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灭萧
打败晋军的这年的冬季,楚庄王就出兵伐萧。
萧是宋的附庸国,所以宋当然要救萧。而萧成为宋的附庸国,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前面说过,当年宋国的南宫万因为宋闵公的一句玩笑话,而刺杀了宋闵公,并杀死了华父督和仇牧两位大夫,立子游为国君。而萧叔大心,联合其它的贵族,借用曹国的军队,讨伐南宫万,杀子游,南宫万出逃到了陈国。萧叔大心等贵族立公子御说为国君,即宋桓公。正是由于萧叔大心平定南宫万和立宋桓公的大功,宋桓公将当时是宋国城邑的萧送给了萧叔大心,并且作了宋的附庸国。
萧邑,就在今天安徽省萧县。楚庄王出兵就是要伐这个萧邑。而宋是不能坐视自己的附庸国被楚国欺侮的,所以命大夫华椒带领着蔡国的军队去救萧。开始楚似乎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萧还把两位楚国大夫熊相宜僚及公子丙捉住。楚庄王请宋不要杀这两位大夫,表示自己愿意撤军。但萧人不买帐,照样杀了这两位楚国大夫。楚庄王是大怒,将萧围困起来,并攻克了萧。一个可以说强大得很的楚国,灭他一个小小宋国的附庸国萧,实在是太容易了。但还是先损失了两位大夫。
但对于楚国的军人而言,总是冒着死亡的威胁去战斗。而那些能够活下来没有死去的楚国士兵,此时还立在严寒中,为他楚王战斗。所以申公巫臣请楚庄王前去慰问楚国的士兵。楚王答应了。他来到了战士们的中间,向战士们表示慰问,这只是语言上的表示。楚庄王还俯下身子,去拍拍战士们的身子,用行动来表示他的慰问。楚庄王的言语,可以让三军将士都听得到,但楚庄王不可能去拍每一位将士的身子,但只要他楚庄王拍了战士们的身子,就表示了他一个国君的对战士们的体贴,这是一种心灵之间的最好的沟通方式。所以,楚军的将士们,听到了楚庄王的话,见到楚庄王的行动后,在那寒风中,就如披上了丝织成的冬衣一样,心里暖融融的,身子也就不觉得冷了。
伐宋
到了第二年的夏季,楚庄王就伐宋,因为宋竟敢救萧。其实,这就是楚庄王不太讲道理了,萧是宋的附庸,宋当然要帮助萧,这在宋实在是利益所在。
伐宋也许还不能解除楚庄王对宋的怨恨。他想从人格上,对宋进行一下羞辱。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楚庄王命申舟出使齐国,但却不许申舟向宋国借道。因为从楚出使齐国必须路经宋国,而不借道是对东道国的最大的羞辱,就如城下之盟一般。人与人的交往中,你可以给他人以羞辱;而国与国之间,你也一样可以给他国以羞辱。当然承受这份羞辱的只能是这国的国君。楚庄王愿意让宋文公的心灵受到羞辱的折磨。
不过同时出使的还有公子冯,他是到晋国,楚庄王也同样命他不许向郑国借道,因为从楚出使晋国,要路过郑国。申舟以为宋人是没有眼光,耳朵又聋,不晓得人情世故;郑却不一样,眼明耳聪,知道怎样在诸侯之间周旋。即宋聋郑昭。出使晋国的公子冯不会出问题,自己倒是有可能会丧命在宋国。
楚庄王保证,如果宋敢杀你,我就伐宋,为你报仇。楚庄王这么说,实际上是相信宋国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不会杀申舟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结果,就没在达到羞辱宋国的目的,自己反倒又被宋呛了一口水。所以,倒并不是说,楚庄王不把申舟的生命当回事儿。但申舟还是把自己的儿子申犀,托付给了楚庄王。他实在无法相信自己还能活着回来。自己既然已没有指望了,还是先把儿子的前程安排好吧。
而结果是,果然申舟被杀。宋国右师华元,知道申舟出使齐国不向宋借道后,以为这是楚国要亡宋的表示。因为楚国是把宋国当做他楚国的边鄙城邑,不需要借道,这就表明宋国已被楚灭亡了。我杀了他楚国的使者,楚就会伐我,楚伐我宋国,宋也要灭亡。反正都是亡国,二者比较,反抗总比没有骨气地亡国要好。所以就杀了申舟,等待着楚国的讨伐。
当楚庄王知道申舟被杀的消息后,是投袂而起,赤着脚就走出了宫门。他下令出兵伐宋。九月,楚军将宋给围了起来。
