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后,阳春三月的武当山,翠柏青青。茂密的深山当中,不时传来一声声鸟鸣的清脆之音。直似不把万物从一冬的蛰伏中叫醒过来誓不罢休的样子。
这一天清晨,在玄天大殿通往武当金顶的山路上,一条矫捷的身影闪展腾挪,一步丈五,两步三丈的迅疾而来。
待这身形奔到近前,就见他头挽道髻,上扣一枕“混元巾”,身着一袭海青色的道袍,背后斜插一柄长穗的宝剑。剑眉朗目,唇红齿白,两鬓各有一缕青丝随着身形的变化飘扬,样子很是俊美。
来人正是半年来已经长高长大了许多的元尘。
元尘运使着“梯云纵”一边运转着自身元力提纵身体升腾跳跃,一边体会着四周气流对身体起伏的干扰与帮助。
要说这元尘真的是聪慧无双,心巧无两!
他得玄一,玄玄二位真人的悉心传授,在道法道理的认知体证之上说是一日千里亦不为过。故对往日许多种种不知,不解之处已是明悟多多。
而他有了这层明悟之后,再于那玄天大殿前观云山,看雾海,瞧猿攀,窥鹰翔。时日久了,竟然让他悟出了这套“梯云纵”的轻身功夫来。
这“梯云纵”的功夫功夫练到深处,看似身形与平日里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奔行之间脚底却如踩着云朵一般一步几丈远的起伏纵跃。
另外,在创出这门功法之后,元尘发现,长时间运使不仅没有元气消耗之感,而且还能达到体内元气与外界元气的转换的效应。这也让玄一和玄玄二位真人赞不绝口,暗说元尘果非池中之物!
再说元尘快要达到金顶之时,忽然放缓了“梯云纵”的速度。
当离金顶还有两三里路的时候,元尘突然向一处悬崖下面纵去,在急速的下降中,忽然半空似乎多了一处落脚点。
此时元尘脚尖一点,屈膝一弹,随即迅速的射向悬崖下面一处掩盖巧妙的山洞中。进入洞内的元尘想到第一次随二师父来到这里时,自己表现出来的惊诧不由得暗自好笑。
这看似不起眼的山洞,越往里走越是宽阔。而内里的空气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四季都是一色的清幽凉爽。
到了山洞的腹内,只见内里靠着石壁之处有一石床,床头案几之上放置几卷道典和一拳头大小的紫金香炉,上面雕刻着两只展翅飞翔的仙鹤。虽然香炉不大,但是图案栩栩如生,美仑美奂。淡淡的檀香自炉内袅袅升起后又飘散于四周。
元尘走到案几前,恭声向石床虚空之处作揖说到:“大师父,元尘来了。”
他话音刚落,只见从石床之上的虚空中显现出一个身形来。不是盘膝静坐的张真人还能是谁!
张真人对元尘说道:“尘儿但坐无妨。”
元尘听后也不扭捏,就近寻了一个石墩便坐了下来。
张真人看元尘坐定后说道:“日升月落,花开花败。自前年中秋至今已有一年半的光景了。这段时光你二师父传你“大须弥剑典”想必你将三篇剑诀总纲记得也是十分熟练了,只是切记不可急于求成。须步步做去,踏实前行才好。想必你二师父也对你有说过的,这仙剑修炼外示金锋,内垂法相。具有外护与内护的双重玄妙。”
顿了一顿后张真人又说到:“七星妙法元极拳你已跟元风学的很是深厚了,此拳为我当年得道之后,将早年所学武技结合丹道修炼学而后化创编而成的。每一式都可独立*演,式式皆可互相衔接。只要工夫用到,境界达到,则式无定式,法无定法。信手拈之,随手舞来,亦能制敌克胜,护己道体。这是你在尘世间行走用处最多的技艺。所以要精而再精,不可满足现状。须知大道尚且缺一,更何况任何一人,任何一法呢?”
