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朱元璋计毒夺天下 卧禅秋念慈出江湖4
逃客浪子2015-10-25 02:423,539

  王锦放下金刀,连忙致谢,莫凌虚一脸蹙状,冷冷地道:“王兄,你先别谢我,还是谢谢死去的刘大人吧,我也是为了完成他的遗愿。”王锦一听,刘伯温与世长辞了,脑袋嗡地一下,一片空白,须臾,上前抓住莫凌虚的手,哆嗦地问道:“中丞大人是怎么死的。”莫凌虚哽咽地道:“王兄,中丞大人是被人陷害致死的。”

  “陷害,”王锦心痛如刀绞,泪如雨下。昔日鲜活的人物,如今却撒手人寰。王锦给莫凌虚倒了一杯茶,战战兢兢地听着莫凌虚讲述关于刘伯温如何被害的点点滴滴。

  十里亭与王锦分别之后,刘伯温回到了青田,过了两年倒算是安逸的隐居生活,这两年里,刘伯温的好友以及神秘的江湖术士皆来拜访,谈经论道。度空大师,华阳真人,玉柳先生柳浪涯,还有无影神剑莫凌虚等,他们几乎天天住在刘伯温的茅舍之中,生怕他遭遇毒手。

  刘伯温本想逃离世间的是非纷争。可是,树大招风,事与愿违。朱元璋听信锦衣卫谢林的谗言,始终放心不下他的智慧与才能,况且,他在民间已被渲染成了神仙。

  洪武六年,刘伯温的政敌,宰相李善长的学生胡惟庸,见风使舵,暗中指使盘龙岛的人散布消息,说他想霸占一块墓地,名叫“茗洋”。此处紫气升腾,颇有王气。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传到京城,早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朱元璋,听到谶语,十分震惊,痛下杀手,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

  刘伯温得知消息,非常惶恐,莫凌虚一气之下,斩杀了盘龙岛数人,刘伯温深知朱元璋,便遣散好友,命刘琏准备一口棺材,自己亲赴应天府向朱元璋谢罪,同时并被软禁。刘伯温心寒,从此,烙下了腹痛的病根。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瞧病,御医开完药方,胡惟庸派人前去抓药,回来服用后,刘伯温便感到腹痛如绞。

  三月下旬,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告知自己已病入膏肓。朱元璋看着刘伯温已形同死尸,便恩准他叶落归根。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亲自把度空大师,华阳真人,柳浪涯,莫凌虚四人叫到跟前,嘱托一番,交代完后事之后,便躺在事先准备好的棺材里,阖然长逝。

  “四月十六日,”王锦一听,心中便萦绕着一团迷雾,四月十六日正是残月降生啊,那黑衣人说是刘伯温转世,难道是机缘巧合,王锦把先前的各种事件串联一起,始终解释不通,泪水不知觉地流出,心里想着刚刚被皇上赐死的德庆侯廖永忠,看来正应了刘伯温的话了,小明王之事,真的还没有了结啊,不知还要多少鲜血。

  莫凌虚道:“王兄,我还有事,等过些日子,我和我朋友自会前来接走残月,亲授他武功,不过,你要小心,最近江湖上总是丢一些小孩,”王锦又谢一番,方送走莫凌虚,坐在府中,想起刘伯温,心又哀伤一回,时间慢慢地推移,也慢慢地淡化伤情。一年后,王弼出征塞北得胜回来,见到侄儿也是欣喜不已,闲言少叙。

  洪武十五年秋,白莲教余火复燃,在洞庭一带迅速蔓延,杀官放粮,甚是猖獗。为首的便是一个孩童血剑任中原,自认红阳教教主,此人虽小,但武艺超群,自命不凡,泣血三绝剑下,不知枉死多少英魂。王弼追随傅友德出征红阳教总坛,不想,出师不利,红阳教众擅长水战,任中原更是了得,不仅武功盖世,而且熟知兵法,不正面交锋,采用迂回战术偷袭,傅友德轻敌,不听王弼之言,茫茫大雾,孤军深入,损失惨重,半年多,毫无进展,洞庭湖水茫茫,雾气蒸熏袅袅,远处青山林立,傅友德始终找不到敌军方向,又值寒冬,士兵厌战,消耗颇大。

  王锦送走哥哥之后,坐在厅中,心中愤懑,本来残元几尽消殆,江南又起战火,君不正则臣反,臣不正则民反,自胡惟庸任丞相以来,各地官吏都拥兵自重,搜刮民脂民膏,王锦望着窗外,秋高气爽,国事,家事,没有一样不*心的,王残月天天拿着书,上学堂,摇头晃脑地背着《四书五经》,时间稍长,便有些厌倦,无奈,王残月却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老师手中有伯父王弼临行前赠送的戒尺。

  月初,老师大病,休学,王残月像是放飞的画眉,蹦跳着去玩耍,路过后院,王残月不经意地发现父亲正在院中擦拭着自己那柄紫环金刀,不时地还自言自语。王残月很好奇,便偷偷地躲在门后,看个究竟。

