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何快乐相亲
乐律师2020-03-06 15:106,689

  (摘录)认真体验过程的本身也会让自己得到一份快乐,甚至是内心的一份平静,相亲也可以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以我遇到的那么多人来看,有谁是真心喜欢相亲的吗?不多,大部分同意相亲的人,或多或少带着某种妥协与无奈,乐呵呵到处去相亲并因此而感到快乐的人,至少我没有见过。

  当然这里要区分清楚,以相亲为乐和快乐相亲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热爱相亲这件事本身,因为相亲而快乐,这是喜好驱动。后者是以快乐的情绪去相亲,但不一定热爱相亲这件事本身,这是态度驱动。在这一章里,我说的是后者。

  那么,究竟有没有可能并不热爱相亲这件事本身而快乐的相亲呢?我认为是有的,如果能够做到以下这些,至少不会因为相亲而不快乐。

  01。正能量视角

  第一,拥有正能量视角。

  这些年,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单身的时候能够快乐,那么结婚后基本上也能快乐;而单身时就不快乐,眼巴巴等待被“救赎”的人,即使如愿结婚了,带给他们的,也不是从此快乐幸福的婚姻生活,而往往是更大的痛苦。由此我有一种感叹,快乐的人,怎么样都快乐,不快乐的人,得到什么都不快乐。

  当我有一天看到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后,竟然发现,这就是答案。

  埃利斯认为,A是激发情绪的事件,B是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C是因为A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拿相亲这件事来说,如果遇到了令自己感到讨厌的人这件事,就是事件A, B是我们对A这件事的认知和评价。

  如果我们的B是“遇不到对的人相亲就是浪费时间精力”,那么C这个结果就会是“今天又遇到了个奇葩浪费了我的时间精力”,这种负面情绪。而如果B是“与不同的人相处能带来不同的感受,本质上也对认知的提高有好处”,那么会产生的C就是“今天还有收获,让自己又了解了人的多样性”这种正面的情绪。因此,事件A本身即使一样,不同的信念B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情绪结果C。也就是说,即使不同的人与同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相亲对象见面,拥有正面信念B的人,相亲过后也不会有负面情绪,而有负面信念B的人,就会有负面情绪。

  所以,就如我前面说的,我发现很多特别会让自己过得开心的人,单身和结婚都开心。恰恰是那些,因为年龄大了而感到焦虑,总等着结婚可以“解脱”,以为自己只要结婚就会快乐的人,即使结婚也不会开心。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认知和信念,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能让自己开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不仰仗他人、仰仗其他事件。

  那么相亲应该有怎样的B,也就是有怎样的认知和信念呢?在之前我已经详细地分析过相亲的利与弊。如果B,也就是认知侧重于看到这些“利”,那么所带来的C这个最终的情绪结果就基本是正面的,如果认知的侧重是“弊”,则C所带来的情绪自然是负面的。当这个B一直是出于正能量视角的时候,是很难带来负面情绪的。哪怕今天遇到了一个极其令人讨厌的人,也会想着,至少我只是在认识他,至少我有选择可以说不,至少也让我长了见识了解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上海话有句俚语叫:“认识他(她)算我路道粗”。这句话是一种自嘲,意思是这样的人都让我认识了算我人脉广哈哈哈哈。如果在相亲中真遇到让自己感到非常不舒服的人,有这个“别样的”正能量视角,有这份自嘲相信也不会不开心。

  02。保持正念

  第二,保持“正念”。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这本书里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行禅师的朋友艾伦带着儿子乔伊去找他,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乔伊一直在打断他们,他要大人一直看着他,后来乔伊出去和其他小孩子玩了。一行禅师问艾伦:“你觉得家庭生活轻松吗?”艾伦没有直接回答,只说自从女儿出生,他已经好几个礼拜没有好好睡觉了。一行禅师又问他,“家庭生活会比当单身汉来得轻松吗?”艾伦也没有直接回答,一行禅师再问他:“很多人说有个家庭就不会那么寂寞,也比较有安全感,真的是这样吗?”艾伦点点头。

