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齐桓公帅七国诸侯讨伐蔡国,而且是七国国君亲自统帅着本国的军队,这样的一个场面,就是为了蔡姬吗?不是的,齐桓公此次出兵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楚国的。因为楚国此时经常地攻打郑国。就在鲁僖公元年和二年,楚国就出兵两次郑国。到了鲁僖公三年,齐桓公在阳谷召集诸侯盟会,就是讨论楚侵郑的问题。而郑国,在楚国的进攻下,已经准备与楚国结盟。正是这个原因,齐桓公考虑是否与楚国交涉一下,解决好郑国的问题。所以应该这样讲,伐蔡是顺路,齐桓公的真正目的是讨伐楚国。
6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齐桓公的诸侯大军继续向南挺进,进入楚国边境时,楚成王派出的使者,来到齐桓公面前,向齐桓公提问,您为什么要进入我楚国的疆界,您住在靠近北海的地方,我们楚国住在靠近南海的地方,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管仲代齐桓公回答说,你楚国有两条罪状,第一条罪状是,周天王用于祭祀的包茅,你楚国很久没有进贡了,周王进行祭祀时,就没法向神贡酒。不能向神贡酒,就是对神的不敬,就是罪过。而进贡包茅是你楚国的职责,所以你楚国有罪。
茅是生长在江南的一种草,将其包裹起来,在祭祀时用于浇沃酒,象征着神在饮用。在中国的这个时期,人们相信有鬼神,但鬼神是否与活着的人相似,人们的观念却很含糊。比如,古人在祭祀时,有时用的是人可以食用的食物,如胙,就是用于祭祀的酒肉,在鬼神用完后,人还可以用。说明古人,认为鬼神与人一样,也要饮食的。但另一方面,古人又认为鬼神与人不同,所以在祭祀时,用的是明器,即专门为鬼神用的东西。这里古人给鬼神用酒,就是将鬼神当做人一样对待。当酒倒在包茅上时,就如神们在饮用。而楚国竟敢不向周王进贡这样重要的祭品,当然有罪,当然要被齐国当做讨伐的口实。
管仲给楚国定的第二条罪状是,当年周昭王南征来到汉水边,死于汉水边,没能回去,楚国也有责任。周昭王是周康王的儿子。周从武王夺取政权后,先后有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三王治有天下。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时,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世,刑措四十年不用。到了周昭王时,国家强盛,财力雄厚,所以周昭王到南方去炫耀武力。到了汉江,他乘坐的船沉了,昭王就这样死了,据说这船是当地人做了手脚的。那么也就是很多年前,当时居住在汉水边的人干的。现在管仲将此项罪责,定在了楚人的身上。
这两条罪状确实够大的,一个是不进贡包茅使周王不能祭祀,而祭祀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大事。一个是很久以前的周王死在了汉水边,楚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楚国的使者的回答,却给了齐桓公和管仲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他说,包茅没有及时进贡,是我们楚君的罪责,今后改过,及时进贡。但周昭王没能从汉水里救出来,您还是去问那个时候汉水边上的人吧。楚国使者这样说,是因为在周昭王时,楚人还未扩张到汉水边,所以周昭王的死实在是与楚国根本没有关系。齐桓公听了楚国使者的话,感觉楚人并不畏惧诸侯大军。所以继续进军,一直到了陉这个地方。
很有名的召陵之盟
诸侯们是在春季出发的,先是击溃了蔡,然后再继续南下到了陉。此时已是夏季了。楚成王再次派出了使者,这次是楚国大夫屈完出使。屈完到陉后,看到诸侯国这强大的阵势,便提出了结盟的请求。
这在屈完是临时自主做出的决定。当时他出使时,楚成王只是想让他看一下诸侯大军的实力的强弱,然后,做出和谈或抗拒的决定。在屈完看到诸侯的情况后,便主动提出与诸侯结盟,而且希望就在陉这里结盟。这在齐桓公是一个惊喜。当第一个楚国使者离去后,齐桓公不可能就此退兵,只有继续前进。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欢喜的。
但齐桓公并不在陉与楚结盟,而是向后退军,一直退到了召陵(河南郾城)。这是齐桓公对楚屈完想要结盟的一种回敬。陉这个地方,是表明着齐桓公准备征伐楚的意志的结果,如果在陉结盟,就表明了楚是因为怕齐的征伐而结盟。现在退到了召陵,就是表明,齐桓公愿意与楚和平共处。
