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忙碌的是各国的使者
这时郑国的皇戌来到晋军的大营,说明了郑国倒向楚国是出于无奈,郑国对晋国是没有贰心的,并请晋军出兵伐楚。他提出了三条可以伐楚的理由,一、楚师频繁地作战,并取得胜利,已有骄心;二、楚军已无战斗力;三、楚军的防备松懈。听了皇戌的话,先縠还是赞成出击楚军的,他以为既然可打败楚军,又可以使郑国降服,为什么不出击?但栾书驳斥了皇戌的三点理由。
第一是楚军不骄。有三点来证明,一是楚庄王每日都在告诫国人,人民之生存都不易,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灾难,所以不可不有戒惧之心。二是警示将士们,胜利可能会在转瞬之间转化为失败。三是提醒楚人,不要忘记,当年楚国的先君若敖和蚡冒创业时的艰难,得出的经验就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个有着谨慎心理的人,做事就会小心,所以也就不可能有骄心产生,一般就不会出大错。
第二是楚军有战斗力。军队是否有战斗力,主要表现在战士们是否有斗志。而斗志又来源于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不是能提升士气。现在是我们晋不德,却发兵伐楚,也就是说,战争的理由,是楚人站得住脚,我军站不住。因为师直为壮,师曲为老。那么现在就是,楚军直,晋军曲。所以,楚军有战斗力。
第三是楚军的大营阵地,有非常严密的防守体系,并不是防备松散。比如,楚王的亲兵,分为两队,称作右广和左广。早晨到中午,是由右广巡防;中午到黄昏,是由左广巡防。夜晚由内官值勤。而楚王每天都亲自参加巡防。每广有战士一百二十五人,十五辆战车。楚王这样布置,就是以防不测。
而且栾书还认为,此时的楚郑关系很好,郑不过是在看形势的转换情况,而决定是倒向楚,还是倒向晋。所以不要听信皇戌的说辞。
楚国也派出使者少宰,传楚庄王的话给晋,从我的祖父楚成王和父亲楚穆王开始,就来到过郑国,对郑国进行教育,要郑国服从我们楚国。现在,因为郑国忘记了我祖父和父亲的教育,所以我楚军也只是再来教育一下郑国,要他郑国不要忘记要服从我楚国。我楚国不敢得罪你们晋国,你们几位大夫还是先回国吧,不要耽搁在这个地方了。在楚国,好像是拿郑国说事儿,并没有针对晋国意思。
士会代表晋国回答了少宰,以前,周平王曾命我晋与郑夹辅周室,不要放弃了周王的命令。现在郑国就没有遵守周王的命令,所以我们只是来责问郑国,不敢劳驾你们楚国。士会所言,也好像就是针对着郑国来的,也没有把楚国当成假想敌。先縠听到了士会这样的答复,感觉有谄媚于楚国的味道,就让赵括对楚少宰说,刚才士会的回答,说错了,不算数。我晋君就是命我群臣,来这里将你们楚军从郑国赶出去。我晋君下令,不许避敌,所以我们不能不听从命令,只能与你们楚军作战。
但楚庄王并不就此放弃与晋和谈,所以又派出使者与晋谈判,双方好像是达成了结盟的意向,而且结盟的时间也已定下来了。
可是楚庄王又并不马上简单地与晋和好。他又派出乐伯、许伯和摄叔到晋军大营进行单车挑战。人的思维路线,或许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从一个点,向着各个方向去的。他虽然此时在沿着一条线路去,但随后可能会马上,将这条线路的思维撤回来,改走另一条线路。楚庄王的又是和谈,又是挑战,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楚庄王这样地举动,就使晋国捉摸不透楚国究竟是怎样的意图,使晋国无法安排下一步的措施和计划,这显然对晋国非常不利,因为晋国已处于被动的状态,被楚国牵着摆鼻子走了。
春秋时代,作战主要是用战车,所以挑战也就是用战车。挑战也称致师,意思是向对方表达自己想与对方作战的意念,使对方与己作战。挑战是有讲究的,是有规矩的。一辆战车上,有三位战士。一位是御手,在战车的中间,两边各是车左和车右。御手在挑战时,要将战车驾驭得飞快才行,还要使车上的旗帜都要斜倒下去,这是因为快速奔驰时的风的作用。然后,迅速掠过敌人的壁垒。车右在挑战时,要进入敌人的壁垒,杀死敌人,割下敌人的左耳。车左在挑战时,要准确地用箭射杀敌人,并帮助御手揽辔。而此时御手就从车上下来,给马刷刷毛,把马鞅整理一下,表现出闲逸的情致来。乐伯是车左、许伯是御手,摄叔是车右,他们三人都很成功地完成了他们各自的挑战任务。
