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古代的军事理论家,都提出了一个民心向背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绝对关键的要点之一。这个时代的军事家孙武说,在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首先谈到的道,就是指全体人民与君主的意志,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那么人民就会与君主同生同死,而不会害怕危难和死亡。当然孙武在这里谈到的道,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就是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手段就是你君主,用什么办法,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卫懿公当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好的手段,也就达到不了这样的一个目的。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在打败卫懿公出城的卫国军队后,狄人一直攻入卫国的国都朝歌,守卫国都的军队和百姓,只好出城逃命。而狄人还是穷追不舍,一直将卫人追逐到河水边。而当时宋国先知道了此事,宋桓公在河水边迎接这些逃跑的卫人,在天黑下来的时候,卫人渡过河水,来到河南面的曹邑,暂时寄住。宋桓公立卫戴公为卫国国君。这时,卫国原来国都朝歌中,出逃到曹邑的人只有七百三十人了,其它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走散到其它地方了。宋桓公提出,由卫国的共邑和滕邑迁居人口,使曹邑的人口达到五千人。
如此看来,至此好像都是宋国在帮助卫国解难。不错,但齐桓公马上就行动了。他命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帅三百乘战车,三千名甲士,到曹邑来保卫卫国。并且馈赠给卫国战马战车,牛羊鸡狗,绸帛木材等财物。这在卫人的感觉上,是一种安慰。人有危难的时刻,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落井下石。齐桓公当然想灭了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国家的版图。就如他曾想着要灭鲁国一样,他当然也会想着灭了卫国。但这个时代,荣誉当是最重要的,人的品格的高尚是最重要的。如果齐趁机灭了卫国,而且是在狄人灭了卫国后,那么齐桓公的人格会是什么样的呢?更不用讲荣誉了!所以,在管仲提出的关于扶助华夏,打击戎狄的政策,一方面确实是政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那个时代,一个华夏的贵族的优秀的品格所决定了的,他齐桓公必须这样做,那就是扶助卫国。
到了鲁僖公二年(前658年)春季,齐国将楚丘修建好(河南滑县),交给卫国,做为卫国新的国都。齐桓公用他的这个时代优秀贵族的人格,和他的霸主的力量,重新建立起了卫国的社稷。而在卫国人的感觉中,就似乎国家没有曾灭亡过一样。
66、卫文公复兴了卫国
而此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文公燬,因为卫戴公即位不久,就去世了。卫文公是卫戴公的弟弟,也是卫惠公的同母异父弟弟,但又是卫惠公的侄儿。因为卫文公的父亲,是卫惠公的庶兄昭伯,而母亲却是卫惠公的母亲宣姜。这是一个非常混乱的血缘关系。我们知道汉时的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在老单于死后,又嫁给了老单于的儿子,这就是妻后母,匈奴人实行这样的婚姻制度。但实际上,在春秋时代,华夏文化的地方,早就存在这样的妻后母的现象的。
卫文公还有三个姐妹,一个嫁给了宋桓公,一个嫁给了许穆公,再一个就是嫁给了齐桓公。所以宋桓公如此急切地去救卫国,实与其夫人是卫文公的姐妹有关。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齐桓公也是由于他的如夫人是卫文公的姐妹,而作出他的扶助卫国的决策。
卫文公即位后,面对的是百废待兴,重振山河的局面。那么他是怎样去实施他的伟大振兴卫国事业的呢?
