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到了宣姜的卫宣公,或是与夷姜来往少了、关系疏远了、感情淡漠了,或是有更严重的行为。总之,卫宣公的所作所为,给夷姜的心理上带来了使她无法承受的伤害。在这样的伤害中,夷姜选择了死,她用一条丝带,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从恩爱夫妻到陌路人,卫宣公的情感,在变化着。而夷姜的情感应该没有变,如果她变了,就不会去死,她就可以适应那已变化了的世界。
是卫宣公杀了儿子急子
卫宣公娶了宣姜后,宣姜有了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儿子。哥俩一同长大,但哥俩的性情却不同。而这位公子朔却与他的母亲宣姜的性情倒是相似。
在宣姜嫁到卫国前,宣姜知道自己要嫁的人是急子的,但当她成为卫宣公的夫人后,就不再在乎急子了。这是很自然的,毕竟她嫁过来之前,没见过急子,更不用说有什么感情了。但是,从一个本来是人家的妻子,变成了人家的母亲,这种角色的转换,是否也带来了感情上的转换呢?也就是说,宣姜对急子是否该有母爱的那种情怀呢?这好像很难有,相仿的年纪,难堪的关系,已使宣姜处于尴尬的境地了,她怎么还会什么母亲的情怀呢?那就当做陌路人吧,大家相互不要往来。但做不到啊。
当宣姜嫁到卫国已近二十年时,与她性情相同,当然被她宠爱的公子朔长大了,但却只是公子,不是太子。不管怎么说,急子是前夫人的儿子,又是太子,将来卫国的天下,就是他急子的。这在宣姜,是不甘心的。怎么办呢?从急子的手中夺过太子的地位,这就是宣姜与公子朔想要做的。
要想夺取太子的地位,就得让卫宣公下决心废黜急子的太子。最好的办法是进谗言,在卫宣公面前,说急子的坏话。这母子二人说坏话的结果,就是促使了卫宣公下定了决心,不但要废黜急子的太子,还要他急子的生命。谗言真是一把让人难以置信的,比任何武器都锋利的尖刀,它可以刺透任何人的心灵,而使这个心灵流出恶毒的念头的血滴来。
有了这样恶毒的念头的卫宣公,就是要儿子的性命,也布署了一番。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他或者是,不愿意看到儿子在自己的眼前死去。卫宣公派急子出使齐国,然后叫刺客在卫国边境的莘这个地方,对急子行刺。
但刺杀计划,不知怎么被公子寿知道了。我们说过公子寿与其兄弟公子朔性情不同。他马上将父亲要刺杀急子的事告诉了急子,并劝急子出国避难。急子听后,并没有惊恐。他说,我不能那样做,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除非这个世界存在着没有父亲的国家。这种镇定的神态,这种视死如归的气魄,或许只有急子这样的人才会有。当然,在春秋时代,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在他们面临死亡时,都会这样的。
公子寿见急子不肯出走,就给急子饯行,劝急子喝了酒。公子寿自己则载着急子出使用的旌旗,驾着车向莘地驰去。等候在莘地的刺客,见到了急子出使用的旌旗,以为车上的公子是急子,就把公子寿给杀了。在公子寿的本意,就是代哥哥急子去死。想来,他只有用自己的死,才能使母亲和兄弟公子朔,放弃对哥哥急子所作的伤害。公子寿当然爱他的母亲,爱他的兄弟公子朔,同样他也爱他的同父异母哥哥急子。但在母亲和急子两方,公子寿都不愿意他们任何一方受到伤害。虽然母亲一方已在做着伤害急子的事了。为此,公子寿只有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母亲和急子的平安。我们又看到了一位视死如归的人,这位公子寿。
但当急子酒醒,也赶到莘地时,弟弟公子寿已死了。急子对刺客说,我自己愿意来这儿求死,公子寿有什么罪啊,你们要杀了他?请你们杀了我吧!刺客当然不会心软,也杀了急子。
急子应该知道弟弟公子寿的想法,那就是替自己去死。既然,弟弟已死了,急子为什么还要去死呢?这在公子寿不是件叫人更加伤感的结局吗?因为公子寿的意愿是,不想叫急子死,所以才舍去了自己的生命。而最终的结果,非但公子寿死了,而且急子死了。
鲁桓公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前700年),卫宣公去世,第二年,公子朔即位,这就是卫惠公。卫惠公在位的第五年,卫国的公子洩、公子职另立公子黔牟为国君,卫惠公只好离开卫国,到齐国避难。而此时齐襄公也刚即位为齐国国君。
到了鲁庄公五年(前689年),齐襄公在鲁宋陈蔡等国的协助下,攻打卫国,帮助卫惠公回到卫国。第二年,卫惠公终于回到了卫国。回到卫国的卫惠公,先做了下面的事,流放黔牟到周,杀死公了洩和公子职,然后再即位。
48、齐襄公被弑于门后
这在齐襄公而言,是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帮助卫惠公复辟。这或者会使齐襄公觉得自己能力是无穷的,自己可以左右一切。人的判断和推理,多数是以从前的经验来做为前件或大前题的。齐襄公也不例外。但我们所经历的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地简单。在这样的经验的前件或大前题下,就有可能,使一个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论,是错误的。