在乐伯他们挑战时,晋也派出了三路战车来追击乐伯他们的战车。乐伯只是用箭来射杀晋军左右两边战车上的战马和士兵,使其不能合拢包围自己。这样晋军的追兵,就只能以排开一线的纵的队形战阵追赶乐伯他们。但此时,射击着的乐伯,发现箭只剩下了一支了。恰好前面出现了一头麋鹿,乐伯就用最后的这一支箭射杀了这头麋鹿,而且用的是打猎中最标准最完美的射技,叫做丽龟,就是说箭是从麋鹿的背上射进其心脏的。而晋国的鲍癸就在后面追赶。摄叔就跳下车,抱着麋鹿,献给了鲍癸,并且说道,现在还不是向宗庙敬献麋鹿的时候,这头麋鹿就送给您,用于您的部下的膳食吧。鲍癸见乐伯有如此精湛的射技,摄叔又如此从容地说话,都是君子的风范,就命令不再追击乐伯他们了。乐伯他们不但挑战成功,还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营地。
112、楚军向晋军发起了进攻
楚国的单车挑战,也引起了晋国的两位勇士的好战念头。一位是魏锜。在交战前,他本想晋升到公族大夫的位子,但因为没有得到而怨恨。所以就想着怎么让楚军打败晋军,以给自己出口怨气。所以请求去挑战,没被同意。只好请求出使楚军。他到了楚营就向楚军请战,他魏锜还是希望楚晋交战。然后就驾车往回走,楚军在潘党的率领下追杀魏锜。当魏锜跑到荥泽时,见有六头麋鹿,就射杀了一头,然后回过头来,献给追赶的楚国大夫潘党,潘党也放走了魏锜。
而另一位想去楚军营前挑战的是赵旃。他本想升做卿,但却没当上,也有怨恨。又对楚军挑战者乐伯给放走,表示不满,所以也请求挑战,也没有被同意。所以只好要求去与楚和谈结盟,这才被同意去楚营。赵旃来到楚军大营前时,魏锜已回去了。赵旃怎么向楚军表示结盟的呢?他自己席坐在楚军大营的前面,命其它的战士进入楚营,向楚军挑战。他也不是真来谈结盟的,也是来挑战的。此时天也暗了下来。这时楚王亲自帅军驱逐赵旃。上面已说过,从中午到黄昏,是楚王的亲军左广巡防,而楚王正好亲自参加这次巡防。给楚王驾车的是彭名,车右是屈荡。时间是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六月十三日傍晚。赵旃见楚王亲自来追杀自己,就弃车往树丛中奔跑。屈荡下车,徒步追打赵旃,二人搏斗时,赵旃的甲裳被屈荡得到。甲裳是护下身的甲。看来赵旃的武艺还是屈荡高一筹。但屈荡并没有擒获住赵旃。
在晋军方面,郤克认为,魏锜和赵旃二人到楚营,一定是去惹怒楚军来与我作战的,提出应该做好战斗准备。然后,晋军也派出了部队,前去迎接魏锜和赵旃回营。晋军的战车奔驰在前往楚营所在的地方管邑,扬起的尘埃,让潘党看到了,此时的潘党在追赶魏锜后,还未回到楚营。他马上派人回营报告,但楚王此时不在楚营内,在追杀赵旃。楚营中的楚国令尹孙叔敖,怕楚王误入晋军中,所以命令楚军离开了营地,主动向晋军进攻。孙叔敖的理由是,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孙叔敖以为,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力量。
楚军就离开管邑,向北面,朝着晋军所在敖、鄗的方向进军。楚军是急行军,战车是奔驰,徒兵是奔跑。两方面的挑战,终于使晋楚要进行正面的交战了。看来,楚庄王还是想要与晋打一仗的,虽然他之前,确实有过不想与晋打仗的念头的。当然,我们切记,楚军向晋军进攻,是孙叔敖下达的命令。但如果没有楚庄王与孙叔敖之前的分析和决策,他孙叔敖是不敢随意下达没有经过楚庄王认可的命令的。
晋军方面,上军将士会命巩朔和韩穿在敖地,设了七处的伏兵。而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在战前就准备了船只在河边,大意是时刻准备着逃跑。
当楚军进发到敖鄗晋军大营所在地时,晋军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特别是中军和下军,几乎就没有想到楚军会攻过来,因为两方面当时已准备结盟了。准备结盟的,就是朋友,朋友是不会和自己打仗的。但楚庄王偏偏就打了过来。这真让晋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