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学依然没有上课,髡奴和淳于冬继续整理《千字文》,但是进度明显超过了头一天。
现在的淳于冬,已经完全成为了髡奴的跟屁虫。
那么喜欢热闹的一个人,居然没有跟家主一起,去参加太子的夏苗大典,也算是难为他了。
弄完两百来个字的竹简,两人就跟先生道别,急匆匆地赶往丁仓。
柱子的石磨,已经进行了改善。淳于秋带着胖厨娘,指挥着十来个不上值的家丁,整个上午就磨出了一钟的麦子,头道粉就有两釜,成绩还算不错。
已经有了昨日留的面头,酵母粉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不再需要用蜂蜜。虽然蜂蜜做出来的甜香味道更浓郁一些,但是毕竟成本也高,如果经常性大批量的去用,还是用不起的。
现在掌管酵母面头的人,是淳于秋。白面馍能不能蒸好,首要在于面能不能发开,能不能发好,而这些都取决于酵母面头。
这么核心的机密,自然还不能让别人知晓,连胖厨娘也瞒着,她所知道的只是需要添加东西,面才能发起来。
至于添加了什么,都在大小姐抱来的瓮里,她还不敢大了胆子去问。何况她还认不出来,面头到底是什么东西。
髡奴看到淳于秋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花猫,满脸的面粉被抹的东一道,西一道。
淳于冬刚取笑了姐姐一句,屁股上就被踢了几脚,只好憋着脸,偷偷地笑。看样子他这个弟弟,这辈子都要被姐姐欺负死了。
连带着髡奴,也没落好,被踢了一脚,只是被他躲了过去。还没过门,现在就惯着,将来如何得了。
髡奴交代好了胖厨娘去蒸馍,便带着淳于秋姐弟,去看已经在发酵的糯米。
他用的原料配比是1:8,也就是两豆的大麦芽,配一釜的糯米。
经过三四天的阴凉发芽,大麦已经长出了两指来长嫩芽。他将麦芽饼清洗干净,去掉没有发芽的大麦,舂碎,跟煮熟的碎糯米进行充分的搅拌,放置于大陶瓮里进行发酵。
这些都是他在早课之前,就已经弄好的。如今经过大半个上午的发酵,陶瓮里已经出了很多的汁液。
他把沾了点汁液,放在嘴巴里尝了一下,甜丝丝的,还带着点些许的麦芽味道。
糯米麦芽已经发酵好,可以用了。
髡奴让人找来纱布,进行过滤,挤压,去渣。淳于秋,淳于冬自然成为了最好的下手,趁着他们还带着新鲜劲,要多用。
过滤之后的汁液,有点像米酒,浑浑的。他把汁液倒入釜中,进行大火熬煮。刚开始会有一些白色浮沫,这是需要撇掉的,否则会影响糖稀的色泽和口感。
在熬制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搅拌。髡奴本来是找了家丁进行搅拌的,但是淳于冬看着好玩,非要自己动手,他自然乐见其成。
年轻小伙子,多做点事情,没有坏处。
然而两柱香之后,小伙子已经撑不住了。熬煮的糯米汁,已经开始变色,并越来越稠。
搅拌却是不能停的,否则糖会沾釜,再想弄下来就难了。只好叫来力大的家丁,换下淳于冬。他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咋呼着两个胳膊抬不起来。
髡奴抿嘴儿笑,带着戏虐的神情。小伙子方知道受了捉弄,却也只好认下这个哑巴亏。
熬制出来的糖稀,如同刚割出来的蜂蜜,色泽鲜亮。
淳于秋和她的两个婢女阿花、阿碧,都惊叫起来。她没想到,髡奴居然真的能用糯米做出蜂蜜来!
淳于秋有了上次蒸馍的经历,是不敢再轻易用手尝试。她取来一根竹枝,轻轻地挑出一点来,吹凉了之后舔了一下,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太甜了!
相比下来,蜂蜜可就差远了。拉出来的丝,很快就会变硬,咬起来就会嘎吱嘎吱的响。
这样的糖,用来捏糖人,也是不错的。
昨晚做出来的细竹枝,可以派上了用场。髡奴把剩余的几个家丁,全部喊过来缠糖。
细竹枝缠上了糖,慢慢变硬,就成了晶莹剔透的琥珀色,看起来煞是好看。这就算是史上第一批棒棒糖了。
阿花阿碧都爱不释手,仔细的用蒲叶裹了,装进了竹筐。至于淳于夫人那边,髡奴也早早派人送了些过去。
两百来根细竹枝,用不了多少糖。剩下的糖稀,滚上炒熟的糯米粉和芝麻粒,就变成了一块块的麻糖。
这样做出来的糖,经久耐放。
当然,现在还远远不够用,哪能有剩余的。
一众人等只忙到了半下午,方才整治妥当。下了面条,各自美美的吃了一顿,几个女孩子却是吃糖都快吃饱了。
髡奴还特意留了一些糖稀,让胖厨娘晚间做些糖包出来,都是为了晚间的宴饮备用的。
一切准备妥当,就等着参加大典的人,晚间过来淳于庄子。今天是小范围的宴饮,大部分人还留在归城的内城。
但是主管太子驻跸防卫的卫士,却已经早早过来接手。
聚会的地点,放在了淳于府东南方位的闻竹苑,这也是淳于庄子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地方。
黔夫带领着卫士的一个小头头,把闻竹苑里里外外,全部搜索了一遍。
不是黔夫不放心,而是卫士头头很认真,软硬不吃。军营也是就近设置,就放在了闻竹苑一侧的空地上。
髡奴和淳于冬过来跟髡奴打了个招呼,就带着几个家丁,去了淳于庄子门口。
太子,家主,以及即墨都下各位贵客,都要过来,淳于冬作为淳于家的唯一公子,理应到门口迎接。
髡奴在看了临淄客的出场之后,就只能替莱人庆幸了。
上次突袭,莱人幸好是遇到的他们,否则就他们这股子莱人,百十个人,估计一个也跑不了。
八匹一色的骏马开道,全幅披挂的太子卫队,来了足足有五百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已经占据了沿途要道。
齐人尚紫,紫色的旗帜,迎风烈烈。
当先一人,高头大马,正是太子田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