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不想死的管仲】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3,640

  在连称和管至父想到公孙无知,是认为杀死齐襄公后,可以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因为公孙无知一定痛恨齐襄公,所以一定会支持弑君。而且他公孙无知还可以当上国君。从高高的嫡子待遇被拉到了很低的位置,再从很低的位置,被捧上国君那样高的地位,这在公孙无知是一次心情的旅行,让他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有苦有乐。

  要剌杀齐襄公就得知道他和行踪,然后安排好剌杀计划。而能够知道齐襄公行踪的当然是他的身边的人了。连称推荐了他的堂妹,可以做这事儿。因为他的堂妹是齐襄公的妾,但却得不到齐襄公的宠爱。当然她做这样的事儿,是要有回报的。公孙无知答应,如果事情办成了,立她为夫人。

  现在齐襄公死了,公孙无知当上了齐国国君。但公孙无知也只当了几个月时间的齐国国君,他自己也被人剌杀了。

  50、然后是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君

  公孙无知是在鲁庄公九年的春天被杀的。这在鲁庄公是一个绝好的干涉齐国国政的机会。在他父亲的鲁桓公死于齐国后,鲁庄公一直就采取了与齐和好的策略,虽然他即位时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少年。母亲几乎每年回到齐国与齐襄公会面,鲁庄公并不阻挠,当然或许这也是他无能为力的。而齐国有什么要鲁国出面办的事儿,鲁庄公都尽心办理。如齐襄公娶王姬,要由鲁国办理出嫁的事宜;如鲁国出兵帮助齐国伐卫、伐郕;如调停齐国和纪国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情况是,齐襄公被弑,公孙无知被杀。齐国出现了国君位置的空缺,而齐僖公的儿子,公子纠在鲁国。公子纠是在公孙无知剌杀齐襄公后,来到鲁国的。这样鲁庄公理所当然地可以帮助公子纠成为齐国国君,这时的鲁庄公已是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了。

  鲁庄公派人与齐国的大夫商议立公子纠为君的事,齐国方面也马上同意了,并派出大夫来到鲁国,与鲁庄公订立了盟约。鲁庄公以为自己做了这些事,公子纠回去做齐君是没有问题了。所以也就宽心地想等到合适的时候,再送公子纠回去。因为,这个时候还是春天。

  但齐国国内并不是所有的大夫都一致同意立公子纠为国君的。齐国最重要的两位大夫国氏和高氏,就有另外的人选在考虑。这个人选就是公子小白。我们上面说过,在齐襄公即位时,公子小白就离开了齐国到莒国,算是避难。看出齐国会出现内乱的是鲍叔牙,也就是辅佐公子小白的鲍叔牙。这一点鲍叔牙比管仲要能力强,此时的管仲辅佐公子纠。因为,管仲和公子纠是在公孙无知弑齐襄公后,齐国已出现了内乱,才离开齐国的。

  国、高等大夫就派人与莒国的公子小白接洽,谈成了由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双方一谈成,公子小白就马上回国。我们可以推测的是,鲁庄公知道了公子小白准备回国即位的情报,这样就打乱了他原先的计划。所以也匆匆忙忙地带着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去即位。但还是公子小白快了一步,回到齐国的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是在夏季送公子纠回国的,但当齐桓公已即位后,鲁庄公并没有离开齐国的边境,而是将军队住扎下来。鲁庄公的可能的想法是,会不会还有机会使公子纠回国即位,就是想从齐桓公手中夺回君位。但到了秋季的七月,齐桓公将齐襄公的丧事给办了,这就证明了齐桓公已确立了他的国君的地位。齐襄公去世九个月,到了齐桓公时才下葬。

  在春秋时代,一般而言,周天王从去世到下葬可停殡七个月,因为各路诸侯要来吊唁,再加上天王的葬礼规格高,操办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要七个月。诸侯可以停五个月,因为曾同盟过的诸侯国要来吊唁,还有其礼节也一样地不会简单。大夫是三个月,士是要过了一个月。现在这位齐襄公死了九个月才下葬,是超过了当时的五个月的期限的。这当然是由于国内政治动荡造成的。在齐桓公即位后,可以把齐襄公的丧事办完,说明齐桓公已控制了国内的局势。

  齐桓公在自己的君位已稳定后,才考虑到怎么处置住扎在国境边的鲁国军队。既然人家是军队,那么也只能用军队来解决。鲁庄公九年八月十八日,齐桓公就出兵与鲁国的军队交战,战场就在乾时。结果是鲁国战败。鲁庄公是在放弃了他的战车,上了另外的一辆战车,才免于被擒的。鲁庄公乘坐的战车的车右和御手为了使鲁庄公能够逃跑,驾驭着战车,打着鲁庄公的旗帜引诱齐军去了,这二人被齐军俘虏。可见,当时鲁庄公的危险处境。摆脱了危险境地回到鲁国的鲁庄公,后面却跟来了鲍叔牙。