说完之后,真人又话锋一转,说道:“至于‘小北斗五雷咒印’殊无特别之处。无非是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月,秘咒灵符,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罢了。你且近得身来,我将‘小北斗五雷咒印’传授与你。”
元尘早就在门内的典籍当中看到过这“小北斗五雷咒印”的记载。上面写的很是明白:“小北斗五雷咒印”,北极玄武大帝君秉承上古雷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创。咒印发出,可借北斗天罡引五方神雷次第而起,乃世间一切妖邪鬼物,秽阴积殇与生俱来的克星。须经师传神授而不可得。就是说,修炼之法没有文字,只有通过老师的传授才能得到修炼要领,而老师的传授也是依靠神传而不是语言才能得以实现的。这门秘法那是相当的神奇!
元尘兴奋之情自是不必多说,赶紧站起身来上前两步在张真人面前跪下。于是就见真人念动真言,右手成“雷莲指”绕着元尘的眉心,掌心,胎心,天心画出许许多多的符咒大篆。只见“雷莲指”所过之处,一个个闪着金色而又有些泛红的咒印不一而齐的在元尘的身前一闪而没。最后,随着张真人吐出一声龙吟,就见一个斗大的“唵”字带着一圈电火雷声滚滚的印在元尘额头之上。然后也是消失的没有了踪迹。
元尘是眼中看得明白,却是不晓得其中的究竟。只是感觉到每一道符咒被打入身体之时,触及的部位都有种酥麻畅爽的美感罢了。
张真人以神授之法传了元尘“小北斗五雷符咒”后,看着元尘的茫然之色微笑着说道:“尘儿起来吧!”
元尘再次行过礼拜之后,却未急着站起来。他跪着问道:“大师父,这神授之法倒是甚为玄妙有趣,却不知如何个用法?”
真人早知他会有此一问,笑道:“你先坐下,容我跟你讲来。”
真人见元尘回到石墩之上坐定就说道:“我刚才不是已经有说过吗,‘小北斗五雷咒印’殊无特别之处。无非是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月,秘咒灵符,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罢了。你体内已经被我种下了雷根以及诸般雷法诀要,只是你没有修炼武当道家先天法诀,那么就无法使用雷法。这就有如一个人身在宝山,却无掘宝的工具一样。因此,你就要修炼性命双修的无上丹道。而这步功夫需要以我派‘太清玉翠境’为根基,方才可以修炼。今日我就传你这部功法,名为‘玉清金笥龙虎金丹大道法诀’。虽然修炼的过程当中,也要经历‘上清琉璃境’,‘玉清玲珑境’,但是其中的效应却又有不同。日后你当自知,为师在此就不多说了。
元尘听到这里已知今日是自己步入上乘道法修炼的开始。心中欢喜自是不必多说,遂福至心灵,翻身跪拜于地,以道心盟誓必谨记教诲,日后勤习默会,不负这份大福缘,大恩德。
这一拜张真人倒是坦然承受了。
张真人待元尘盟誓完毕后正容说道:“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今专以人身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是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此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岁。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代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瘵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夫惟我太上道祖,列圣两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众生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日金丹。原始婴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正是:若会杀机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是知欲求还丹,必先绝欲。欲求绝欲,必勤杀机。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在手,外欲乍乘。急须就起杀机,勿容纵意,久久纯熟,对境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易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反复之道。得长生之果证也,人胡不勉而行之?万物如草木之汇。犹能归根反本。以历岁时;人为万物之灵。动辙死地,是反不如草木也,能不愧乎?夫此反本归根之道,又非邪径旁门之说也。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成。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通。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决也。除此之外,再无别传。”
张真人一番妙论洋洋洒洒道及开来,语到妙处,天降祥瑞,地涌金莲。空中仙音缭绕,现诸天神佛护佑道场。一时间小小洞天犹若天外仙境一般。
元尘也是听得入迷,记得有心。
张真人一番大道论述言毕,已把上乘丹道法脉原理说的透彻明了。但又留元尘在洞中呆了能有足足的三日,其间将那“玉清金笥”的七还九返之理法,鼎炉火候之次第,大还小还之天机,外药内药之坎离等等说得更是清清楚楚。然后张真人就让元尘回“道意禅境”去修炼了。
待元尘遵命转身出了洞府。张真人的身形也渐渐隐于虚空之中,最后归于一处,丝毫没有痕迹可寻。原来,真人已经达到赴身合道的境界,就待再过一个多春秋后满了那周天法度就可与道合一,散于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