,就是地位低的人,要尽心尽力地办好地位高的人交办的事情。那么信也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而需要的一个道德内容。

  管仲对齐桓公说,您应该以礼和信来使诸侯服从齐国,如果违背了礼信这样的道德,就是最大的犯上的行为。我们看到了,礼就是不违背上级,信就是服从上级。

  管仲对德没有解释,只是说明了德的作用。那么德有什么作用呢?就是一个有德的人,是会被很远的人所怀恋的。那么德究竟是什么,不必去探究,答案一定不只一个。只要你能够让远方的人都怀恋,你就是有德的人。所以德不过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怎样修养,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怎样达到这个境界。

  这就是管仲提出的道德哲学的三个概念。其实,我们要明白,在道德哲学的概念上,每一个思想者,都有他自己的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中国的古代道德哲学也是如此。就如礼、信、德这样的三个道德概念,在春秋时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的。所以,我们只能就这些概念的上下文来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

  73、葵丘之盟也很有名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盟会。参加的诸侯有鲁、卫、郑、许、曹等国国君,还有才即位的宋襄公。周襄王派出周公宰孔前来参加会议。

  周惠王是在鲁僖公七年的闰月去世的,但到了鲁僖公八年十二月十八日,鲁国才接到了周王去世的讣告。周王太子郑即位,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能够当上天子,是齐桓公帮助取得的。由于母亲喜欢王子带,加上父亲周惠王也曾有意思立王子带,所以在周惠王去世后,太子郑立即向齐桓公求救,希望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即位。为此,齐桓公先是在鲁僖公八年正月,也就是周惠王去世的次月,在曹国的洮地盟会,支持太子郑即位周王。而太子郑也确实顺利地当上了天子。现在齐桓公又在葵丘盟会,周襄王当然要表达一下自己的那份感激之情了。

  当时齐桓公等诸侯正在会谈有关修好结盟时,周公宰孔把周天王祭祀社稷宗庙的胙带进了会场,并对齐桓公说,天子祭祀文王、武王等周的祖先,命我赐给您胙。胙是用于祭祀的祭品。这个时代,周王祭祀用的胙,一般是只分给姬姓的诸侯和宋杞这样夏商王的后代诸侯的,齐这样的异姓诸侯一般是不赐胙的。现在周襄王特意赐胙给齐桓公,就是为了表示,希望齐国也能同享周的先祖们赐给的福禄。这就是感恩,而且可以说是用了最崇高的形式,来表达周襄王的诚意。因为古人绝对相信,在祭祀了祖先后,祖先们会赐给自己福禄的。

  周襄王特别交待不要齐桓公下拜,因为此时的齐桓公已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了。但齐桓公不敢不下拜,他说天威常在我的面前,我小白怎么能不下拜呢。这样齐桓公先是走下台阶,下拜,然后再走上堂,郑重地接受了天王赐的胙。

  周公宰孔先离开葵丘回国去了。九月十四日,七国诸侯在葵丘盟誓。据孟轲说,葵丘之盟没有杀牲,也没有歃血。因为齐桓公相信,诸侯们不敢背盟。盟词也是孟轲的记载完整。“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周襄王与王子带

  葵丘之盟是齐桓公最重要的一次盟会。在鲁庄公二十七年时,周王已命齐桓公为侯伯,也就是相当于霸主了。但,那时,不过是周王派出召伯廖到齐国去委任,而诸侯国未必都晓得。这次葵丘之盟,周襄王赐胙于齐桓公,当然是一种宣传,表明齐桓公的地位与他人不同。另一个也是表达他周襄王对齐桓公的感激之情。周襄王以为,自己的地位已稳定了,弟弟王子带不会再闹事了。但他周襄王想错了。王子带并没有放弃夺取王位的想法,只要还有机会,他都会尝试的。

  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夏,王子带召来戎人伐京师,期望利用戎人的力量来夺得王位。戎人一直攻入了王城,将东门焚烧。秦晋两国国君进京伐戎救周,晋惠公还想和解周戎关系,但戎人不买帐并与晋交战。但周襄王总算先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夏,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王子带跑到了齐国避难。齐桓公命管仲调解周戎,隰朋调解戎晋。管仲和隰朋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调解工作。

  到了鲁僖公十三年,齐桓公再次派出仲孙湫到成周,一是朝见周王,一是想看看,周王是否有意,允许王子带回国。但一直到仲孙湫完成了朝见的礼仪后,仲孙湫也没有对周王提王子带的事儿。回国对齐桓公复命时,仲孙湫说,天王还很生气,怕要等十年才有可能销了这口气,那时王子带才能回去吧。

  在齐桓公是希望自己能够调解成功,周天王与他弟弟王子带的兄弟关系的。但看来在十年之内,周王是不会允许王子带回国了,那就等着吧。但齐桓公年龄大了,他没有能等到王子带回国的那一天。

继续阅读:第九十九章【晋国家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