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战败】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415

  荀林父见楚军攻了上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击鼓,击鼓是命令全军出击,向敌人进攻,但同时荀林父下的命令却是,谁先渡过河,就有赏。渡河就是向北逃跑,也就是奖赏逃兵。这样逃命都有奖赏,所以中军和下军的士卒就争着抢渡船逃命。由于船少人多,所以船中被斩下的手指都可以用手捧起来。那是已在船上的士兵斩下的,后面还想上船的士兵的,扶着船舷上船逃命的手指。

  在晋的三军中,只有上军没有溃退。但楚军在潘党的指挥下进攻上军。郤克问士会,是否进行抵抗?士会以为,楚军士气正旺盛,如果都来进攻我上军,必被其歼灭,还是撤回伏兵,渡河北还,我们也算是逃兵罢,以减轻中军和下军的罪过,还可以减小战士的死亡。在士会、郤克的亲自掩护下,晋上军安全地渡过了河水,没有很大的死伤。

  到天全黑了下来时,楚军来到了邲,邲就是晋军扎营的敖鄗北面的一条水,敖鄗是两座小山,敖鄗与邲水北面,就是河水。所以,这就是晋楚二军在敖鄗作战,但却为什么称为邲之战。

  来到邲水边的楚庄王看到,晋军的军营早已不成样子,可以听到就是晋军渡河的声音。而这场战斗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用现在的时间来计算,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为什么呢?从管邑到敖鄗约二十公里,四匹马拉着的战车的时速约三十公里。夏天六月的时光,到了晚上的六七点钟,天还是亮的。何况这天又是十三日,正是圆月当空的日子,所以,就算是天黑了下来,借着月光,也可以交战。何况两军又没有真正地大战。因为实际上两军并没有正面地全面地战斗。从晋军一见到楚军开始,晋军就在渡河逃命。先是中军和下军,然后是上军。晋国的三军在这场战斗中所表现的只是逃命。

  这场战斗,晋军战败。这就是有名的楚与晋的邲之战。春秋经的记载是,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114、逢大夫和他的俩儿子

  邲之战,打得究竟激烈与否,打得残酷与否,从上面的记叙,我们似乎看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了下面的两个这场战斗中的场景后,就应该有了一个非常明晰的判断,这场战斗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的。

  上面已说过赵旃在向楚军挑战后,逃到了树林,虽然被屈荡追打并夺去了甲裳,但幸运的是,还没有被俘虏,赵旃回到了晋营。但他回到晋营时,楚军也随后攻到了晋军的大营。赵旃也和晋军的其它将士一样,只好向北逃跑,准备渡河。赵旃使用的战车,有二匹算是好马。好马的意思就是指,这马跑得快、跑得远。赵旃见当时的情况不好,就把这二匹好马,送给了他自己的哥哥和叔叔,用于他们驾车。赵旃的本意,是希望哥哥和叔叔,能够快一些地逃走。因为赵旃和他哥哥叔叔不是在一辆战车上。但由于好马送走了,赵旃他自己的战车,就跑得慢了,所以,赵旃的战车就被楚军追上,他只好再次弃车,独自跑向树林。

  赵旃二次弃车跑向树林,说明了,当时由于是战车作战,如果进入树林这样的地方,战车就失去了其优势,除非战车上的人下来,与赵旃进行博斗,就如屈荡那样。而这次赵旃跑到树林里后,好像楚军方面,没有人下车,马上去追杀赵旃。

  而恰好此时,晋军的逢大夫的战车,却从赵旃前面驰过。车上还有逢大夫的两个儿子。逢大夫的战车应该也是向北去的,准备渡河逃命的。逢大夫自己驾车,他对两个儿子交待过,要他们不要回头看,但为什么不让儿子回头,逢大夫没有说明,也不好说明。而两个儿子,可能也没把父亲的话当真,就真的回头看去了。这回头一看,就看见了跑进树林的赵旃,哥俩就报告给了父亲。

  逢大夫很生气,命俩儿子下车,下车的地方正好有棵树,逢大夫要儿子们就呆在这棵树下,等他回来好找到他们的尸体。然后请赵旃上了车。结果是赵旃得救了,而逢大夫的俩儿子却被楚军杀死,第二天,逢大夫回来找寻到那棵树,看见自己的儿子,那兄弟俩一同死在了那棵树下。

  我们看到,在车战的年代,谁如果离开了战车,就意味着要战死。赵旃没有死,是由于他跑进了树林里,避开了楚军战车上的车左的射杀,和车右的刺杀。还有就是,当时没有楚军士兵下车去追杀他。而逢大夫的俩儿子,似乎就没有准备抵抗,或者就无法抵抗,哥俩儿就在那儿等着楚军士兵来杀自己了。因为抵抗也是无用的,反倒有可能使父亲找不到自己的尸体。这样的一个场景,当然使我们感觉到了战斗的残酷。