到了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春,宋派乐婴齐出使到晋国,请求帮助。晋景公是想出兵,但伯宗认为,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这话什么意思呢?不是说马鞭长得都打不到马腹上,而是说马腹那地方是不能打的。你打了它那儿,马儿就是跟你玩命,非把你的战车掀翻不可。所以,此时的楚国,你不好去惹他,惹了他,咱们晋国没有安宁的日子好过了。
伯宗希望晋景公像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那样,以达到国君含垢的境界。川泽、山薮和瑾瑜都是自然界的事物,而国君是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是统治一国有着最高权力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如果你想维持下去你的统治,你就得纳污、藏疾和匿瑕。这就是道法自然。
宋来求教,晋如果不去,晋景公当然觉得很没面子,说重了就是耻辱。因为你不救宋,就说明你没有本事与楚国对抗,而这对于堂堂的大国的国君晋景公来说,当然是耻辱了。我怎么就没有本事与你楚国对抗呢?但你必须要忍受这个耻辱。如果你不能忍受这个小的耻辱,那么你的行为就可能会招来更大的耻辱。所以,伯宗不过是在权衡了利弊的大小后,才请晋景公不要救宋的。就如伯宗告诉晋景公那句谚语,高下在心。什么事都是你怎么去认为了。你说它高,它就高;你说它下,它就下。你晋景公认为,我不救宋,没有什么,不就是没有救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或者,你晋景公说,我怎么能不救宋呢?这怎么行呢?这可是就如天塌下来的大事呀!所以,你怎么想,就会怎么采取行动。最后,晋景公没有去救宋,看来他把救宋这事儿往下看了。
120、君义臣信
但晋国还是派出了使者解扬到宋国,告知宋国不要降楚,晋马上就会全面出兵救宋了。在晋国交待给解扬的传话中,一个是说,晋军全部来到了宋;一个是说,马上就到宋了。当宋人听到这样的话,当然会继续地坚持下去与楚国对抗的。但这实在是晋国的不对了,既然不想出兵救宋,又何必要去骗人家呢?但解扬倒是位死心眼的人,一定要把这句话传给宋人。不幸的是解扬在出使路上,被郑人逮住,郑人把解扬交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要解扬对宋人反过来说,说晋国不会救宋。并给了解扬很多的财赂。解扬开始不答应,在楚王的不断请求下才同意。但到了宋的城下时,解扬还是把晋国的话传给了宋国,要宋国不降楚,等待晋的救援。楚庄王就要杀解扬,这是一定的,换了其它的国君也要杀了解扬。楚庄王让人带话给解扬,你既然答应了我的要求,你就应该照着我的要求去做,不应该不守信用。现在不是我失信,是你失信。所以你必须马上死。
说解扬是位死心眼的人,就是位死心眼的人。他马上都要人头落地了,他还向这位楚王的使者,讲了一番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呢?中心的意思就是君义臣信。君义是指什么呢?就是国君制订和发布命令的权利;臣信是指什么呢?就是臣子执行和完成国君命令的义务。所以,国君所有的只有权利,而臣子所有的也只有义务了。似乎从来君臣之间就是不平等的,这是当然的了。
解扬继续说,当臣信这辆车子载着君义这样货物前行时,就会得到应有的利益。解扬说义无二信,信无二义。您楚王用财赂作为附加的条件来向我下达您的命令,就不是君义。那我当然就不能执行。我所要执行的是我晋君给我的命令。我答应您楚王的要求,不过是为了完成我晋君的命令。现在我死了,却完成了我晋君的使命,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和我的晋君,真正做到了君义臣信,我还能有什么其它的需求呢?
听了这一通大道理后,楚庄王真就免了他解扬一死,并放他回晋国去了。所以,有时国君的权利未必就都能实现,所以这里义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达到了义所要求的条件,国君的权利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义呢?其实也只有执行国君命令的臣子,才能给出答案。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