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月,楚庄王一时攻不下宋国,就想撤军。这时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稽首,说您楚王放弃了当时在我父亲申舟面前的保证。楚庄王想想,也确实对不起申舟,就没有撤军。他听从了申叔时的建议,在宋城外建造住宅,并命令军队耕种田地,意思是准备长期围困下去。这就是筑室反耕。
这让宋国人大吃一惊。宋文公派华元进入了楚营,见到了楚国的子反,而且是在子反的床上与子反相见的,这是在一个深夜里,子反已睡下了。那么,子反这样一个楚国卿大夫,保卫工作当是相当严密的,可华元又怎么能直接就进入了子反卧室昵?可以有很多猜测,不过这样一种猜测可能更加让人震撼,那就是宋国在子反的周围安插了间谍或是特工。
华元向子反说明了宋国的实情,我们宋,在楚围困的近些天里,已是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话说得真吓人,怎么呢?粮食没有了,宋开始吃小孩了。但又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大家只好交换孩子来吃。但就是烧孩子的木柴都没有,所以只好用孩子的骨骸当柴烧。那么华元说的情况是真实的吗?有可能。因为楚国围困宋国已有**个月了。楚是在鲁宣公十四年九月开始围宋的,现在是鲁宣公十五年五月。但有可能未必就是事实,因为子反没有看到,他只是听华元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件事存疑,不必去追究真相,其实也无法知道其真相的。
华元接着说,就是这样的状况,城下之盟,我们宋国是绝对不会订立的,我宋国宁愿亡国,也不能与楚订城下之盟。如果楚能退兵三十里,我们宋愿意听从楚的安排处置。楚庄王同意了,退兵三十里,然后楚宋结盟,盟辞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盟辞明显的是楚人起草的。这话怎么理解呢?我楚国与你宋国结盟是诚心的,没有欺骗;那么你宋国也就用不着再防备我楚国了。虞这个字在这里是防备的意思。
但似乎楚国还是不相信宋国,所以华元被送到楚去做了人质。
122、晋景公灭潞
在晋国东北面约200公里的地方,有个赤狄潞国(山西潞城)。此时的国君是婴儿,其夫人就是晋景公的姐姐伯姬。但婴儿实际上并没有实权,真正掌权的是潞国的执政大夫酆舒。酆舒以为自己才是潞国的主人,所以他为所欲为,就是婴儿也被他打伤了眼睛,而伯姬竟被他打死。
晋景公知道姐姐死于酆舒之手,就想着伐潞为姐姐报仇。但晋国的大夫们多数都反对出兵伐潞。理由是酆舒是个俊才,在他当政时,很难打败潞国。不如等到以后合适的时候,他的后面的人执政了,再伐潞不迟。
但伯宗认为酆舒有五罪,这五罪当中,有不祀其祖先和天地;有酆舒嗜酒,看来是个酒鬼;还有就是打伤了潞子,打死了潞子夫人。依仗着自己的才俊而不修德,只能增加他的罪行,所以完全可以讨伐他。
伯宗,还因此得出一个历史的规律,依仗着自己的才能与势力的强大去行事,就是走向灭亡的着道路。他只用了一个证据,就是商纣。
然后,伯宗又告知晋景公一个哲学层次的道理。他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主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之反常的现象,都是由于人类的反德造成的。你看人的力量有多在!人类的无德,天地都要反常,那么就必须清除之。所以必须攻打潞国的酆舒。晋景公同意了。
晋景公命荀林父出兵伐潞,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六月二十六日灭潞,酆舒逃到卫国去了,但卫国立即将他押送给了晋国,被杀。婴儿则被带回了晋国,过着衣食不愁,但却是不用操心的亡国人的生活。
如履薄冰
到了七月二十八日,晋景公亲自带兵,再次攻打狄人,并占领了大片的土地,掳掠了大批的狄人。为了表彰荀林父灭潞攻狄的功绩,晋景公赐给他了一千户狄人为奴臣。同时也赐给了士贞子一个县的土地和人民,作为他劝不杀荀林父的奖赏。
鲁宣公十六年(前593年)正月,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和留吁、铎辰(山西屯留),三月二十八日,晋景公献狄俘给周天王,并请周王命士会为上卿。这样荀林父退休,士会升任中军将兼太傅。
士会当上中军将,成为元帅后,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晋国的群盗都跑到秦国去了。晋国大夫羊舌职作了一个分析,善人当政,不善的人就会离开。而善人当政时,百姓们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就是怀有戒惧的心理,有了这样的心理,就不敢为非作歹了。所以,就不会有那些侥幸干坏事以得到利益的人。这些人,要么改正,要么就离开。在这里,羊舌职也用了诗经的词,而用法与别人又不同。别人多把这诗用在当权者行政时的表现。而这里却用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了。看来诗经真的可以断章取义。
晋景公用了荀林父和士会,不但使晋国开拓了疆域,还使晋国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善。
124、郤克受辱
