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四兄弟想方设法想取出金斗瓮,可却无计可施。
经过一番商讨,都觉得此为天意,或许是自己的祖先有灵性,觉得这个地方好,便借天施雨葬在了此处!于是,四兄弟便请来当地一名风水师傅前来察看墓葬的风水。
风水师傅经过一番勘察,心中不禁惊奇地说道:“这叫天葬,正好埋在正穴里。此地是五鬼弄金狮穴,石洞是狮铃,金斗瓮正放置在狮子嘴巴里,日后子孙会出‘九公三王六丞相’啊!”
黄家四兄弟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既然风水师傅说此地为风水宝地,四兄弟的心也就释然了许多,并开始在墓葬前立碑起墓。
数十年之后,正值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十月初七日,黄职之妻已经怀孕达十二个月了。这一夜,何氏做了一个怪梦,梦中她看见一条四爪青龙盘绕在自己屋内的柱子上!
何氏吓得惊醒过来,忽然,只觉腹中的胎儿开始躁动起来。临盆之时,天空乌云翻滚,风雨大作,雷鸣闪电,轰轰隆隆!紧接着,五彩毫光冲天而起,附近的村民都看见了乌云中垂下一条青龙的尾巴,挂在黄职家的屋脊上。
霄岭的乡亲们均大为惊讶,纷纷跑到黄职家探听消息。这时,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传出,黄家婴儿已然呱呱落地了。
乡亲们都赶来祝贺黄职,道:“天现异象,日后这个孩儿将有有一番出息的!”
黄职夫妻听了,都十分欢喜,便为孩子取名为“黄梧”。
时光流逝,春去冬来!不知不觉间,几年光阴匆匆流转。
黄梧已经长大成人,颐广额宽,浓眉大眼,十分倜傥。算命先生说是贵人天相,加上母亲梦见青龙绕柱,所以上辈对黄梧孩童时期学习特别的重视。
黄职本就是一位乡儒,又是郎中,虽然精通四书五经,但是时运不济,总进不了学,只好弃儒行医,周游广交。在黄梧孩提时代,黄道周曾前往平和教学,且与族亲黄职结成莫逆之交。于是,黄职便将黄梧送去黄道周之处,跟着他学习。
不久,黄道周离开平和,黄梧又回到私塾读书,私塾老师十分喜欢黄梧,经常讲三国的故事给他听,同时送给黄梧一本《孙子兵法》的手抄本做纪念。
黄梧自小识文习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且时逢乱世局面,心中自感无有作为,便结交了赖升、杨壮猷、万礼、蔡骥等人,—起上山烧炭、练武,弄得浑身上下黑黝黝的,活像一只乌龙。
何氏见道黄梧的模样很是失望,气得哀声叹气,道:“原以为我梦见的是青龙转生,岂料成了烧炭夫了,那还谈什么日后有所作为啊?”
黄梧从此便在心中下定决心,绝不让母亲失望,自己一定要发奋图强,成为人中龙凤!只不过,黄梧生在平和山区,哪有啥机会出人头地啊!
直到明崇祯十七年二月,平和县衙要招公差,黄梧见时机已到,便约义弟赖升一同前往应招。由于二人的武艺在应招之人中最高,因此得以成为公门之人。
黄梧不仅喜欢看三国,爷喜欢读水浒。从小他便很有正义感,虽然是一介皂隶,但他却智勇双全,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特别是对郑成功反清复明,抵抗鞑虏,保卫中原非常敬慕,心中早已有投奔郑军之心。
有一日,黄梧看到平和县太爷徇私舞弊,欺压贫苦百姓,一时气不过,便与赖升将县太爷给杀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黄梧便打定主意,那就前往厦门投奔郑成功。
当时,郑成功对黄梧来归颇为赏识,任他为中权镇副将,赏银二百两。黄梧在国姓军中南征北战六年,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看见郑成功任人唯亲,待部将刻薄寡恩,百战之功毫无厚赏,偶尔失利便悬首竿头!
先有左先锋施琅,因为他的部将曾德犯法当死,逃避到郑成功左右,被施琅侦察到擒归执法。郑成功徇私情,命令施琅不准杀曾德。施琅争辩道:“军法是为公,犯法哪能逃避?要是藩主自己徇其法,军队不大乱了吗?”最后,施琅还是执法杀了曾德。
郑成功得知此事之后,咬牙切齿地命令右先锋黄廷去抓拿施琅正法。
无可奈何之下,施琅只好叛变降了清军。
后来,都督苏茂因为同情施琅,放他逃跑,郑成功耿耿于怀,想杀苏茂而找不到理由。刚好揭阳一战失败,借口斩了苏茂,黄梧也遭连累,罚俸制铠甲五百领。
由此,黄梧内心惴惴不安,加上这时大清一统天下已经成为定局,他认为继续抗清势必造成国家灾难,于是就乘郑成功调他守海澄县城的机会,献海澄县给清朝。
因为海澄县是郑军储蓄饷粮的地方,是厦门、金门的门户,关系重大,所以清朝论功行赏,封黄梧为“海澄公”。本来这个爵位是用以招降郑成功的,后来就把这印信授给黄梧了。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清廷诰赠黄梧祖上三代为光禄大夫“海澄公”,嫡妻皆受一品夫人,并赐金在霄岭营造宗祠。对此殊荣,黄梧深感新主隆恩,实心任事,奋力征战,并不断疏言其议,这些建言和战绩对顺治、康熙两朝同郑氏的征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首先,黄梧举荐施琅:“施将军水务精熟,韬略兼优,若欲平海,当用此人!”
其次,黄梧又向朝廷自荐,希望清廷能给专事征讨郑军的权利,于后又向清廷上表《平海五策》,道:“其一,断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接济,沿海省分山东、南直、浙江、福建、广东诸省将沿海三十里之内居民,全部迁入内地,不许人民在沿海居住;其二,烧毁所有船只,寸板不许下海。如此半年,郑氏海师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其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虽然在京受押,但与郑成功时通消息,宜速究此辈;其四,郑成功之祖先坟墓在各处,应加以迁毁,断其命脉;其五,投诚兵官散住各府州县,虚靡钱粮,倘有作祟又贻害地方不浅,可将投诚官移往各省分垦荒地。此为平海无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