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风半
十一珺2020-03-18 10:073,461

  “关你他妈什么事?”王佳蕊对那一群人都没什么好感:“你要讨论别的你看我听不听?自己先做亏心事还怕别人知道,真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张晨没有向后退,站在原地道:“啧,这么暴躁,我又没说你什么,上着杆子是想承认什么?真没什么事,就是想跟她说几句话。”她指着乔许阳。

  乔许阳问:“说完了吗?”

  张晨一仰头:“这不是被你打断了吗?就想说你厉害,真的。”

  乔许阳扭头就准备往回走,懒得听这些废话。没想到张晨在后面继续道:“祝你永远都厉害。不是看不起我们吗?祝你永远都是对的,永远都能站在制高点看不起任何人。”

  王佳蕊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后快步跟了上去,何宇则轻轻拉了拉发呆的丁一洺。

  乔许阳回到篷子后毫不在意,徐茵凑过来问“聊得怎么样”,她耸耸肩:“挺好的啊,之前有点误会,聊开了就好。”

  王佳蕊站在篷子前摆弄着明信片,听到徐茵的回答是“那就好”。

  ·

  余温回到寝室后坐在桌前一张一张地欣赏从水彩社买回来的明信片。一共六种图案,最惊艳的是其中唯一一张竖式的:天空和湖水不同色却都静谧而温柔,淡白色的圆月悬挂在空中,一只鹿同山峦一起在清澈的水中留下了倒影。

  粉紫色的天空不真实,所以才美得梦幻。

  其他几张都差不多,有黑夜渐褪时泛起鱼肚白的山间、站在山顶极目之处所见的晚霞、正因撞击岩石而翻涌得老高的海浪、不算精细但也算写实的银杏树叶和园林之中的亭台。

  按道理来说这几张中最复杂的应该是亭台了,但仔细端详起来似乎又并不是这样。亭台更像是胡乱抹出来的一个轮廓,真正该精细画的部分都被省略了。

  像是在偷懒,同时又可以生硬地解释“这是一种朦胧美”。

  余温不禁笑了。想起之前孙云皓捡回来的那个本子里,乔许阳每一笔都细致勾画,有些部分甚至细致得有些刻意,比如枝干上或深或浅的绿芽。这几幅虽然让人怀疑“为了赶工而偷工减料”,但整体画面依旧称得上优秀。

  这样想着她又有些怀疑,也许是因为我是外行?

  管那么多呢。她抽出多买的那张,把其他六张整整齐齐码好了夹到一个文件袋里,里面放着之前生日和各种节日室友互相写的贺卡。然后打开了电脑。

  出乎意料地,邮箱里有一封未读邮件。

  这种意料之外也只是一瞬间,随后余温就恢复了平静,像之前几次那样点开,原以为又会是差不多的内容,没想到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句

  “您好,您的稿件已通过初审,请加QQ:XXXXXXXXXXXXX详谈。”

  楼下外卖小哥的电话声、其他寝室的开关门声、旁边室友们的翻书声和打字声好像都在这一刻安静了,全世界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心跳。

  稿件过审不算什么大事,在学校的期刊组和校报上都过过好几次了,公众号上更是通过了无数次,写一篇就是一两百,每月靠这个赚点零花钱已经成了习惯。

  但在这个杂志上还真是第一次通过,哪怕是初审。

  余温有些颤抖地复制了邮件里的QQ号,申请好友时在备注栏填上了文名和自己的名字,然后盲目地点开联系人列表,从上划到下,又从下划到上。

  最后把界面最小化,回头看了看室友们:陈思冉在搜论文,韩萌在写作业,方蔚在床上应该是在看电影。她叹了口气,眼神有些黯淡了下来。

  其实这个杂志在自己读初中时还是挺热门的,全班就那么两三个人买,整个班的女生传着看的那种热门。当时一定想不到几年后它会渐渐衰败,仔细想想原因,除了原有的老读者随着年岁增长会觉得“这种无脑青春文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新媒体的产生吧。

  毕竟现在再说起投稿,首先想到的都是“投公众号”或是“发网文啊,那么多文学网站”,很少有人还会像以前那样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间去书摊问老板“最新一期的XXX到了吗?”

