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饮马河水】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250

  楚成王被儿子商臣弑杀

  我们知道,楚文王之后,就是楚成王。楚成王与齐桓公有过来往,就是召陵之盟。他与晋文公也有过交往,就是城濮之战。但与这两位霸主同一个时代,确实是他楚成王的不幸,他没有办法胜过齐桓公和晋文公。不过还算不太坏的是,他楚成王曾打败过那个想称霸的宋襄公,还打败过那个小诸侯国许国,灭了英国、灭了蘷国。但他一个最大的不幸是,楚成王是被他的太子逼死的。

  鲁文公元年(前626年),楚国的太子商臣弑杀了他的父亲楚成王。在楚成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死于自己儿子的手上,但令尹子上却早就看出来了,楚成王想立商臣为太子,子上曾对楚成王说,商臣这个人是蜂目豺声,是会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不义的事情的。但那时楚成王不相信,所以还是立商臣为太子。

  子上说了商臣的坏话,商臣总想找机会报复。在鲁僖公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伐蔡国时,子上领兵前去救蔡。当时两军夹汦水而分别布阵在两岸。阳处父就派人对子上说,文不犯顺,武不违敌,您若想作战,我可以先退兵,等您渡过水,布好阵,我们再开仗。要不您先退后,我们渡水后,布好阵开仗。不然我们这样对峙于两岸,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物,没有什么意义。子上想答应,由楚军渡河,但成大心说,不可,晋人不讲信用,如果我军渡水一半时,晋军向我军进攻,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不如我们退军,让晋军渡水。这样楚军就向后退了三十里,请晋军渡水。但阳处父并没有渡水,却宣布说,楚军逃回去了,便撤军回国去了。晋军撤退了,仗没法打了,子上也只好回国。但商臣却在楚成王面前说,子上得到了晋国的好处,所以才避让晋军,这是楚国人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罪行了。楚成王还真的听了商臣的话,把子上给杀了。他不知道这是商臣在报复子上。

  而杀了子上的楚成王,过了不久又想废黜商臣的太子,立公子职为太子。这个消息商臣听来了,但却不敢证实是否真实,就问他的师傅潘崇怎么办?潘崇给的意见是,要商臣设宴款待楚成王的妹妹,商臣的姑姑江芈,但不要敬重她。果然江芈大怒喊道,呼,你这个卖苦力的臭小子,看来君王想杀你,立公子职为太子,做得太对了。这就证实了父亲要废黜自己的消息。在这样的境况下怎么办?他商臣,一不肯臣事公子职,二不肯出国避难,那么只有行大事,刺杀父亲这条道了。

  鲁文公元年十月十八日,商臣用自己太子宫的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王宫。楚成王看到自己一时是不能逃出去,所以请求,在自己死以前,能否烧只熊掌给自己吃。商臣当然不会答应。因为他知道这是父亲在拖延时间,期望中间有变故,好脱身得救。所以商臣反倒迫使父亲早些自尽。楚成王没办法,只能上吊自杀。商臣为楚君,即楚穆王。

  当上国君的楚穆王,在位时间是十二年。他在位时,一共灭了三个诸侯。先灭了江国,时间鲁文公四年秋。当然楚穆王出兵围江是在鲁文公三年秋,当时晋国不但自己出兵救江,还请求周王派兵救江。但都没有办法挽回局面,江国还是被灭了。到了鲁文公五年秋,楚穆王又把六国给灭了。这年的冬季,又把蓼国给灭了。

  108、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穆王去世后,太子旅于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即位,这就是楚庄王。楚庄王做了国君的前几年,与其父亲的作为完全不同。他是无所事事,只是沉浸在声色场中。不过他有他自己的安排。他说过,我这只鸟,不飞则已,飞将冲天;不鸣则已,鸣将惊人。果然,鲁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庄王先就把庸国给灭了。

  鲁宣公三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顺道就来到了周天子的脚下,洛水边,将军队排好阵,给周天子演示了一回。这其实,就是用武力在周天王面前炫耀自己的强大。周定王派出大夫王孙满出城来慰劳楚庄王和他的军队。

  楚庄王与王孙满见面时,很突然地向王孙满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安放在王城的九鼎,究竟有多大,有多重?这句问话,表面看是问一个他不知道的物件的情况,但深想一下,他楚庄王是否有取走这九鼎的意思呢?而取走这九鼎的意义,是否想要夺有周王的天下呢?难保没有。所以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你有德了,自然就有了天下,不要说鼎了;没有德,就是有了鼎,有了天下,也会失去的。他举了夏商周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论点。