  鲍叔牙向鲁庄公提出了在鲁国境内杀死公子纠,管仲和召忽二人要带回到齐国,由齐桓公来处置。那么为什么鲍叔牙要将管仲召忽带回国去呢?原来在乾时一战中,管仲一箭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正因为如此,齐桓公没有丧命。但关于此事的记载,是从三十多年后的晋文公时的寺人披口中说出来的,在乾时之战中,并没有正面的记叙。寺人披的原话是,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当然,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鲍叔牙要求管仲必须回到齐国去接受处置。

  这在鲁庄公是没有办法不答应的,只能答应鲍叔牙的要求。公子纠被杀于生窦。召忽自杀。管仲没有象召忽那样自杀,而是请求鲍叔牙把自己绑起来,押送回国。但在进入齐国境内到了堂阜这个地方时,鲍叔牙就给管仲解绑了。这在他二人是心心相通,一个知道自己死了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大不了落得个召忽那样的让人尊敬而已,但召忽已成为了那样的人了,那么就让人们去尊敬召忽吧;一个知道这个人不能死,这个人死了对齐国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和打击,而活下来,不但可以避免损失和打击,还可以使齐国更加强盛。

  回到国都,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要管仲辅佐齐桓公,因为他的治国安民的水平要大大高于齐国的国卿高敬仲。鲍叔牙说这样的话,在今天看来是大忌的。你不能抬上去一个人,却要踩下去另一个人。当然,鲍叔牙的话里,是暗含着高敬仲是齐国最有治国安民才能的人的意思的。但以常人的心态,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总不舒服。但这之后,齐国的君臣们相处得很好,可见鲍叔牙的坦率和识人,高敬仲的谦冲和友善,管夷吾的能力和责任,这些正是成就了齐桓公霸主事业的基础。

  52、齐桓公灭了谭国

  那么我们就要看看齐桓公是怎样开始他的辉煌的政治生涯的,怎样就成为一代霸主的。

  齐桓公是在鲁庄公九年(前685年)夏季,回到齐国当上齐国国君的。乾时一战的胜利,并没有使齐桓公消除对鲁庄公的怨恨,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鲁庄公十年正月,齐国再次出兵攻打鲁国。两国交战的地方是长勺,在曲阜北面。但结果是齐军战败。这在齐桓公是一个不小的心理上的打击。本来已在乾时一战中,打败了鲁国,那么应该的结果是,再次给鲁庄公一个更严重的教训才是。但现在反倒是自己失败。

  但齐桓公并不灰心丧气,他继续要打击教训鲁庄公。到了这年夏季的六月,齐宋两国,联合攻打鲁国,来到了曲阜近郊的郎这个地方。但结果是宋军被鲁军打败,一直被打退到乘丘这个地方。齐军也只好撤退回国。

  战事的不利,使齐桓公和他的谋士们在考虑,这样地与鲁国对抗,是否合适。鲁国虽然比齐国弱小,但鲁国并不是非常弱小的诸侯国,完全可以与齐对抗,所以并不是很容易可以征服的。如此在鲁国耗费精力财力,又一时得不到便宜,那么就应该改变政策。

  由鲁国的不能立即被征服,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齐国应该寻找一个比鲁国还弱小的诸侯国来下手。但比鲁国弱小的诸侯国有很多,不能没有理由就去征讨人家吧。这样,有理由可以征讨的、又是弱小的诸侯国,就有了一定的目标了,那就是谭国。

  据说,齐桓公离开齐国去莒国避难时,路过谭国(山东济南),谭国的国君,对这位齐桓公,当时还是齐国的公子,没有按照当时的,应该给予的礼节来招待。这在当时是大忌。在等级分明的那个时代,礼是最要紧的。但我为什么说是据说呢?我们知道,当年的齐桓公是到莒国避难的,莒国在哪儿呢?在齐国的南面偏东约150公里。而谭国在哪儿呢?在齐国的西面约100公里,那么为什么齐桓公到莒国去,却要往西走呢?方向不是错了吗?

  但我们不能就断定,齐桓公是在编造谭国不礼于他的谎言,而借此讨伐谭国。我们可以找出的理由是,当时齐桓公离开齐国时,是向西去的,他准备到他的外婆家卫国去,卫国是在齐国的西面呀。但不知怎么的,齐桓公后来没有去卫国,而是到了莒国。正是他齐桓公在去卫国路过谭国时,在谭国被无礼了。

  而问题并不就只在于此,在齐桓公即位后,很多诸侯国都派使者前去祝贺,但谭国又没有依照礼的惯例,去齐国祝贺。这在齐桓公就是眼前的证据,你谭国国君,是不能否认的。但难道那时,只有他谭国没有派出使者去齐国祝贺吗?我们完全可以依谭国的所为,来推断,不会只有谭国。谭国这样的小国,都不派出使者去祝贺,那么比谭国大的诸侯国,就更有可能这样做。

  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我们在此先不谈什么礼三百或礼三千那些具体的条款。我们得先明白礼的总的理念。礼有三个层面,一是在人的心中,始终存有敬的意识,无论对谁,无论做何事,都要有敬的理念。二是在人的表情和行为上,应该始终存有肃穆,就像是在思考问题时的样子。三是在与人交谈时,要想好说些什么,不能说出违背礼的话来。据说,这三个层面是针对君王们说的。看来谭国国君正是没有这样一个礼的理念,才会做出无礼的行为来。

继续阅读:第九十一章【盟约背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