在结盟前,齐桓公将诸侯的军队排好阵,请屈完与自已坐在戎车内,检阅诸侯的军队。国君所乘的战车叫戎车。我们知道这次共有八国诸侯出兵,但史书没有记载有多少军队。我们可以从齐桓公与屈完的对话中,看出其数量当是不小的。齐桓公说,这些诸侯来到这里,难道是为了我吗?不是,他们是为了继续我们之间的,由我们的先君们开创了的友好关系。您也与我们友好吧?屈完马上表态,您开恩,向我们楚国的社稷求福,让您受辱,接受了我楚君的友好表示,这是我们楚君的本来的愿望。这样看来,齐楚已是达成了和平的意向了。但齐桓公却突然话锋一转,对屈完说道,我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有哪个敢于抵挡?我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个城会攻不破?屈完听了这话,回答说,您若以德来抚慰诸侯,有哪个敢不服;您若是想用您以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待我们楚国,那么我们楚国就用方城为城墙,用汉水作护城河,与您对抗,您的力量再强大,也没有用武之地。
屈完在这里说的方城,有多种解释,但方城指今桐柏山、大别山较为贴切。因为能与汉水并列的当是这样的大山。屈完的意思,就是如果您齐国敢于进犯我楚国,我们楚国会在汉中大地与您周旋。在这样的广阔的的大地上,您齐国以及诸侯的军队,就显示不出其威力了。
我们从屈完与齐桓公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屈完的智慧。但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性情,这种由衷表现出来的人的本性。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当然齐桓公也一样地让人敬佩,之后,齐桓公等诸侯与屈完结盟。齐桓公解决了楚国多年来对郑国的骚扰。
辕涛涂与申侯
在齐桓公等诸侯与屈完订立了召陵之盟后,屈完向南去,回到了楚国。但齐国鲁国卫国的国君及军队,如想回国,有一条道路,就是向北去,那么就要从陈、郑两国中间过去。这样陈、郑两国,就必须再拿出财物来供给诸侯使用,这一定还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这时,陈国大夫辕涛涂私下里对郑国的大夫申侯说,如果诸侯军队从我们陈、郑两国之间回国,我们两国的负担太重。如果诸侯军队往东走,以耀武扬威于东夷地区,然后沿着海边回国,不就可以解除了你我两国的经济负担了吗?申侯说,这样最好。辕涛涂见申侯同意了,马上就向齐桓公说了自己的想法,辕涛涂在对齐桓公说想法时,当然将不走陈、郑之间,可以解除陈、郑的供给负担一说,给省略了。齐桓公当时听了,觉得有道理,利用回国的途中,可以向东夷各国炫耀齐国的军事力量,不是顺便得到的利益吗?
但随后,申侯在见齐桓公时,却说出了这样的话。他说,诸侯的军队,特别您的军队,已在外好几个月了,此时的军队实际上是没有战斗力的。如果在回国途中遇见了敌人,恐怕很难投入战斗。不如从陈、郑之间回国,由我们两国为您供应军队所用的物资。这才是最佳的回国路线。
这在齐桓公马上明白了,申侯是真的为他齐君着想,辕涛涂原来是为他陈国打着小算盘,根本没有把他齐君放在心上。所以齐桓公当即命人,将辕涛涂扣压了起来。到了这一年的秋季,齐桓公还出兵陈国,理由就是陈国不忠于齐国。
这在辕涛涂真是想不到的。当时是与申侯私下谈的,而且是为了陈、郑两国的利益的,申侯当时也表示赞成的,但结果申侯不但在齐桓公面前出卖了自己,而且陈、郑两国的利益也出卖给了齐国。他申侯这样干,究竟是为什么?申侯这样干当然有他的利益。他得到了虎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郑国的,但齐桓公令郑文公将这个地方给了申侯,作为他申侯的封邑。这就是申侯的利益。
看来申侯用他的自以为得意的聪明,占了个大大的便宜,同时,他坑害了辕涛涂,也损害了郑文公的利益。但事态的发展,未必就会这样下去地成就申侯。
聪明的申侯输给了辕涛涂
第二年,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在卫国的首止,召集诸侯盟会。参加此此次盟会的有齐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国君。但这里还有一位,就是周太子郑。齐桓公这次的会盟,就是为了稳固太子郑的王太子地位。太子郑是周惠王的太子,太子郑还有一位母弟,就是王了带。因为惠后宠爱王子带,周惠王有意废黜太子郑,立王子带为储君。
这次盟会,辕涛涂和申侯也都来参加了。当辕涛涂再次见到申侯时,禁不住,就想起了自己因申侯的谗言而被齐桓公囚禁的事儿,一股怨恨的情感自然生起。但在辕涛涂见到申侯时,并没有表现他的那个真实的情感。反而对申侯说,您应该把齐君封给您的虎牢,好好地修葺一番,这可是这个时代的霸主封给您的啊!要么我向齐君提个建议,由现在盟会的诸侯,来帮您修葺您的虎牢城池。
申侯可能有的只是惭愧和抱歉了,你看,我以前这样地对待人家,现在人家却这样地对待我,多么不好意思。申侯当然应允了。诸侯的军队帮着申侯,把虎牢城修缮一新。但随后,辕涛涂却在郑文公面前,说了这样的话,申侯请诸侯,帮他修缮城池,是准备造您的反啊!这句话,郑文公听进去了。
到了秋季与会的诸侯国准备歃血为盟。这时郑文公却逃回到了郑国,没有参加结盟仪式。原来郑文公接到了周公宰父带来的周天王的信,要他不要参加盟誓,周王可以向楚晋提议,由楚晋两国来保护和帮助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