  当年夏后有德,九牧献上了九鼎。到了夏桀,所有的只是昏德,所以鼎就迁到商,九鼎在商放了六百年。商纣那样一个暴虐的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德,所以九鼎就迁到了周。周成王时,将九鼎放到了王城,当时算卜,鼎可以放在周家是七百年。周此时虽然已是衰弱得不行了,但天命还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好问的。意思是,你楚不可能夺有天下的。

  楚庄王的问话还算含蓄,不过是问了问鼎的轻重大小,没有明说要取有周的天下。所以王孙满的回答,倒也没有给楚庄王什么难堪的。但并不是说,王孙满说,不能取有周的天下,楚庄王就不取了,他不要一下子得到周天下,他可以一步一步地来。问鼎中原,不过是这场争霸天下戏剧的一个小小的序幕而已。

  楚庄王初年的不理朝政,要么是他真的不想管事;要么就是他在做着深入地思考,确定着他这一生的政治目的。但不论他是不想管事,还是在做着思考,他都是一个有着非常卓越政治才能的国君。只要他有心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了,他就一定能做下去,并且能够做好。

  饮马河水

  我们知道,郑国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晋楚都可以很容易进入的地方,而此时的楚庄王频频向中原示威。在郑国倒向晋时,楚就会侵伐郑,在郑国倒向楚时,晋就侵伐郑。不管你郑怎么办,得到的结果,就是挨打。楚庄王先后于鲁宣公三年、五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伐郑。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春,楚围郑国已达十七天了,郑想与楚和好,但卜卦后不吉。没办法郑襄公只好准备迁居离开郑国。所以整个郑国上下都是哭声。郑襄公是郑穆公的儿子。楚庄王听到了郑国人的哭声,觉得心里难受,就下令退兵了。但郑国人又马上修缮城池,准备抵抗。楚庄王就又进军围郑,这样又围了三个月。并攻下了郑国。郑襄公只好投降,并与楚结盟。但之前晋知道楚围郑后,就在六月出兵救郑。这次晋国的新的领导核心集团又更新了。赵盾去世后,荀林父为中军将,先縠中军佐,士会上军将,郤克上军佐,赵朔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括、赵婴齐、巩朔、韩穿、荀首、赵同为三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当晋军行进到河水边时,才知道了郑已与楚结盟的消息。荀林父主张不要再前进了,等楚军回国后,再出兵伐郑,以警告他郑国,背叛晋国是要挨打的。士会和荀首同意,但先縠反对,并帅自己的部属渡过了河水。韩厥建议一同渡河,否者先縠一定会败于楚军的。

  楚庄王的军队,此时也在向河边进发,来到延邑时(河南郑州)后,就准备回国,因为楚庄王需要的是一个仪式,就是饮马河水,以表示楚国的势力已渗入到了中原地区。但随后有消息说,晋军也渡过了河水,准备与楚交战。楚庄王本来是想回国的,不想与晋作战。但伍参建议与晋交战。理由是晋国的统治集团的关系还未理顺。荀林父才当上元帅,先縠就不服气,不肯听命于荀林父。而其它的将佐都想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听任先縠的妄为,晋军就不知道该听从谁的指挥了。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看来,一个集团,必须用一个意志,来指挥行动,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所以,伍参的结论就是,此次战斗,晋军必败。而您一个楚君,却要逃避晋国的大臣,怎样回去向社稷交待呢?

  但楚国的孙叔敖反对伍参的建议,他支持楚王回国。他认为,楚国去年伐陈,杀死夏徵舒(这件事情,以后会讲到),今年又伐郑国,这样年年有战事,难保就一定全胜。如果打了败仗,他伍参的肉怎么能够让人解恨够吃的呢?并将自己的战车掉头向南,指挥大军的旗帜也指向了南方。孙叔敖是令尹,他想发出的命令,就是回国。伍参怎么说呢?如果这场战争,楚国胜利了,他孙叔敖就是一个不会谋算的人;如果楚国战败了,那我伍参的躯体,一定是被晋军俘去了,也轮不到让人解恨去吃了。所以,权衡后的结果,楚王还是听从了伍参的建议,继续北上,来到了管邑。此时晋军也把大营扎在了敖、高间(河南荥阳),离楚军所在的管邑(河南郑州),约三十公里。

继续阅读:第一百一十二章【挑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