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诺言】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3,206

  太子申生自杀

  在当年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晋武公被命为诸侯时,晋国只有一军,是小国的军事力量。但到了晋献公十六年时,晋国已强大起来了,所以就新成立了一军,这样就有了二军,上军和下军。

  鲁闵公元年(前661年),晋献公和太子申生亲帅二军灭了耿、霍、魏三个姬姓诸侯国。回国后,晋献公马上命人为太子申生修缮曲沃城。士蔿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先兆。曲沃这样的曾是国都的城邑由申生住守,而统帅下军又是相当于卿的地位,如此就达到了为人臣的极限的地步了,怎么可保得住太子的地位呢?太子应该向吴太伯学习,逃走,将太子的位子让出去。与其被废黜或暗算,还不如得到个让贤的名声。但这个意见,好像士蔿没有对太子申生讲。

  鲁闵公二年冬(前660年),晋献公又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山西垣曲),在绛南面约30公里处。应该说申生已带兵打过仗了,在灭耿霍魏时,申生就是带着下军出征的。但这次与上次不同,这次是晋献公不出征,而申生是这次战争的最高统帅。从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个好事,说明晋献公,不是要锻炼一下申生,也是完全地相信太子申生。从这个举动看,晋献公此时并没有废黜太子申生的意向。

  但晋国大夫里克却看出了一般人可能看不出的现象来。他对晋献公说,太子有两个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是在祭祀社稷宗庙时,太子手里要捧着盛有祭品的器皿;一个是当早饭和晚饭时,太子要查看父亲的膳食。所以太子又名冢子。在君父离开国都时,太子留守在家,保卫宗庙,这叫监国;在跟随君父出行时,这叫抚军。所以太子不能单独帅军出征。里克还论证了太子独自帅军出征的不利。但晋献公听不进去,并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哪个儿子将来即位呢。这里,似乎表明了晋献公不确定是否将来由太子申生即位。但这只是说说。如果晋献公真有此念头,他就不会命申生出征,因为这是很危险的举动。如果申生知道了自己太子地位不稳,难保太子不会利用手中的军队政变。当然晋献公幸运的是,太子申生倒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而且晋献公真要废黜太子,也不需要这样,他完全可以很轻松地就把太子拿下。

  申生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里克见申生时,申生问,我会被废黜吗?里克在申生面前只能说,你要怕的是不孝的言行,而不用怕是否会被废黜。修己而不责于人,就可以避免灾难。但这也只不过是里克说说而已。因为并不是你自顾修身了,别人就不找你麻烦了。因为修身与太子的地位的稳定,并不是直接因果的两件事。所以如果你不让出太子的位置,骊姬是不会放过你太子申生的。

  出征前,晋献公让申生穿上了偏衣,也就是左右两边有不同色彩的衣裳。还给申生佩上了青铜做的玦。这样的两个举动,又引起了随申生出征的大夫们的各种猜测,而多数人的看法是,太子申生的地位不稳。但不管怎么讲,东山皋落氏一战,晋国胜利。

  而这场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太子申生带来好运。到了鲁僖公四年(前65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太子申生在曲沃自缢身亡。这在申生看来,是他最佳的选择了。

  原来,当骊姬都安排好了一切后,就召见申生,说你的君父昨晚梦见了你的母亲齐姜,你赶快去祭祀你的母亲。申生就赶回曲沃,祭奠了母亲。然后把胙送回到绛,给父亲用。但申生来到绛时,晋献公正好出去打猎了。申生就将胙交给了骊姬。过了六天,晋献公才回来。而骊姬,就将胙放了毒药,再给晋献公。晋献公应该是想马上就食用,但骊姬说,外面拿进来的东西,会不会有问题?这样,晋献公就将胙放于地上,地上马中就鼓起了土坟,给犬吃,犬就死了,再给下面的小臣吃,小臣也死了。这真是吓着了晋献公。骊姬马上说,这是申生干的。

  申生也没想到自己给父亲的胙竟有毒,他也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绛,回到了曲沃。申生身边的人劝他,到晋献公面前把前因后果的事情说清楚,晋献公一定会明白不会是申生你要害死父亲的。但申生说,父亲如果没有了骊姬,就会坐卧不安,吃不下饭。我如果向父亲说清楚了,骊姬就一定有罪,有罪的骊姬就可能要死。但父亲老了,没有骊姬就没有快乐了,而这却是因为我说明了真相的缘故。而父亲如果是这样,我又不快乐,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说清楚呢?看来在申生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如果没有快乐,而只有痛苦,那么还不如死去的好。而父亲的不快乐了,申生就不快乐。

