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死了,哀姜也死了
我们看到庆父真会利用别人的情感,特别是仇恨的情感,去达到他个人的目的。他主谋弑杀了子般和鲁闵公,但他利用的是圉人荦和卜齮的情感。他其实还在利用着另一个人的情感,这个人就是哀姜。庆父在鲁庄公去世之后,与哀姜好上了。他真的爱哀姜吗?我们不能做出判断。但他与哀姜好,可能还是在利用人家的情感。因为自从哀姜与庆父好上后,哀姜就主张立庆父为国君了。但鲁国已有国君了,那就只能消灭这个国君。所以哀姜是预谋了庆父剌杀鲁闵公的行动的。
但非常奇怪的是,庆父剌杀鲁闵公后,先是哀姜离开鲁国,跑到邾国去,时间是鲁闵公二年的九月。之后,庆父在季友带着公子申先离开鲁国到了邾国后,也离开了鲁国,独自跑到了莒国。从庆父弑杀鲁闵公的目的看,他就是想自己当国君。但为什么在剌杀成功后,哀姜和庆父都离开了鲁国呢?而且之前是季友先离开鲁国的。如果说季友与庆父是政治对手的话,季友离开鲁国是可以理解的,但庆父和哀姜离开鲁国,就难以让人理解。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迷,因为,左丘明在记叙时,没有做说明。
在庆父离开鲁国后,季友回到了鲁国,他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
这次季友,不会放过庆父了。他让人给莒国送去了财赂,要求莒国将庆父送回鲁国。莒国只能照办。庆父也只好回到鲁国。在走到密这个地方时,庆父让公子鱼先回到鲁国,向季友请求,能否不要庆父的命。季友能答应吗?不能!庆父弑杀了两位国君,虽然子般没有正式即位,他的罪行难道还不够他去死吗?正是当年,在季友得知庆父有自立为国君的念头时,没有对庆父采取行动,才使庆父弑杀了子般,又一次弑杀了鲁闵公。这个教训季友是不会忘记的。但季友并没有想着治庆父的罪。因为,如果庆父有罪了,他的子孙,就不能在鲁国立足下去了。但庆父必须死。庆父最好的结果是自杀。公子鱼在请求不允的情况下,回到密,他是哭着来见庆父的。当庆父听到公子鱼的哭声后,庆父明白了,自己只能死。所以他用丝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同样,季友却保证了庆父的子孙,能够在鲁国世世代代地掌权。庆父的后代,就是孟孙氏。再加上季友的后代的季孙氏,这样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就成为鲁国的世袭大夫。这就是三桓。因为这三兄弟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有时候,你不能不相信命。鲁隐公这样的好人,子孙却没有得到什么,而鲁桓公这样的人,他的子孙却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一切。
而到了第二年,鲁僖公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前659年),哀姜被齐桓公派人杀死。在鲁僖公的请求下,到了十二月,哀姜的尸体从齐国被送回到了鲁国,并下葬。
63、齐仲孙湫的诸侯外交四原则
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鲁庄公绝没有想到的,哀姜是死于齐桓公的命令的。鲁庄公那么多年了,都不立夫人。而当他有可能不顾孟任的感情,而决意到齐国娶位夫人时,他想着的是,鲁齐两国的关系可以改善。他只能做到这一点。他已不能左右哀姜的意志了,在他去世后。就如孟任不能左右他鲁庄公的意志要娶哀姜一样。哀姜要与庆父好,哀姜要立庆父为国君,这是哀姜的意志。当然哀姜她也左右不了齐桓公的意志,齐桓公要她死,她就只能死。看来她是可以被齐桓公的意志左右的。
在齐桓公而言,他是此时的霸主,他的意志如果他愿意,就可以实现。但也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愿望的意志。他想杀哀姜可以,他想立鲁闵公可以,他想叫季友回到鲁国可以。但也有他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在鲁闵公元年,齐桓公派仲孙湫到鲁国去视查鲁国的政局。仲孙湫回到齐国后,对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就是说,如果不解决了庆父的问题,鲁国就必然会出现政治**。齐桓公问,怎样才能解决了庆父呢?仲孙湫说,如果鲁国的政治**不停止,庆父就一定会被解决掉。你看,庆父是鲁国**的原因,而鲁国**又是庆父完蛋的原因。在仲孙湫看来,庆父在做着为他庆父自己营造坟墓的勾当。
这时,齐桓公问了他心里始终想着的问题,鲁国可以取过来吗?就是说,我可以灭了鲁国吗?因为在齐桓公想来,我可以灭谭,可以灭遂,为什么不可以灭鲁呢?仲孙湫对齐桓公讲,不可以灭鲁。他认为,因为鲁国还在践行着周礼,所以不能灭。看来,不是齐桓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但仲孙湫却提出了他的四条十二字外交政策。就是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就是还在按照周礼的规矩做的诸侯要亲近他,政治稳定的诸侯要利用他,出现内部矛盾的诸侯要离间他,而昏昧**的诸侯要颠覆他。
