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英明的国君】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337

  申叔时说的礼,就是晋楚结盟时的仪式及盟辞。关于结盟法,以下我全部抄录杨伯峻的内容,杨伯峻先生所言非常明白,不须再解释。先凿地为坎(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约(古谓之载书,亦省称载或书。)以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副本则与盟者各持归藏之。

  晋楚于宋西门之盟,其盟辞为: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災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在盟辞中说,如果有违背盟约的,英明之神会诛杀之,使其军队作战失败,不福佑其国。

  申叔时所依据的应该是这几句盟辞。只有不诚信的人会违背盟约,而盟约上已写明了,谁违背盟约,谁就得死,他的军队会战败,他的国家会遭殃。这样子反必不免,而楚军必败,楚国也必不被神所福佑。

  但楚国子反伐郑伐卫,并没有不利的局面出现,似乎申叔时的预言错了。

  到了鲁成公十五年的十一月,为了避开郑国的逼迫,许国迁都到了叶,成为楚国的附庸国。许国宁可失去主权,也不愿意受郑国的欺凌。而楚国呢,不是因为子反违约而受诛,反倒有许国投怀这样的利益。看来申叔时真的说错了,而子反的那句何盟之有,真的就是强者之音吗?

  未必!鄢陵之战后,子反自杀。报应一定会来,时间只是再拖后一年而已。

  手上有一套中国汉画图典,顾森编著的,是1998年7月购的。价钱240元。记得当时买来后,时时翻看之,算是享受吧。瑶台君所贴画像有似汉画,让我想起了此事。从年轻时起,唯一的爱好就是购书。然到了互联网时代,书购得少了。人好像也浮躁了。怀念那个经常去书店的日子。前几天,还有前几个月前去过书店,也让我想起了以前常去书店的日子,看着那些坐在地上看书的孩子,心里有一酸的感觉。一则岁月易逝,二则那个朴实得真正爱书的时代,已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这些孩子们了。

  166、鄢陵之战之---侧亡君师,敢忘其死

  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命公子成把汝阴之田送给郑国,希望与郑国结盟。白得了土地,楚国这样的强国还低下头向自己讨好,为什么不答应?郑成公马上就叛晋,与楚国结盟于武城。

  四月初五,滕文公卒。滕国是宋国的友邦,所以,郑国公子喜趁此时机伐宋国。先是宋国将鉏、乐惧打败郑军于汋陂,后来是郑国打败宋军于汋陵,并俘虏了将鉏、乐惧。作为晋国的盟国,卫国出兵伐郑,算是对晋国表示忠诚,和对宋国失败的安慰。而晋厉公面对这样的形势,决定出兵伐郑。鄢陵之战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原因很明白,郑国背叛了晋国,不但独自与楚结盟,还侵伐晋国的盟国。

  晋军于四月十二日,从新田向东南方向出发,讨伐郑国。但同时派出郤犨到卫国、齐国,栾黡到鲁国请求三国出兵伐郑。所以,如果四国能够同进到达郑国,将会从西北、北、东北方向,形成向郑国合围的架势。郑国看来是必败无疑了。

  郑成公见此情况,只有向楚国求援。楚共王非常果断地决定出兵救郑,楚共王亲自出征。但中军统帅却不是楚共王,而是司马子反,令尹子重统帅左军,右尹子辛统帅右军。

  子反在路过申县时,向申叔时请教过这次战役可能的结果,申叔时分析后认为,子反怕是回不到楚国了,子反明白这当然是指战败的结果了。

  五月,晋军渡过河。六月,晋楚相遇于鄢陵。晋国出兵本是伐郑,但却走到了郑国的东南面,可见途中已知楚国出兵救郑,故决定与楚交战。

  从四月十二日,到六月二十八日,晋军从新田到鄢陵行军走了76天。其直线距离是350公里左右。计算后发现每天的行军速度大概是5公里左右。这个只是简单的加减,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渡过黄河时,是如何渡过的,因为有马车,渡河当是很不容易。还有当时的马路可能没有从新田到达鄢陵的,所以可能要绕道走。但我们必须看清另一条记载,春秋经,六月,晋侯使栾黡来乞师。春秋记载是以实际看到的事实来记述的。所以,可以肯定,栾黡是六月的某一天到达鲁国的。但栾黡是四月出发的,与晋国大军差不多同时出发的,即四月十二日左右出发。到六月二十九日这天,鲁国军队还在鲁国的坏隤,当然鲁国因为有穆姜逼迫鲁成公逐季、孟,鲁成公不同意,而有生命之忧才迟到的。而齐军刚到达鄢陵,卫国刚离开卫国国境。从地图上看,晋齐离郑国较远,却先到达;而鲁卫离郑近,却反倒迟到。所以,此次晋国组织伐郑,感觉非常的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布署。

