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奉韬对李存孝割据自立的做法很不满意,因为他的一些亲友都在代北或晋阳城中,并不想与李克用为敌,但人微言轻说不上话。
袁奉韬说:“我不是不想帮你,只是我地位太低,说话不管用,说了也白说。”
袁军校对袁奉韬说:“你只要按照我的意思去说,我包管李存孝将军会听你的。”说完向他耳语了一番。
袁奉韬一听喜上眉梢,马上说道:“我明天就去见将军。”
第二天一早,李存孝点将升帐,又要带兵出城。
袁奉韬走出班列说道:“将军每日出城作战,虽然总是大胜而归,但是却不能令大王撤军,如此劳民伤财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李存孝说道:“这种情况我岂不知?只是一时没有良策,不得己而为之罢了。”
袁奉韬说:“我倒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存孝催促道:“快讲!快讲!”
袁奉韬说:“我人微言轻,从来不敢在众位将爷面前多言,如今为了将军才敢斗胆开口,若说得不对还请将军恕罪。”
李存孝说:“你尽管说,我决不会治你的罪。”
袁奉韬这才说道:“我听说大王早就想返回太原,只是因为沟垒还没有修成,故而拖延至今。晋军将士多达数万,除大王以外,将军恐怕谁也不放在眼里。假如大王不在此地,即使面前有黄河天险,也难不倒将军,何况这咫尺的沟垒呢?不如让他们修造好了,只要大王一走,什么事都好办了。”
李存孝怕就怕李克用,听说沟垒一旦建成,父王就可以东归,不由得乐昏了头,不再纵兵出城捣乱,任由晋军大修沟垒,有的将领觉得不妥,提出反对意见,他也不肯采纳。
转眼过了十天,城外的沟垒修好,高数丈,深数米,几乎连鸟儿都飞不过去,李存孝这才感到后悔。
不过,李存孝心中还有一线希望,幻想着李克用会返回太原,但他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一天,李克用派人送来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就在城外等他出降,并说他一天不出降,自己就一天不走。
李存孝发觉自己上了当,急命人叫袁奉韬来,兵将回来报告说袁奉韬几天前就不见了。
李存孝听了气得血脉喷涨,双眼一闭,往后就倒,众人急忙将他抢救回城。
转眼到了乾宁元年(894年)三月,邢州被围已达五个月,粮食彻底断绝。
城中的粮草本来只够用两个月,为了支持较长时间,打城池被围那天起,李存孝就下令减半供应,勉强度过了四个月,这最后一个月就靠杀牲口、战马来维持。
好在李克用还想收回自己的子弟兵,为避免过分伤亡,并不认真攻城,邢州才得保存至今。
然而,李克用每天派人在城下喊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以好酒好肉相诱,城里的士兵也逃亡不少,所有这一切叫李存孝十分焦急。
从去年十月在城墙上昏倒以后,李存孝的心情一直不好,很后悔背叛了李克用,有心想投降认罪,却怕李克用不肯原谅,同时还担心李存信暗中使坏,故而一再犹豫不决,彷徨无措。
李存孝听闻粮草紧张,士兵不断逃亡,他的心情更是烦燥,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胡乱骂人。
这天早上,李存孝刚喝完一碗清得几乎可以照见人影的稀饭,又啃了一块黑面饼子,巡城的将领进来禀报说李克用带着一大群亲兵亲将来到东门外,叫他出来对话。
李存孝那黄瘦的脸立刻变得灰白。
这几个月来,李克用有好几次来到城下要与他对话,李存孝都不敢出去,只叫手下的将领去应付。
有时,李存孝正在城上,看到李克用远远地过来,他立刻就溜下城去。
李克用虽然只比李存孝大十来岁,但毕竟是他的义父,而且面目威严,神态冷峻,往往是不怒自威,令人不由自主地生畏。平心而论,在众义子中,李存孝是李克用最受喜爱的,有什么好马、好弓、好剑都是先赏给他。
李存孝自小缺少家教,性子比较粗直,在李克用面前常常失了礼节,李克用从来也不处罚他。
李存孝实在是不敢,也没脸见李克用。
巡城的将领见李存孝又在发呆,知道他是不想见李克用,于是就对他说:“大王说了,要你马上到城墙上去,否则他就命人攻城。”
李存孝又吃了一惊,心想:将士们都饿得前心贴后心,哪还有精神打仗?城外一进攻,士兵们不双手投降才怪!看样子父王是动了真格的。
李存孝正在胡思乱想,忽听东门方向传来两声“轰!轰!”的巨响。
不一会儿,一名军校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慌慌张张禀告道:“报……报……报告将军,大……大王在……在城外发炮了,他说……他说你再不见他,他……他就进攻了!”
李存孝腿一软,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一名将领上前劝说道:“将军,看样子今天不出去是不行的了。你是大王的义子,立了很多战功,又救过大王的命,只要你承认错误,好言相求,我想大王一定舍不得杀你,至多是将你打一顿、骂一顿罢了。你躲在这里不出去,大王照样会攻进来,与其那时相见,不如现在就出去。”
李存孝无法可想,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城墙上。
自从邢州被围以后,城里每天都有兵士缒城出降,李克用得以经常获悉城中的情况。
近些天来,李克用知道城中己完全绝了粮,连主帅李存孝也不得不喝稀汤、吃黑面饼子,城中的军民已人心慌乱,完全丧失了斗志。
李克用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才给李存孝下了最后通谍。
李克用见李存孝一脸的菜色,蓬头垢面,本来就比较瘦削的身体显得更加单薄,与往日威风凛凛的模样简直是判若两人,不由自主地在他鄙视愤恨的情绪中涌上了一丝怜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