但我们必须明白,仲孙湫的这四条外交政策是针对华夏族内部的。当华夏与戎狄出现纷争时,这四条政策就没有效力了,因为超出了其有效的范围。那么总要有一个解决华夏与戎狄关系的政策吧,这个政策是管仲提出来的。
64、邢国迁都就如回到老家
在鲁庄公三十二年的冬季,邢国遭到了狄人的入侵。邢国是周公旦的后裔的诸侯国,在今天河北省邢台市。这样的事情,算是大的了,齐国很快就知道了此事。管仲就此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说,戎狄就如豺狼一般的贪得无厌,他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华夏族的诸侯,是最亲近的了,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而宴安自逸,就如用鸩鸟的毒羽化了的酒一样,喝了是要害死人的。所以结论是,齐国应该打击戎狄,齐国应该救助邢国,而齐桓公应该将劳苦当做必修课来经常地学习,以避开宴安这样的享受。那么管仲的调整华夏戎狄的政策,就是扶助华夏,打击戎狄。这里,不存在华夏诸侯是否有礼和重固与否的问题,也不存在携贰和覆昏的问题。只要是华夏与戎狄出现了争端,齐国必定站在华夏诸侯一方。
齐桓公当然接受了管仲的主张。鲁闵公元年(前661年)春季,齐国出兵救邢。但似乎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到了鲁僖公元年(前659年)春季,狄人再次攻打邢国。齐国带领着宋国和曹国的军队前去救援,但只是将军队住扎在聂这个地方。此地离邢国约150公里。在齐宋曹三国的意思,是先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但形势确实让人难以想像,邢国很快就被狄人打败,并被攻下国都。被击溃了的邢人,只好向东跑,一直来到了三国联军住扎的地方。此时,三国联军才出兵,迎击狄人的军队,将狄人驱赶走。
但邢国原先的国都是不能再回去了。所以齐桓公决定将邢国迁徙到夷仪这个地方(山东聊城)。由于当时齐宋曹三国确实是为邢国着想,在鲁僖公元年六月将夷仪城建造好了以后交给邢国,所以邢国就觉得象是回到了原来的家一样,没有那种迁徙的感觉。
这是齐桓公实践管仲关于华夏与戎狄关系的政治策略的第一个行动,他取得了成功。可以试想一下,邢国在已是灭亡了的情况下,齐桓公给他们建都,给他们生活必须品。让邢国的国君,继续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邢国的人民可以安闲地生活,邢国人能不感激齐桓公吗?而其它的诸侯能不敬仰齐桓公吗?但这只是他的第一个行动,第二年,齐桓公又重新封卫国于楚丘。
亡了国的卫人,以为自己没有亡国
鲁闵公二年十二月,狄人侵伐卫国。敌人来侵犯了,就得抗击。卫懿公在组织军队时,却有很多的抵制上战场的军士,向他说出怨言。他们抵制上战场的理由是,卫懿公用一个大夫的俸禄,来养一只鹤。那么你卫君还是请鹤们帮您去打仗吧。这在卫懿公真是无言以对。他自己确实是喜欢鹤,所以平时鹤的出行,都是用相当于大夫的马车载送。现在怎么办?鹤又不能打仗,而军士们,又有怨气。而作战还是要用人的,要用那些有怨气的军士的,不可能用鹤去打仗。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君主的品格的修养就显现出来了。卫懿公将守城的任务,交给了石祈子和宁庄子,将一个玉玦和箭矢交给了这两位守城的大夫。表示了卫懿公希望二位大夫,在此关键的时刻,能够果断地下定决心,誓死保卫卫国。玉玦在这儿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了卫懿公与二位大夫的决别;另一个表示,希望二位大夫要处事决断,只要对卫国有利,就可以采取行动。而箭矢的意思,是誓死,是抵御,也就是要求二位大夫誓死保卫卫国。他还对自己的夫人说,要她听从二位大夫的决策。卫懿公的夫人当然只能守在城里,但卫懿公必须出城。卫国是他卫君的。他卫君,不为保卫卫国而出城作战,还有谁应当出城作战?
卫懿公走出了朝歌城,他率领着卫国的军队向狄人进攻。交战的地点在荧泽。卫国的军队大败。在此情形下,卫懿公却并没有撤下他的战车上的那面,指示着他是国君的大旗。狄人看到这面大旗,就知道,这战车上的是卫君,所以更猛烈地向这辆战车进攻。结果是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实际上,在卫懿公出城时,他明白自己所面临着的是什么,那就是死亡。他将玉玦交给二位大夫,已表明了他的永别的心情。这种永别的想法,是基于他对于整个局势的悲观的判断,而这个判断的产生,就是国人的不愿意参战的言论的表示。我们必须承认,是意志决定了一切。战争的胜负,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了的,只有全体将士的意志是一致时,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