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不止方便快捷,而且可节省下许多搬运费用。再则,若有通番商人置办货物到海外贸易,也可通过同等方法进行装卸运输。这便是为何要在依溪岸面多开一门的用途所在。
这时,谢粮坐在窗前望着溪水缓缓流过,一叶叶载满货物的小舟拖着长长的波纹由远及近缓缓划来,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心中寻思,我们兄弟二人年纪已经不小了,到现在却连个婆娘也没有,更别说传宗接代了,这叫我如何跟谢家的列祖列宗交代!
我自己倒不用紧,可总该给弟弟成个家才行!可现在正是建业之期,闲钱所攒不多,又要用于店铺周转,该想想另谋他业。
思绪一闪即逝,谢粮便将正在收拾店铺的弟弟叫到身边坐下,语重心长地道:“你我兄弟自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靠乞讨为生,现在也混出了一点成就,可岁数也在年年增长,却连个婆娘都娶不起!”叹了口气续道:“我听说溪尾社有个叫蔡容川的人出海行商,不止赚了很多钱,回乡后还在月港沿江捐资兴建了一个‘容川码头’,哥也想出洋过海做点买卖,我们兄弟也好置地建房,娶妻生子,为谢家传宗接代。”
谢水听罢提醒道:“可咱家的小吃馆刚刚起步,没有多余的银两出洋做买卖啊!”
谢粮道:“哥知道,我也只是随便说说。”顿了顿续道:“机会来了,‘锦芳布行’的商船最近正好欠缺打杂水手,想雇出洋的船工,我想去试试,打个下手当个帮工也好,主要是借机会多跑几趟海路,探探路子,增进见识。”
谢水很是不舍,劝说道:“‘行车驶船三分命’,如今饭馆生意已经稳定了,何必冒这个险。”
谢粮生气道:“我们做的都是穷人家的买卖,能赚几个钱!”停歇一会又道:“飘洋过海是比较危险,不过来钱快,出洋数月就比我们几年挣的钱来得多。”
谢水本来还想再劝劝哥哥的,但话还未说出口,谢粮早扭头回房去了。
谢粮来到船主家应雇,才知道这家船主姓陈名锦堂,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秀才,他不仅精明能干,能写会算,而且性格温和,对雇工又照顾有加,从不亏待,备受雇工尊崇。
陈家目前共有四艘双桅大帆船,要雇工的这艘商船是新造的,定名为“锦芳号”,与他开的布行同名。
因为信风期就要到了,如果不及时准备装货出洋,一年的收入就会全部落空。因此,他急于雇水手杂工,做好出洋前的准备。
其它三艘商船均为常年雇用的船工自然无需再聘,而这艘“锦芳号”商船的纲首、财副、总捍、火长、司舵皆有人选,唯独其他船员欠缺。
以前雇船工都是直接到码头上物色,这次却不一样,陈锦堂想亲自考校一下船员的品行胆量及做事能力。
陈锦堂先将前来应雇的数十名短工聚集在锦芳大厝的“深井”中央,一直待到近午时分方才露面,他和和气气地向大家表示歉意道:“各位,真的很不好意思,让大伙等了这么长时间,因为我账房有笔误账需要及时处理,所以耽搁了。”顿了顿吩咐身旁的老管家去通知厨房准备饭菜抬到了深井里来,然后续道:“中午大伙就在舍下吃顿便饭,大家互相了解一下情况。”众短工听言都是喜出望外,纷纷谢过头家好意。
不多时,老总管带着几个人将饭菜一一抬到了深井里。陈锦堂道:“没什么好菜招待大伙,大伙将就吃一顿吧。”
众人见头家是真心实意招待大伙的,便排起队纷纷盛饭夹菜,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站到一旁吃起来。几个年纪大点的短工比较懂得人情世故,仅仅吃了两碗饭就不好意思再去盛了,借此给头家留下一个好印象。
只有谢粮等几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小伙子认为,头家既然请吃饭就要管吃到饱,所以他们一点也不客气,直接敞开肚皮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陈锦堂看着这几个年轻小伙狼吞虎咽,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到把饭筐吃得底朝天的样子不觉好笑,便道:“几位小兄弟,能吃饱吗?如若不饱但说无妨,我吩咐管家再去盛来便是。”
谢粮带头不客气地拱手道:“头家如果不怕我们吃得太多,当然还要。”
陈锦堂听言点了点头,立即叫老总管再去厨房安排饭菜抬来。
站在一旁的老短工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些年轻人真不懂事,哪个头家愿意雇用这样的“饭桶”,有的则说“吃一碗真客气,吃两碗巧合宜,三碗四碗他家无教示”。
这次老总管带人抬上来的并非白米饭,而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圆。
谢粮等人并不怠慢,上前直接拿起汤勺盛满一碗吃将起来。
待他们吃完汤圆后,陈锦堂面露喜色道:“这汤圆做得还可以?”
几个小伙子连声称赞:“好吃,好吃”,唯独谢粮嫌弃道:“这锅汤圆煮得过甜,而且不够熟,太黏牙……”顿了顿指着锅里剩下的汤圆分析道:“瞧,这锅汤圆一半沉底一半浮起,浮的是桂花汤圆,沉的是花生汤圆。”
陈锦堂听了点了点头,夸他道:“这位小兄弟果然好眼力,也很细心啊!”
应雇的人谁也没想到,陈锦堂请他们吃饭其实就是在考校他们的品性,现在饭也吃了,考也考了,他便当场宣布:“凡是吃上两碗饭的都先留下。”
众雇工一听,心里都十分纳闷,纷纷议论起来。
多数头家都害怕自己的伙计饭量过大,可陈锦堂却偏偏相反喜欢雇“饭桶”?
谢粮笑了笑一语道破道:“航海出洋风疾浪涌,吃不饱饭哪有力气撑船驶舵、扬帆海外!”
众人一听这才晃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陈锦堂见这个小伙子观事入微,精明纯良,便问道:“这位小哥叫什么名字?”
谢粮拱手道:“小的名叫谢粮。”
陈锦堂赞了声“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