  到达鄢陵的晋军扎下军营。六月二十九日早晨,楚军突然出现在晋军的军营前,并且很快排好了战阵。六月在鲁成公十六年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这一天称为晦。如果是大月,有三十天。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兵家忌在这一天用兵。故晋军并没有准备这一天与楚作战,也就没有排战阵。

  晋军战阵都没有排好,怎么与楚作战?所以,范燮之子范匄提出了,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的建议。就是把军营中的水井填平,炉灶夷平,宜于战车行驶,然后在军营中布阵,把军营的壁垒开通,作为战车的通道。但栾书认为,楚师轻佻,固垒而待之,不与楚军交战,三日后,楚军必退兵。在楚军退兵时追杀楚军,可以获得胜利。但郤至认为应该马上与楚交战。讨论的结果是马上与楚交战。楚共王在巢车上所见就是晋军将领合谋及布阵准备作战的情况。

  两军布好阵,开战就是必然了。从早晨开战,一直打到星星都出来了的晚上。楚共王眼睛的被魏锜射伤,魏锜被养由基射杀。郑成公的车右战死。楚公子茷被俘。这些是最重要的战果。从这个成绩看,楚国吃亏了,但还未全部失去取胜的机会。因为楚共王未死,军事统帅子反没有受一点损伤,楚国的大军也还可以与晋对抗。

  当二军休战时,作为楚军的最高统帅,子反下达了一条命令,察夷伤,补卒乘,缮甲兵,展车马,鸡鸣而食,唯命是听。古人朝食是在辰时,即今天的8点到10点。鸡鸣是丑时,即今天的2点到4点。子反虽然没有说,吃过早饭后会下什么命令,但继续作战的概率要大于撤军。而不说下达什么命令也是为了保密。但秘密还是被人泄露出去了。

  晋军这边很快知道了子反的命令,苗贲皇用了一计,让楚军俘虏听去晋军的命令,然后放他逃走。晋军所下命令是,蒐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明确说了,也是早早吃早饭,然后与楚交战。

  楚共王听到这个情报,想找子反来商量明天怎么与晋作战,但子反却来不了,喝酒喝多了,醉酒了。楚共王本身眼睛受伤,子反是楚军统帅,一个受伤,一个醉酒,还怎么指挥明天的作战。楚共王只好下令连夜撤军。

  鄢陵之战,以楚军失败而结束。而同时结束的还有子反的生命。在楚军退回到楚国的瑕地时,子反自杀。

  子反之自杀是子重逼近的。子重说,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盍图之。子重请子反想想,当年城濮之战失败的子玉可是自杀的,你怎么办,应该很清楚的。要子反效法子玉自杀。

  但子反的自杀是自愿的。他自己回复子重说,虽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侧,侧也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就算没有子玉这样的先例,战败后主将自杀,您子重以义来责让我,我只为这义,也应该自杀。何为义?我身为楚军统帅,且因为我醉酒而致楚军战败,我就得负我应当负的责任。这么大的责任,只是辞职受罚是不相当的,只有死才与之相宜,此即义也。

  楚共王什么态度呢?是楚共王先提出了城濮之战子玉之死之事,但楚共王说,子玉当年失败,楚成王不在军队中,所以他子玉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他子玉必须自杀。而此战中,我楚王本人也参战,那么这个责任就我来承担了,似乎是不追究子反的责任。但一细想,其实楚共王的话另有他意。如果楚共王真不想让子反死,就不应该提子玉自杀之事。提子玉自杀之事,就是暗示子反效法。比如,楚共王只要说,此战不榖之罪也,子无以为过。就是真的承担责任的意思。但楚共王先对子反说的是,先大夫之覆师徒者,意思是先大夫子玉使楚师战败,那么就是说,此战也是你子反使楚师战败的,真正的责任在你子反。无楚王无非是替你承担责任罢了。

  多么英明的国君。所以,子反只有死,必须死,他也情愿死。而孔子修订的春秋经记载此事是,楚杀其大夫公子侧。所以,要子反死,是楚共王的意志,虽然楚共王没有下这样的命令。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四章【优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