  王锦因为一直养伤,未能跟随哥哥王弼出征一直愤愤不已,摩挲着金刀,脑海中却展现数年前,河南汴梁杀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那一役,惨烈。这柄金刀沾染无数兄弟的血,元将王保保的义弟罗青,倒算是个英雄,拼死保卫着城池,保护着王保保的妹妹王钰,自己却龌龊地放了冷箭,得了此刀,看着王钰那撕裂肝胆的悲戚,欲随之而去的节义,跟其哥哥王保保一样的正气凌然,王锦一想到此,都是揪心的痛,如今豪气冲天的奇男子王保保已与残月出生的那年,战死杀场,不觉的有些可惜,而王钰却嫁给了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朱樉,王锦心中愧疚,看着金刀,虽爱不释手,却心情凝重,不知觉地挥舞起来,刀,在他的手中,虎虎生风,气势如虹,犹如王羲之临摹时手中的笔,挥洒自如,笔走龙蛇,王锦要驱散心中的魔魇,一气呵成。王残月看的呆了,心驰神往,立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锦练毕,闭着眼睛,思索着,好鞍配好马,宝刀赠英雄,英雄,王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王残月愣过神来,跑了进去,拉着父亲的衣袂,撒起娇来,道:“父亲,教我,教我,我要学。”

  王锦拉着王残月的手,看着他的挚诚,心想:七岁了,是应该教他点武功了,王锦爽快地答应了,刚教他一招,王锦心里便惊诧不已,戾声问道:“残月,你身上的武功是谁教你的,”王残月嘿嘿一笑,想着天天夜半来的那个黑衣人偷偷地教着自己武功,却不允他说出,遂撒谎道:“父亲,我是偷着跟院内的武师学的,”王锦面沉阴郁,想着那个黑衣人,这些年来,却像是消失了一般,也未理会,自此,王残月天天跟着王锦骑马射箭,舞枪弄棒,不亦乐乎。

  转眼又是春天,春暖花开,莺燕和鸣,绿色充盈着漾漾春意,蜂蝶传播着暖暖花香,庭院中,王锦背着手,望着屋檐上嗷嗷待哺的雏燕,心神不宁。

  这时,家丁慌慌张张地跑来,道:“老爷,外面来了个和尚,穿的破破烂烂,像是化缘,我们施舍于他,他却说了一首诗:‘一拐一钵一袈裟,夜宿藕塘赏奇葩,人间烟火皆不讨,向君求得一月牙。’”

  王锦一听感觉稀奇,便把那个和尚请了进来,寒暄一番,知其便是少林的度空大师,莫凌虚的好友,不觉地肃然起敬,度空大师倒也直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道:“王兄,九年了,可记得伯温兄否。”

  王锦一听,刘伯温,顿时,眼含热泪,道:“与君十里亭一别,已过十余载,无一日不惦念,城外二里坡,我为伯温兄建了一座衣冠冢,每逢清明寒食都前去拜祭,因犬儿出生与伯温兄辞世同属一天,也从未过过生日。”

  度空大师一听,单手合十,道:“阿弥陀佛,难得王兄一片赤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九年了,我终于可以行使我的使命了,本想早些前来,因琐事太多,惭愧。”说罢,度空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锦盒,递于了王锦。

  王锦接过,打开锦盒一看,见是一封密函,紫环金刀王锦亲启,刘伯温拜上。刘伯温字迹苍劲有力,王锦曾见过的,心中酸楚翻腾,见信内字字珠玑。

  王大人:安,自君一别,赠诗半首,残香院庭寂,月冷照九州,不论是否达意,聊表寸心。

  自古伴君伴虎,别时有提,帝计取天下,疑心甚重,今天下太平,应学范蠡,颐养天年,望君斟酌。

  空,阳,风,虚,乃吾挚友,临终托付,亲授汝子,望君忍痛。

  兄伯温泣笔洪武八年春王锦看罢,老泪纵横,刘伯温真不愧是一代仙人,其《烧饼歌》,流传后世,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道:“大师,犬子顽劣,我已是头痛不已,大师能亲授,弼感激涕零,先受我一礼。”王锦说罢,起身,深鞠一躬,度空赶紧伸手相搀,道:“王兄,岂敢受你大礼,我等与伯温皆忘年之交,受他遗托,此乃幸事。”

  王残月见是一个老和尚,心内反感,想着那个黑衣人,便是百般不依,但却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无论使出何等招法,都无济于事,夫人小荷也是极不情愿,但一想男儿志在四方,应该让他学些本事,便也忍痛。

  次日,度空大师便带着残月告别王锦夫妇,离开了侯府,小荷泪眼朦朦地看着,心如刀绞,事后,柳浪涯,华阳真人,陆续前来,皆迟来一步,仰天长叹------度空大师带着王残月,一路赏风悦景,直奔玉柳山庄,王残月见度空大师闷闷的,心里却不胜厌烦,想着也未与黑衣人师父告别,岂可一走了之,以后,坐在庙中,吃斋念佛,天天打坐,敲打木鱼,更是深感不悦。

  这一日,晌午,二人坐在一树下歇息,王残月乜斜着小眼睛,查看了一下四周,见师父在打坐,便捂着肚子,哎呦哎哟十分痛楚地道:“师父,我内急,方便方便。”

  “去吧去吧,”度空大师眼睛未睁,毫无留意,王残月躲在了树后,见师父仍在打坐,便悄悄地隐入树丛,迅速地逃离了视线,王残月见离师父远了,便慢下了脚步,哼着小调,悠哉地向前行着,这些天,天天吃斋,简直难以下咽。

继续阅读:第一回 朱元璋计毒夺天下 卧禅秋念慈出江湖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五情魔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