  而这样一种残酷的战斗,我们却看不到当事人表现出的悲哀和痛苦,所能看出的倒是人对死亡的无畏的心理,和从容的表情。逢大夫为什么不让儿子回头?就是怕看到战场上那些无法逃命就要战死的同胞。没看到,就不用去拯救这些人;但看到了呢?逢大夫的行为,告诉了我们,看到了就必须要拯救这些人,宁可让自己的亲人死去。

  荀首擒杀敌人以赎回自己被俘的儿子

  逢大夫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上了战场,这并不是特例。在那时的战场上,这样的父子兄弟一同上战场的家庭当是占多数的。上面说的赵旃与他的哥哥,和他的叔叔,一同上了战场。在邲之战中,还有一对父子,也一同走上了战场,这就是荀首和他的儿子荀罃。

  荀首此时是晋军下军的大夫,而荀罃也只是一名战士。在战斗中,荀罃被楚军俘虏。荀首当是已逃过河,或者已在河边准备渡河时,才知道儿子被俘的消息。荀首马上重新渡过河来到河南,或者就没有渡河北逃,他率领着自己的私属部队又回到了战场,他要想办法营救回自己的儿子来。而给荀首驾车的就是那个向楚军挑战的魏锜。

  回到战场上的荀首,在战车上不断地向楚军发射箭,但每当他抽出质量非常好的箭矢时,就把这箭矢放在了魏锜的箭袋里。我们说过,如果不是军队的元帅,驾车的驭手是在战车的中间,所以,此时荀首是站在战车的左边,右边还有一位车右。当荀首从自己的箭袋里拿出了质量非常好的箭矢时,就很顺手地放进了魏锜的箭袋里了。放在魏锜的箭袋里,荀首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箭的好坏来,也就可以很容易地取出质量好的箭来。

  而魏锜不能理解荀首为什么要这样做?魏锜以为,箭这次用完了,还可以再去制造,又用不完,为什么要把好的箭矢留下来呢?荀首告诉魏锜,我如果不能捉住楚军将帅或国君的儿子,就不可能救回我的儿子。把好的箭矢留下来,就是为了用在最需要的时候,也就是只有在遇见了楚军的将帅或楚君的公子时,荀首才会去使用质量好的箭矢。这时使用质量好的箭矢,是为了保证他最大概率地射伤或射死敌人。他的想法就是只有射伤或射死了楚军的这样的重要人物,才有可能用这样的人,去赎回自己的儿子。

  果然,荀首先是把连尹襄老射死,然后又把楚君的公子谷臣射伤,并俘虏了公子谷臣。当然荀首也没有放过连尹襄老,将他的尸体也一同载着回到了河北。

  荀首用箭矢可以射伤或射死敌人,可见弓箭的威力。而荀首并不只是就射伤、射死了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而战场上也不只有荀首在射箭,还有很多的晋国将士和楚军将士在射箭。战场上,也不只有弓箭这样的武器,还有戈、殳这样的长兵器在击杀着敌人。战场上的将士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杀死敌人。这样的战争能不残酷,能不激烈吗?虽然邲之战,总的说来是晋军在逃跑,并不是完全正面交战的那样一种战斗。

  ccczzzccc朋友好!

  116、荀林父请求以死谢罪

  回到晋国的荀林父向晋景公请求以死谢罪。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对于荀林父的请求,晋景公已同意了的,因为晋军此战确实败得够惨的,以致楚国大夫潘党向楚庄王提出,应该建造一个京观,来埋葬那些死了的晋军士兵,以昭示楚军此战的功勋。所以,作为晋军的元帅荀林父,确有不可推卸的领导指挥责任。

  但士贞子向晋景公进言,当年晋楚城濮之战,楚被晋打败,而其实最后,那次战争楚失败了两次。为什么呢?当楚军战败后,楚又杀死了那场战争的楚军指挥者子玉。而子玉的死,对晋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的。所以当晋文公知道子玉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来表达他的高兴的心情。同样,现在晋军战败了,如果再杀荀林父,不就是晋军的再次战败吗?荀林父是一位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社稷之臣,为什么要杀他?之前的失败已过去了,不可能再挽回。而要紧的是,今后怎么战胜对手。荀林父既然是位退思补过的社稷之臣,如果继续用他,晋国今后就有可能战胜楚国。晋景公听从了士贞子的意见,就没有让荀林父死。

  而先縠却在第二年被杀,他们先氏家族,整个被灭了。因为在邲之战中,正是由于先縠的首先渡过河水,与楚作战,又不作好战备,而使晋军战败的。谨慎小心的楚庄王,不但打败了晋,还使晋灭先氏,当然这似乎与他楚庄王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并不是没有利害关系,就一定不会去做事了。楚庄王愿意做看似没有利益的事情。

继续阅读:第一百一十四章【出兵】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