  艾伦说,他发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的方法,以前他把时间分割成好几部分,一部分是儿子的,一部分是妻子的,一部分是女儿的,另一部分就是拿来做家务。最后剩下的时间才是他自己的,他可以用来读书、写作、做研究的时间。但是现在他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他把陪家人的时间当做是自己的时间,当他为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他把孩子的时间看做是自己的,他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这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和妻子在一起也是如此。结果,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现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

  而这,就是一行禅师所说的正念,我的理解是,正念就是感受当下,专注当下,活在当下。

  当在相亲的时候,就是感受这个相亲的当下,感受对方这个人,不要总有这次好像又浪费了时间这种念头,也不要急着评价、比较,不要有这个人的某个条件比那个人好,但是某一方面又不如那个人这种想法。这就是一个认识人的场合,好好的表达自己,坦诚沟通。当能拥有这份“正念”的时候,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认真体验过程的本身也会让自己得到一份快乐,甚至是内心的一份平静,相亲也可以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有人可能会问,你又说要正念相亲,又说相品注意点,如果很注意了,是不是就丧失“正念”了呢?我想说,其实相品本质上是一个人修养和心理健康度的体现,如果确实缺乏相品的,要靠演技假装,是非常累的,也是无法持久的。以诚实、友善、礼貌、尊重他人的态度更好的展现自己,这与伪装自己,是两个概念。个人修养和心理都有问题的人,也很难做到正念相亲,比如挑刺找茬型相亲者,他们的关注点就是别人的不好,若不提高认知自我觉察后改变,怎么可能做到正念呢?而我说的注意点的对象,是有的人可能没意识到这样做是没相品的表现,意识到了注意了,这份认知上去了,行为也就自然而然改变了,在自然而然的改变下,当然可以做到正念相亲。

  03。弱化目的性

  第三,弱化目的性。虽然说相亲这件事本来就是以结婚为前提认识异性,认识本身就是有目的的,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如果一直绕着这个目的行事,那么相亲的过程就很难快乐,只会变得无趣,不仅是自己感到无趣,对方也会觉得无趣。

  因为首先,既然目的性强,那么往往会忽略过程,关注的点必然是对方这个相亲对象的条件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其他方面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究竟有没有感觉,沟通中所侧重的,很难是如何更好的互动。很容易就搞得像公司HR招聘,更多的是了解对方的条件,是否适合这个招聘岗位,而不会花过多的时间来让对方了解公司的情况。在自己并没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以这种姿态和人交流,自身就很难有愉悦感,对方就更难了。

  其次,相亲的成功率还没高到人人都能一次就成。事实上,一次就成的也是极少部分。如果有很强的目的性,当遇到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自然会有失望,因为这场相亲的目的没实现,也算是一种“失败”,夹杂着失望与受挫情绪的沟通自然不会顺畅,索然无味之下自然也快乐不起来。而且这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反复不成后,心态就坏了。

  之前章节有提到过,我的那位律师女同事,在她相亲时,相着相着签了两个常年法律顾问合同,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有些上班族整年的收入。如果说她在相亲时是抱着“只是想认识能结婚的男人”,那么她不可能在吃相亲饭的过程中保持平常心,好好的谈自己、谈工作,她必然是专注于了解对方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满足自己未来丈夫的条件,或明或暗的打探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忍不住地就会提到自己的要求。那就不会有惊喜,也不会有多认识一个人的愉悦感,有的可能只是,今天还是没有遇到“对的人”的失落感。同时,对方也不会在另一个她自己也没想到的角度欣赏她,认定她是一位能力特别强的律师,可以成为自己公司的法律顾问。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我一直说,相亲不成认识个朋友也不错,但是这个“拓展人脉”实际上也不能作为“目的”之一。我所指的是,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认识异性,而不是带着不止一个目的去认识异性。如果我的同事当时想的是,相亲不成想办法拓展业务也很好这个念头,那么她看到对方几句一聊发现不是“对的人”,便开始转而滔滔不绝地谈工作,滔滔不绝地推销自己,那么恐怕对方只会反感她,觉得她企图心太强,而未必就让她担任自己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了吧。

  所以弱化目的性的更深一层意思,是带着更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人。事实上,在目的性不是太强的情况下,轻松聊天,即便不是结婚“对的人”,也难说不是其他事情上“对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愉悦感或别样的惊喜。

