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话,莫悁只觉得头脑嗡得炸裂,自打入宫后,她一直都是左躲右藏,万事小心,谁想到了如今,竟还是百密一疏!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回到梁帝身边的。
煦阳早已跑到殿内告知了梁帝大概情况,而从卢太医口中再次证实后,梁帝不顾伤势,立刻暴怒得要从床上跳起;若不是莫悁及时按住了他,又不知他会在冲动之下做出什么事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陛下好生养伤罢,这件事交由臣妾来查即可。”莫悁给他盖上被子,强忍住悲愤回道。
“朕是你夫君,朕不能袖手旁观!”梁帝坚持要同她一起。莫悁说不过他,只得答应。
宫内修缮房屋之事一直是由御用处负责,蔡智又被梁帝夫妇二人喊来,询问当年事宜。
“奴才不记得那批椒泥有什么异常啊?”蔡智思索后回道,“回陛下、娘娘,当年这差事是陛下亲自叮嘱的,因而奴才不敢有半分松懈;知道从宫外买来的椒泥容易掺假,奴才便让他们用宫内的花椒亲自捣碎了和成泥。奴才每日都去监工,并未见到什么不妥。”
“那涂墙的人呢,可有什么异常?”莫悁问道。
“那七八个宫人也都是做事多年的老人了,办起事来一向稳妥利索,奴才对他们很是放心。”
莫悁沉思一回,又问:“当年所有经手此事的人,可还能找到?”
蔡智低头想了一阵,回道:“这三年多来,有四人因故出了宫,未得回音,其余的应当都还在宫里。”
“出宫了?”
“是,其中有三人是因为年纪大了,想要回乡养老;还有一个高个子,是要回去照顾他生病的老娘。”
“倒是孝顺。”梁帝随口答说。
“陛下说的是。说来还有些可惜,那个人叫小贵子,身高九尺(按古代计量方法换算,大约为两米),是宫内最高的人,因而大家都习惯喊他大贵。说起大贵,还有一桩趣事。当年因见他长得高,奴才便破格让他去刷墙。谁想他却有一个怪癖,最讨厌闻花椒气味,因而涂墙时总是掩着口鼻。”
“母后,那大贵和我一样,都不喜欢吃花椒呢!”煦阳转过头去,眨眼看着莫悁。
“小公主,大贵才不挑食呢,他每次都要吃两大海碗的饭,奴才那儿没有一个人能吃的过他。”话音刚落,蔡智便顿感不对劲,“奇怪,讨厌花椒的气味,怎么会吃得下花椒?”
嗅出问题后,还未等梁帝和莫悁发话,蔡智便主动提出要去寻找大贵。梁帝命他速去速回,尽快将此事办妥。
打听了一圈,蔡智才发现大贵的老家在一个叫延高的县里。延高所隶属的安州虽然紧邻京城,然而一来一回,也至少要耗费半个月之久。
因为此事,梁帝夫妇本就烦闷的心情更添一层寒霜。下午奏折不多,两人本想好好休息一阵,缓解些焦虑的心情,却忽然听闻蕊国夫人进宫来了,莫悁又匆忙更衣去迎接。
“陛下的伤可好些了?”蕊国夫人并没有太理会莫悁,而是一进门便拉住梁帝的手关怀备至。
“劳姨母多次进宫探望,这几日已经好多了。”梁帝笑道。
“那就好。妾身这几日,总是吃斋念佛,日夜为陛下祈福,就盼望着你这脚能早日痊愈。”说毕,她又将话锋一转,扭头皱眉道,“陛下伤了龙体,还要日夜惦记着朝政,妾身可真是心疼。这若是能多冒出来几个能臣,为陛下分忧就好了。”
“朕又何尝不想多几个能干的左膀右臂呢?只是选拔贤明精干的臣子,并非易事;有时候三五年,也得不到一个称心的。”
蕊国夫人亲自给他奉茶,笑回:“谁说不是呢。对了陛下,妾身听闻陛下最近要在国子监(明清时期,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招录一批新的学生,不知进展得如何?”
“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最高长官,从四品)陈太龄回,此次准备招录的学生数目是往年二倍之多,甚至留出了二十个名额给了他国学子,以期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陈太龄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上次朕见到他时,他的头发已经白了大半。”
“如此招录规模,国子监的人自然要忙碌一些。既然如此,陛下何不多找一些人来辅助陈太龄?一来,能减轻他的负担;二来,也能加快进程。倘或是传到了外族学子耳中,他们也必是会夸赞咱们大梁事事皆井井有条。”
梁帝沉思一回答道:“姨母的提议甚好,只是如今学子招录已经过半,在这时选择合适的官员辅佐,既费时费力,他们又未必能在短期内胜任。倒不如等这件事结束后,再慢慢挑选好的。”
“哪里就轮得到陛下费心,妾身这里就有一个人合适的人举荐给陛下!”蕊国夫人拉住他的胳膊,笑盈盈说道。
梁帝忽感到了一丝异样,莫悁站在一旁,忽将头垂了下去。
“噢?姨母什么时候也开始关心起政事了?不妨说来听听。”
蕊国夫人忙回:“这也是上苍庇佑,天降良才!臣妾最近偶然间认识了一个人,博学儒雅,谈吐不凡。让他去协助陈太龄,再合适不过了!”
“他姓甚名谁,哪里人氏,考过什么学?”
“他叫许成蝶,平关县人,今年二十又四。这上的学么……”蕊国夫人略微尬尴道,“只读了二三年的书,后来便因家道中落,早早出来谋生了。”
听此一言,梁帝脸色微有不悦。
见梁帝不说话,蕊国夫人忙又补充道:“不过,他人极为勤奋好学,依妾身所见,那些中榜的进士也未必抵得上他。陛下何不给他一个机会试试?”
“不是朕有意为难姨母,而是这国子监乃是大梁文化最高府邸,哪怕是一个不入流的掌馔(zhuàn,国子监官职名,无品级),也都要从前三十名的进士中选。许氏未考过功名,即便去了那儿,也势必会引起他人猜忌。姨母若是真有心提拔他,何不换个别的合适职位?”
蕊国夫人明显有些不高兴:“有陛下给他撑腰,天下谁人敢猜忌他?好外甥,他因儿时少上了学,便一直对读书的地方有执念,去国子监正好能全其心愿;且其他的职位,有几个能比国子监体面?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好歹成全了姨母这一回。”
梁帝内心并不愿答应,可是拗不过蕊国夫人苦苦纠缠,最终勉强同意让许成蝶去国子监做个从九品的学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