  这时又有人劝申生到国外去避难。申生说,父亲不知道我无罪,我却背负着欲弑君父的罪名出走,还有谁会收留我呢?这样申生就只能用死来延续父亲的快乐,因为只有这样,在另一个世界的申生或许才会快乐。

  重耳与夷吾出走

  骊姬在逼死申生后,并不就此罢手,因为重耳和夷吾还在国内,不管怎么说,对自己的儿子奚齐总是威胁,重耳和夷吾也是晋献公的儿子,当然有可能成为继承人。所以她继续她的早已设想好了的行动计划。她对晋献公说,重耳和夷吾是知道申生想毒死您这件事儿的。意思是说这两位公子也是同谋者。既然是同谋者,就与申生有一样的罪,所以当然应当受到与申生相同的处罚。

  晋献公命寺人披带着军队前去蒲城追杀重耳。重耳知道后,对手下的人宣布,君父之命不校。这就是我们上面分析过的管仲的那个礼的道德概念,即不能违背君父之命,君父就是要你死,你也得死,就如申生一样。重耳说,谁要是敢抵抗,谁就是我的仇人。这样重耳就只能逃命,如果他还不想像他的哥哥申生那样死的话。寺人披在追杀重耳时,斩下了重耳的衣袖,重耳也没有反抗或命自己的武士帮助自己,而是翻墙逃走。重耳逃到了狄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而晋献公派贾华去追杀夷吾时,夷吾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实在不能抵抗住的情况下,夷吾才与贾华谈判,表示自己愿意离开晋国。贾华同意了。在选择出逃避难之处时,夷吾也想到重耳避难的狄人居住的地方。而郤芮认为不好,因为可能给人的感觉是夷吾与重耳真的是同谋一样。不如到梁国去,梁国离秦国较近,又与秦国关系不错,将来或许可以利用秦国回到晋国去。这样夷吾就去了梁国。

  从重耳与夷吾的以上表现看,重耳是一位知礼懂事的公子,性格与申生有些想像,但比申生要硬朗。而夷吾却相反。那么他夷吾这样的一个人,反倒先回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荀息殉死于自己的诺言

  晋献公驱逐走了重耳、夷吾,申生也死了,就可以答应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了。骊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但晋献公并不放心,在病重时,他召见了大夫荀息,也就是奚齐的师傅。晋献公对荀息说,奚齐年纪太小,我把他托付给您,您怎么来保护太子呢?荀息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什么意思呢?就是荀息将以他最大的力量来保护奚齐,使奚齐将来可以登上国君的位子。而这全凭着他荀息的忠贞的道德思想。什么是忠?就是对国君有利的事情,如果知道了,就坚决去做。什么是贞?就是老国君去世了,新国君即位,老国君和新国君都不会猜疑自己的忠心。这就是荀息在晋献公面前所保证的。有了这样的保证,晋献公可以放心了。

  鲁僖公九年九月十日,晋献公去世。荀息立奚齐为国君。但晋国大夫里克想着立公子重耳为君。为此对荀息说,申生、重耳、夷吾三公子的支持者将要作难,国外又有秦的辅助,晋国朝廷中,也有很多大夫表示同意,您准备怎么办?荀息说,那我就死吧,我曾对先君说过,不能对先君和奚齐二心。当然我也不能阻止你们为了你们忠于的公子而采取的行动。那么我也就只能死。

  十月里克杀奚齐,荀息本想去死,但有人劝他可以立卓子。卓子是骊姬妹妹的儿子,也算是对晋献公的交待吧。但十一月里克又杀死了卓子。荀息自杀。

  荀息所表现出来的重然诺的品格,是这个时代最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我们知道,这个时代已有了“食言”这样的词语。什么是食言?就是把说过的话,再吞回去。当然,这不过是个比喻,话说出去了,不可能再吞回去。但食言所表现的那种不守信、信口开河、不负责的承诺等现象,在那个时代已普遍存在了。当荀息在晋献公面前用他的生命承诺了自己的保证时,他的生命价值已低于他的诺言价值了,两者相权衡,那么就只能保留诺言,而不是生命。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一章【乏舟之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