  04。先做好自己

  第四,先做好自己。

  有的人在相亲中不快乐,全因他(她)是他(她),是他(她)的表现让对方很不舒服,于是对方也有了负面的反馈,反过来让他(她)不快乐。相亲中其实有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往往不是因为对方是“错的人”让自己相亲不快乐,而是因为自己对对方来说是“错的人”让自己相亲不开心。

  让我先扯开去,从我的一些案件中,谈谈我对“人性”的一些感受。

  我常常遇到离婚案件当事人初来找我的时候讲,对方的态度是多么地强硬和难以协商,决定的事情绝对不容改变,而之前他们讨论离婚时,对方也曾说过绝对不会同意怎样怎样的财产分割方案等等。

  总结来说,他们之所以要来找我代理,准备起诉离婚,是因为,对方强势且自信,同时双方已经无法沟通,在面对对方的时候,自己从无“胜绩”。

  然而,往往这类案件,最后的走向是调解结案,对方在开庭时既不强势,也谈不上自信,提出的条件也在我们预判案件结果的区间范围之内,根本不是我们这方一开始说的那么不讲道理,协商、沟通也无困难。

  多少人在协商离婚的时候,自信地对对方说:“法律上来说,绝对不会判给你,你想也别想”,而我们律师参与进去后就不说这个话了。我想是因为,我们是专业的,在这个领域,他们面对我们是弱势的,强势不起来。他们没法用对对方的那套“模式”对律师,甚至怕我们耻笑。

  所以,我常常会对当事人说,他(她)这样对你,是因为,你是你。你以为他(她)“铁骨铮铮”不可改变?他(她)要真是有这份果决与自信,决定的事情说一不二,那么,他(她)在工作上就不会这样碌碌无为了。

  一个在家拥有绝对权威随时动手打老婆的人,可能遇到真正的“花臂大哥”老实、听话、低头哈腰;一个在家数落老公笨与没用的女人,遇到上司可能谦逊、温和、低眉顺眼。然而,这都不代表他们“演戏”,只是他们面对不同的人,展现了不同的面,甚至是被激发出来的不同的面,而他们用哪一面对着另一半,取决于另一半是怎样的人。

  可能有人要问,难道被家暴是女人的不对,难道被老婆刻薄辱骂是男人的错?其实,一个打老婆的人不可能刚认识就打,一个对老公刻薄的妻子也不可能认识时就刻薄,人和人交往是不断试探底线的过程,有些“过分”是“宠”出来的。于是,一方漫漫地敢于对另一方放肆起来——既然你是“这样”的人,于是我就可以成为“那样”的人。但是他们不傻,不会见到每一个人都一样,他们也会衡量利弊,衡量付出的其他“成本”与代价。

  回到相亲这个主题,很多人抱怨遇到了个多么奇葩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想过,这个奇葩的人,也许只是对着他们奇葩。

  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一男一女餐厅里面对面坐着相亲,女方一直在看手机聊天,男方说什么都“嗯”、“啊”回答,连礼貌的笑容都没有。点菜时,女方拿着餐单按自己的喜好来点,完全不询问男方的意思。菜上来了,女方拍照、拼图,发朋友圈,再而边吃边回应朋友圈评论,还“咯咯咯”傻笑,完全当男方不存在。没多久,男方站起来说还有事,饭也不吃了,当场给了女方一半的饭钱,面无表情地走了。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之后女方可能会怎么给闺蜜吐槽这场相亲经历?

  “你知道吗?我今天相亲了一个男人,是我阿姨介绍的,他说这个男人收入高、人品好,可是哦,今天吃饭竟然和我AA制!让我自己买单一半!这还不算,菜刚上齐他就推说有事先走了,我看他也没接电话啊,不是约好了吃饭嘛,哪里来的急事?真是小气又没礼貌,今天算是遇到了个奇葩了!”

  男方呢?他可能会怎么向好友形容这个相亲对象?