  就连她自己都不例外。余温想了想上次走进书摊买杂志是什么时候,高二?做完大扫除后的大课间溜出去随手抓一本杂志带回来等晚自习老师讲“我上一届学生……”的废话时拿出来看。高三要彻底静心学习、老师不再讲废话,杂志也就没再出现在那个整齐却被塞得满满当当的抽屉里过。

  投稿这事吧,倒也不是一时兴起。初中也写过,真的。余温到现在都记得那是初三的元旦前夕。家里只在农历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元旦不存在守岁于是都早早地睡了。自己一个人坐在台灯下哼哧哼哧趁着第二天不用上学写完了人生中第一篇中篇小说,共计8843字。然后趴到窗台上看着小区其他楼栋里所剩不多还亮着的灯火,有种梦想也跟着闪闪发光的幸福感。

  再然后,趁着不长的寒假哼哧哼哧把那让自己骄傲的8843字敲在电脑里,郑重而庄严地按下了发送键。

  结局自然是没通过。今年寒假回家时又把当时那个本子翻出来,里面的内容简直惨不忍睹,生动形象地为大学生余温展现了自己初中时的黑历史。

  没通过是对的,她捏着本子想,这要是能过才见了鬼。

  但是过稿的喜悦她已经体验过了。还是要感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号确实比纸媒的优势多太多,抛开写手实力不谈,杂志过稿率低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版面有限”,而这在公众号或文学网是完全不存在的。

  但公众号也不是完全的照顾性组织,余温想,过稿还是要看实力。

  既然自己也成功了那么多次,再试试纸媒有何不可?

  杂志虽然比以前的市场小了许多,但竞争依旧激烈。余温翻了翻邮箱里的已发送邮件,这是大学以来第三次,第三次才过,还只是过了初审。

  想到这,再想到刚刚还手忙脚乱地想找人分享好消息,余温有些怅然。

  正在这时,屏幕右下角的QQ图标突然变成了一个闪动的喇叭,提示有新的验证消息。余温赶忙点开,是刚添加的编辑。她愣了愣,两手僵在键盘上,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啊——”是韩萌,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随后她把笔往桌上一扔:“写完了。”

  “这么快?”陈思冉问:“最后一题……”

  韩萌大大方方地承认:“最后一题不会,倒数第三题也不会,别问,没结果。”

  陈思冉睨着她:“没想跟你有结果。那个——你们文献查了没?经济史的老师要求每节课做文献分享来着,还要写文献综述然后上去讲。”

  “没有,我好累。”韩萌趴在她自己桌上:“好不容易才把作业写完,为什么要提醒我这个?”

  陈思冉也伸了个懒腰:“我上次课举手了,下周就上去讲。这种东西早点讲完早点少个事,往后越拖越累,你们也快点弄吧——你除外。方蔚,方蔚!”

  方蔚的声音透过床帘传出来:“听到了,谢谢您!”

  “余温,”韩萌拖着嗓子问:“难吗?你上次弄了多久?”

  余温原本是回头望着她们的,听她这样问还是回头看了眼电脑,虽然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自己上次做的PPT:“你找一个大纲比较简单好理解的就行。”

  “都挺难理解的,”陈思冉拖动着鼠标:“还要讲,烦人。”

  “还行吧……”余温想到上次跟自己在同一节课上讲文献分享的那几个同学:“也没说让你脱稿讲,只要不完全照着念,稍微加一点自己的见解就差不多行了。”

  坐在桌前的两人没说话,上面的方蔚也没说话,余温也不再多解释,这种时候说多了反而显得自己好为人师。她打开那个编辑的聊天框,稍微琢磨了一下才把问候语敲上去:“您好,我是余温,之前给贵杂志投过一篇中篇小说《风半》,收到回复让我联系您,冒昧打扰。”

  按下回车键后,她不自觉地屏息等待着。

  陈思冉的声音再次传来:“我——好——他——妈——暴——躁——”

  韩萌看不下去了:“行了行了别喊了,你不做也可以,心平气和和平时分你只能要一个。这位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想必不是贪慕虚华之人——”

  陈思冉打断了她:“对,我清高,我不为五斗米折腰,我选平时分。”

  余温扑哧一声笑出来:“行了行了,韩萌马上也做,她陪你一起暴躁。”

  “余总真相了。”韩萌冲她竖起大拇指:“小韩正在开电脑,预计一分钟后到达战场,请我方小陈注意接应,请我方小陈注意接应。”

  陈思冉倏地在电脑前坐直:“报告组织,小陈收到,小陈收到。”

  余温对着电脑看不到她俩的表情,但猜得到一定很精彩。她没再说话,一心一意盯着屏幕。编辑很快给了回复:“你好,请附上正文和大纲。”

  看似机械的自动回复,反而让余温轻松了一些。把早已准备好的文档给对方传过去,系统很快就弹出“对方已接收你的文档”的提示。

  趁着这个空档,余温随意地点开了她的资料卡:昵称是一个英文单词,签名写着“投稿请发邮箱,七天之内回复”,背景是一个吹泡泡的小女孩。余温见过这张图好几次,属于热门头像——那个小女孩的笑容太治愈了。

  冒昧进别人空间访问不好,余温看了资料卡后没再好奇其他,点下了关闭键。

继续阅读:38.巧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如年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