晋的向东向北的拓展领土,并不能使晋景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所以他需要的是中原诸侯的会盟。晋景公派出使者到各诸侯国,邀请他们在鲁宣公十七年(前592年)六月,在断道会盟。
郤克被派往了齐国。由于郤克身有残疾,所以齐倾公为了讨好母亲萧同叔子,就让母亲藏匿在帷幕内偷窥。当郤克走上台阶时,看到郤克走路的样子,萧同叔子和一同偷窥的妇人都笑出了声。郤克认为这是他自己的耻辱,非要报复不可。所以自己先回国了,只是命副使必须完成使命,一定要齐倾公参加断道会盟。齐倾公是齐惠公的儿子,于鲁宣公十一年(前598年)即位。
回国的郤克马上向晋景公要求出兵伐齐,但晋景公不同意。郤克想用自己的部属伐齐,晋景公也不允许。而齐倾公也觉得对不住郤克,如果参加断道会盟,晋可能会对他不礼。所以,只是派出高固、晏弱、蔡明和南郭偃去参加会盟。
六月十六日晋鲁卫曹邾五国国君,在断道结盟(河南济源)。但没有允许齐国参加,却把晏弱、蔡明和南郭偃给囚禁了起来。高固算是聪明,在走到半道时就逃回齐国去了。但这样的处理,对郤克而言还是没有消解掉他心中的怨气。
125、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到了八月,士会将元帅中军将的位子交给了郤克。我们知道,士会是在鲁宣公十六年三月为元帅,到十七年八月,也就一年五个月。他为什么就要退休呢?
不恋权势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晋国的稳定发展。士会退休的理由告知了他自己的儿子士燮。
士会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喜怒,很容易随着喜怒的指引而去做出不当的行为来。所以,有了喜怒,就有它必然的行为。而君子的行为是将可能出现的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抑制住了,或者是尽可能地减小损失。君子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而其它的人就可能放任自己,那就必然产生不好后果。
士会推断郤克在齐受辱,他就有可能要将这个受辱的怒气发泄在齐国,如果不能在齐国发泄,就有可能发泄在其它的地方,比如说晋国,那对晋国就是损失大了。所以,与其郤克在晋国造成不稳定,还不如让他去伐齐。所以,士会退休,就是为了使郤克完成他发泄怒气,以利于晋国的稳定和发展。
最重要的一句话,士会留告诉了儿子士燮,你跟随着郤克他们为晋君做事,你要记住敬,事事处处都要敬。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执政者留给自己也是从政的儿子的话,我们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父亲留给一个儿子的话。这样理解,这句话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每个进入社会的孩子都是有益的。因为士会是一位有着丰富政治、生活阅历的智者。
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春,晋卫伐齐。但齐倾公马上就与晋景公结盟了。而鲁国此时与齐是敌人,见晋与齐结盟,鲁宣公就派人到楚国,请楚国伐齐。但楚庄王正好在这一年的七月初七去世,楚国无暇顾及鲁齐的争端,不能出兵。而鲁宣公也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去世。这样鲁国就先放下了想借他国的势力伐齐的想法。借用他国的力量来办自己的事情,那是非常省成本的活儿,特别是弱小的国家。当然对于强国也一样地适用。
但齐楚又马上和好了。鲁国派出臧宣叔到晋,与晋景公结盟。此时的形势是,齐楚结盟,鲁晋结盟。楚与晋在争霸,如果齐伐鲁,晋必来救鲁,楚也会来帮助齐而伐鲁。所以,朋友与敌人,在一定的时段是一定要搞清楚的。究竟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朋友会帮助我们,而敌人会和我们做对。
果然,鲁成公二年春(前589年),齐倾公伐鲁,很快就攻下了龙邑和巢丘(山东泰安)。而卫国与鲁国是盟国,所以卫国大夫孙良夫、石稷出兵救鲁。很巧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想退回去,不与齐交战。孙良夫以为,帅师伐齐,现在遇见了齐军却要逃跑,回去怎么向卫君交待?这样齐卫就在新筑开战(河北魏县),卫军战败。石稷提出由他来抵抗齐军,请孙良夫撤退。在新筑人的救援下,卫军脱离了险境。
从新筑脱身的孙良夫并没有回国,而是来到了晋国,他要向晋国请兵伐齐。鲁国的臧宣叔正好也在晋国,二人向郤克要求出兵伐齐,以救鲁卫两国。晋景公批准了出兵,但只答应给七百乘战车。郤克请求要八百乘。因为七百乘是城濮之战时,晋军的战车数量。而那时的将帅是先轸、狐偃、栾枝,郤克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这三个人,所以要求再增加战车数量。人呀,确实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可以做得了多大事业?你需要多少的本钱?
这次出征,只有中军将郤克、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以及司马韩厥四位,晋国的三军,实际上也只有一半被派往前去救鲁卫,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