  让我们再换一个场景,同样这个男的,这次相亲遇到了一个女孩,穿着精致,打扮得体,一脸有气质的笑容。聊天时,大方地谈自己的工作、家庭、喜好;男方谈自己的时候,她专注而真诚地倾听,恰到好处的礼貌回应,时不时还有有趣的话蹦出,双方谈得欢声笑语。买单时,女方很主动地提出AA制,这时候男方也许会怎么样?他很有可能说:“不不不,我来买单”。接着,为了表现绅士,可能还提出要送女方回家。这场相亲,不管双方是否有好感,相信都不会对好友吐槽遇到了“奇葩”。

  同一个人,在遇到不同的对象的时候,表现可以判若两人。与此同时,展现的还都是真实的自己。在前一个场景中,男方的内心独白可能是:你那么没教养不尊重我,我又何必对你客气?我又不是找不到对象了,为什么要在这受你的气?倘若礼貌对应你的这份不尊重倒显得我不尊重我自己了,你这样的人还想我请客呢,呵呵呵……

  所以,我总相信一点,你是怎样的人,你就遇见怎样的人,最终吸引的也是怎样的人。

  有些人总是特别具体地提要求,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或多或少带着“物化”对方的情绪,有着明码标价的感觉,而当他们物化别人的时候,又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呢?

  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遇到的这个是极品、那个是奇葩,当他们这样给自己的相亲对象定义的时候,当他们以这样的心态总结一次次相亲结果的时候,又怎么知道,在对方眼里他们自己不是极品和奇葩呢?带着“今天会不会又遇到奇葩”心态的人,所能有的表现在别人看来也不会太好,自己表现不好,对方怎么给得了“好脸色”,面对“坏脸色”相亲又怎么能快乐?

  讲到这,我还想说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做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概念之一,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指,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我认为你会怎么对我,我把这个我认为的东西投射到你的身上,而你也认同了,并且真的以这种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所认为的那样。

  举个例子,有个妻子,因为童年时爸爸出轨导致和妈妈离婚,所以她内心深处一直不相信男人。在她恋爱时,总怀疑对方会“劈腿”,而结果确实也是男朋友看上别的女人甩了她。于是结婚后,她没办法信任老公,总怀疑老公要出轨。每天都严密监控,老公上班时不停打电话,开会漏接了就“夺命连环call”,只要不接就不罢休,接了就大吵闹大质问为什么不接;老公回家了,就是翻包、查手机;老公说同学聚会晚回家,她就一个个打电话给老公的同学,去确认老公聚会的真实性。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监控老公身上,把“是不是有别的女人”挂在嘴上,似乎认定了老公出轨,不查出“证据”不罢休。

  有一天,老公提出离婚,确实是因为有“小三”了,她哭天抢地,“男人果然没有一个好东西,你果然背叛我了!”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她终于“如愿以偿”了,她终于把老公逼出轨了,她老公只要不出轨,她就不会放过他,面对这样的老婆,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始终如一的爱?

  投射性认同在相亲上,往往体现为,有的人总认为相亲遇不到“对的人”,过程只会尴尬和无趣。而勉为其难去相亲,他(她)们以这种消极、不乐意的态度去相亲,去面对相亲对象。即使对方确实很好,甚至也可以很合适,人也很有趣,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很可能被“逼”成“无趣的人”、“极品的人”?最终这场相亲让他(她)们“如愿”——相亲果然尴尬又无趣,不可能通过相亲找到“对的人”?

  前面提到,在相亲中,可能因为一方表现不好,另一方变成,既然你是“这样”的人,于是我就可以成为“那样”的人。在投射性认同这个理论下,还可以是,既然你认为我是“这样”的人,于是我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而无论是哪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究竟自己是怎样的人。

  所以,如果想要快乐相亲,那么保持着一份尊重的态度与快乐的情绪去开始这场相亲,去面对对方,先做好自己,那么我相信最终感到快乐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好了,说了四点,其实很明显,我的侧重从来是在自己不在别人,要保持自己的正能量视角,要有正念,感受当下,要先做好自己,要平常心。我真心地认为,一切皆在自己。快乐不是别人带来的,把自己心情起伏的主动权交给别的人与别的事是可悲的,快乐就是一种由内而生的感受,能让自己快乐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若真能做到了以上四点,我相信,相亲也很难不快乐。

继续阅读:十、相亲中的常见问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相亲之道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