第一,卫文公在他即位后,一直都身穿着粗布衣裳,厚缯冠,以表示自己始终处于国丧、家丧之中。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勉励。当他一看到自己的衣裳时,就可以想到,一个国破家亡的场景,虽然当时卫文公不在卫国,在齐国。但他不会忘记,他初来到楚丘时,面对着只有五千人的国都,连生活必须品都得由齐国供应的现状。人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把以往的事情忘记的,这是一定的。怎样不使自己忘记那个不应该忘记的事情呢?就是提醒,时时地提醒,卫文公这样的衣着,就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记。后来的夫差,在其父王阖闾被越人剌伤,去世后,就命人站在庭院里,当自己出入时,就对自己说,你忘记了句践杀死了您的父亲吗?这同样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是卫文公所作的第一点,这一点是针对自己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卫文公的意识里,不再有勉励他的动力的话,他的复兴大业,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第二,在国家恢复建设上,卫文公提出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的发展经济的政策。材在这里是指可以制作工具的木材,务材就是兴办林业,训农就是发展农业,通商就是鼓励商业,惠工就是补贴工业。木材是当时最重要的原材料。房屋、车辆、农耕用的工具等等都要用到木材,所以卫文公首先就是想到了要有木材。而木材的来源,一个是原始森林的砍伐,一个就是植树。农业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但卫文公提出的是训农,也就是教农,大意是用科学的方法搞农业生产。有了农林,这样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还必须要互通有无,所以要鼓励商业发展。农林商发展了,政府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赋税,而这些增多的赋税就可以补贴手工业。因为当时的手工业,几乎都是官营的。也就是说,只有卫国国君,可以开工厂。而手工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农业林业和商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济发展纲要。
第三、在政权建设上提出了“敬教劝学,授方任能”的指导方针。就是实行全民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制定行政规章;任用那些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做事,但要依照制度规章去做事。
我们看到了卫文公在他个人的操守上,在国家的发展经济的上,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人事安排上,都有了明确的办法。那么,在主观和客观上,卫文公都希望能够实现复兴大业。而结果,也确实达到了卫文公的愿望。可以用一个数据来说明,在卫文公即位时,卫国的战车是三十乘,到了二十年后,战车是三百乘。也就是说,卫国的实力增长了十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卫文公做到了。这正借用卫文公的姐妹许穆夫人的那首诗《载驰》里的一句话“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行动是最重要的。卫文公就是用他的一生在做着复兴卫国的大业。这在卫文公不过是在做着治国的伟业。而另一个伟人却是在做着平天下的更伟大的事业。
67、齐桓公的夫人蔡姬嫁给了别人
齐桓公在邢国和卫国,做了他一个霸主应当做的事情。这就是救患和分灾。在邢卫已是亡国的情况下,齐桓公去帮助邢卫重新立国,而且不惜给予财物上的支持。这就是救患和分灾。但作为霸主,还有一个必须做的就是讨罪。一个是拯救危难,一个讨伐罪恶,这就是一个霸主的两件效率最高的工具。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春,齐桓公帅宋陈卫郑许曹鲁等八国诸侯国讨伐蔡国,蔡国当然被击溃。而齐桓公出兵蔡国的原因,却实在有些拿不到台面上来。蔡国的公女是齐桓公其中的一个夫人。这点要说明一下。本来春秋时代,按规矩,一位国君,只能有一位夫人。但规矩说到底还不是人说了算。齐桓公才不管这些,他有三位夫人,就是王姬、徐嬴和蔡姬。另外他还有如夫人六人。也就是说,有夫人名份的和享受夫人待遇的共有九人。他有九位夫人。这位蔡姬就是齐桓公的夫人。
既然蔡姬是齐桓公的夫人,齐蔡两国关系理应是不会不好的,为什么齐桓公要帅诸侯讨伐蔡国呢?因为蔡姬又嫁人了。这在齐桓公并不是不能忍受,齐桓公不能忍受的是他自己并没有说不要蔡姬了,只是一时的生气,才让蔡姬回到蔡国。而让蔡姬回娘家,是因为,齐桓公和蔡姬二人坐着船在湖溏里游玩时,蔡姬与齐桓公开玩笑,使劲地摇晃船。齐桓公可能是不会水,所以很骇怕,多次叫蔡姬不要摇,但蔡姬玩得高兴,没有听,继续摇,吓着齐桓公了,所以,齐桓公叫蔡姬回娘家蔡国去。而性情刚直的蔡姬,回到娘家后,干脆也就再嫁人了。
蔡姬嫁人,这就是齐桓公伐蔡的理由吗?当然可以,对于一个强者,他只要想行动了,什么都可以成为理由的,这里不是因为有了理由才有行动,而是有了行动,再找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