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齐国和鲁国一同攻打郕国。战败了的郕国却向齐国称降。这在鲁国是一大耻辱,所以当时庆父向鲁庄公提出伐齐。还好鲁庄公没答应,否者,在齐襄公如此事事顺心的时候,说不定鲁国还真打不过齐国。看来,伐郕一战,我们的齐襄公再次证明了他的英明。
英明的齐襄公,也得休息、也得疗养。但那时贵族们的休息疗养,就是打猎。打猎即是休息,打猎也是娱乐,打猎还可以健身,为来年的战事而演习。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因为君主们,最要紧的两件事,有一件就是战争,不是抵御它国的来侵,就是准备侵入它国。还有一件事,就是管待好祖宗和天地日月星辰等等的神鬼们,也就是祭祀。齐襄公狩猎,就是在演习战争。所以狩猎,也是国之大事。做这样的大事,齐襄公以为自己当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因为他是英明的。但他错了。
到了这年的冬天,鲁庄公八年的十一月,齐襄公来到了临淄北面的姑棼,距临淄约三十公里的地方,在贝丘这个地方狩猎。正在寻找猎物的齐襄公和随从们,忽然看见,在他们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头很大的野猪。在齐襄公看到的是野猪,但齐襄公的随从们,看到的却是公子彭生,也就是杀死鲁桓公的那位公子彭生。这些随从对齐襄公说,那是公子彭生,不是野猪。齐襄公一边说,你彭生竟敢出现,一边用箭去射。这时,齐襄公看到了,那个野猪,就如人一样地站立起来,在那儿哭叫。这倒真让齐襄公有些骇怕了,不小心就从车上摔了下来,连自己的脚都受了伤.
能在这儿见到公子彭生,是齐襄公绝对想不到的。在九年前,公子彭生在齐襄公的指使下,将鲁桓公杀死。鲁国派出使者到齐国,对齐襄公说,对于我们国君死在你们齐国,我们没有什么好责怪别人的地方,谁让国君已完成了国事活动而不回到鲁国呢?但只是要求由公子彭生来偿命。齐襄公当然愿意这样,不就是由公子彭生去死吗?只要鲁国不再提这事,死一个公子又算什么呢?就这样,公子彭生去偿了人家鲁桓公的命,而齐襄公继续与文姜来往。而现在彭生怎么变成了野猪来到了这个地方呢?
摔下车的齐襄公回到临时的寝宫,才发现自己是光着脚回来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丢了。齐襄公大怒,他要求寺人费,也就是侍候自己的奄人,马上把丢了的鞋子找回来。但回来的寺人费并没有找回那丢了的鞋子。齐襄公就鞭打他,抽打得他的背上都是血痕。一个君王难道就那么看重一只鞋子吗?这似乎不太可能。那么齐襄公为什么为了只鞋子而鞭打下人呢?也许他认为,他的惊惶失措的举动,使他丢尽了面子?为了挽回这个面子,他才那样去做。而其实他的行为的结果,反倒使他丢尽了面子。有时,一个人的大度和宽容,一个人的谦卑和自责,反倒使人觉得他的高大和伟岸。而真能做到这点,其实很难。何况这位总是,自以为是的齐襄公?
寺人费被鞭打完,走出院落时,在大门口,被人捉住并绑了起来。寺人费立即明白了这人是干什么的了,他们是剌客。寺人费对剌客说,我怎么会帮助齐君来对抗你们呢?说着要他们解开他的衣裳,将背上的伤痕给他们看。意思是说,我被齐君打成这样,我怎么会再去为齐君做事呢?见剌客相信了自己,寺人费提出由他先进到院内,帮助他们来行剌齐襄公。
剌客相信了寺人费,放他先进到院内。进到院内的寺人费,马上将外面的情况报告给了齐襄公,并把齐襄公隐藏了起来。然后,他自己再走出大门,与剌客交战。但寺人费怎么会是人家剌客的对手呢?他死在了大门内。寺人费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当是不可理喻吧?刚刚被自己的主人鞭打过,疼痛当还未消去,但寺人费却没有一丝的怨恨,他所有的,就是对主人的忠心,虽然这个主人对他并不好。
攻入大门内的剌客,又把在台阶上抵抗的,齐襄公身边的小臣石之纷如杀死。然后进入屋内,见床上躺着一人,以为是齐襄公,杀死后,仔细一看不是,是齐襄公的寺人孟阳假扮齐襄公。再一找,看到了门后面的一双脚,原来这躲藏在门后面的才是齐襄公。结果,当然是齐襄公被弑。就这样,齐襄公绝没有想到,他是会有这样一个死法,十一月七日,被人剌杀。那么是谁要剌杀齐襄公呢?
49、公孙无知当上了齐君
原来是他的堂兄弟公孙无知。那么公孙无知为什么要剌杀齐襄公呢?我们还是从齐襄公被剌的前一年说起。在鲁庄公七年夏季的时候,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两位大夫,去戍守葵丘这个地方。这二人去的时候,正好是田地里长出瓜的时候,所以当时齐襄公就说,到明年瓜再熟的时候,我会派人来替换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