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巧遇“金尚”(求支持)
鹰羽2015-10-25 02:163,160

  陈宫收拾停当,带领随行从人数百,车辆数十,辞别吕布往长安而去,吕布率众将亲送出城,陈宫嘱咐道:“袁术、杨弘等人与传国玉玺,现今下落不明,恐已潜逃矣,主公可不去理会,任其逃亡。”

  吕布奇道:“为何不抓紧搜捕之,以立此盖世之功?”

  陈宫叹道:“袁术,如众虎追逐之兔,兔尚存,虎不得内斗,兔若亡,群虎之间,将起争战矣。我军新得淮南,有近十万降卒需要安抚整编,十数万百姓亟待安置抚慰,还需用袁术此兔,为我军争取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啊。”

  吕布闻言大笑道:“先生高见。”

  陈宫又对高顺、臧霸道:“二位将军守淮南,责任重大,不但需小心戒备西北方向寿春之刘备,还需密切注意南方长江对岸的孙策啊!”

  高顺、臧霸二人郑重道:“先生放心,我等谨记教诲,必不负先生重托。”

  陈宫点点头,上马与吕布等辞行,行了数步,又拨马返回,对吕布道:“主公,对于袁术降将袁涣、梁纲、桥蕤三人,需以礼相待,用之来稳定10万袁术军降卒之心,万不可轻慢啊。”吕布笑道:“先生之言我都记下了,先生大可宽心。”内心却颇不以为然。陈宫见此,微叹一声,带领车队往长安去了。

  吕布依陈宫所言,留高顺、臧霸领精兵2万守淮南,自统大军并降将降卒等共十余万之众,浩浩荡荡回归庐江而去。

  ----------------------------------------------------------------------------------------------------------

  吕布攻破淮南,袁术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到寿春,刘备大惊,召集众将商议。徐庶先道:“吕布此举,必有人在后指使,袁术出逃,生死不知,若存,还好,若亡,我军形势不妙矣!”

  刘备淡然道:“袁术篡位逆贼,万死不足以恕其罪,死有余辜,军师何出此言?”

  徐庶笑道:“是我失言了,主公唔怪。”

  刘备一笑,又问道:“袁术将会逃往何处去?会不会往河北投奔其兄袁绍袁本初?”

  徐庶笑道:“不会,袁绍与袁术虽为兄弟,但素来不合,天下人皆知,袁术兵败孤穷之际,又怎会往河北受袁绍耻笑?”

  刘备点头道:“军师所言有理,方今情势如此,以军师之见,我军该如何是好?”

  徐庶道:“现我大军困于寿春,徐州空虚无比,是祸非吉也。以我之见,主公可命几位将军领军镇守寿春,主公可率其余兵马回归徐州,等寿春饥民安置妥当,民心安定,再做他图。”

  刘备摇头道:“我意将治所由下坯迁来寿春,故我不回徐州矣。”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关羽进言道:“大哥,寿春乃四面受敌之所,难保万全,大哥在此,犹如大哥亲自戍边矣,置我等诸将于何地?”

  刘备笑道:“二弟所言差矣,我岂是贪图安逸之徒?寿春虽处于群雄环绕之中,但靠近中原腹地,总控四方交通,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此用武之地也,非下坯偏安之处可比也。”

  阎象道:“主公之言虽有理,但万一•••••••我等百死莫赎其罪也。”

  刘备笑道:“寿春北方与小沛临近,我军在寿春、小沛两地囤积重兵,可攻可守,可进可退,互为犄角,相互驰援,可保万无一失,先生不必过虑。再者岂不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乎?方今志士发奋用命之时,不可因图万全,自堕凌云之志、安于现状也!”

  诸将闻听此言,皆感奋,遂不再劝谏。徐庶道:“主公欲如此,需在小沛镇之以强将精兵。”

  刘备道:“此事我思虑久矣,欲命云长、文远(张辽,字文远)、炳元(管亥,字炳元)三位将军统精兵1万5千守之。”

  徐庶点头道:“主公之见甚好。寿春粮草耗费巨大,我意请子义将军回徐州一趟,催促押解一下粮草,主公意下如何?”

  刘备笑道:“此事可也,五弟回徐州,替我致意令堂,并长文(陈群)等诸位。”

  太史慈奉刘备之命,不敢怠慢,略一收拾,带十余从人,即刻往下坯而去。徐庶送行,同行数里,见四下僻静,命左右退开,对太史慈笑道:“遣子义回徐州,子义可知我之意图否?”

  太史慈惊奇道:“未知,军师有何深意?”

  徐庶笑道:“袁术等人于淮南城破后下落不明,据我估计,其必是往河北投奔其兄袁绍袁本初矣。”

  太史慈闻言惊异,道:“那大哥方才问起,军师为何••••••”

  徐庶小声道:“就如我所言,袁术若存,对我军有利,亡,则不利也,故不敢对主公明言。袁术等人若去河北,最近的路途,就是穿过徐州向北而行,子义此次回去,可••••••”

  太史慈醒悟道:“秘密查访,暗中保护之!”

  徐庶笑道:“不,暗中铲除之。”

  太史慈奇道:“袁术活着,不是对我军有利吗?军师此言何意?”

  徐庶道:“袁术北投袁绍之举,不仅我能想到,如郭嘉之辈,必然也能料到,定会有所安排,暗中派遣高手潜入徐州劫杀之,袁术若走徐州这条路,落入曹*之人手中,则对我军至为不利,尤其是•••••••传国玉玺。”

  太史慈似懂非懂,思索一阵,疑惑道:“袁术刚刚兵败,有如惊弓之鸟,怎会走经徐州之路?以我之见,也可能从扬州走水路而往河北。”

  徐庶笑道:“扬州往河北之水路,大都由糜家商会掌控,我已秘密知会糜子仲,其与我等一心,已派心腹严密盘查,故水路不必子义劳心。子义此次回徐州,要做的是:严查经徐州往河北的陆路,如若发现袁术一行的踪迹,一定要抢在曹*之人下手前将其铲除,务必拿到传国玉玺,将来主公得登大宝,成就帝业,少不了它啊。”

  太史慈疑惑道:“除掉袁术,不是对大哥不利吗?”

  徐庶脸上现过一丝冷酷之色,随即笑道:“袁术生,对我军有利,此点无疑。但如若我等保全袁术之举,做的太过,一旦泄露,恐招到世人非议,对主公名誉,大有损害。何况••••••子义如能万分机密的将袁术一行尽皆铲除,袁术从此在世间销声匿迹矣,谁又说的清其到底是生还是死乎?!等袁术之事时过境迁,天下复归战乱,我军已在寿春立稳脚跟矣,到那时,以我军之实力,诸将之勇武,又有何惧哉?”

  太史慈闻言叹服,心中暗道:说白了,徐庶就是想让袁术“消失”啊,计策虽毒,但确实是目前来看,对刘备最为有利的选择了。于是郑重其事道:“军师之言极是,我必尽力行之,请军师放心。”

  徐庶嘱咐道:“此事万不可让主公知晓,否则,以主公之秉性,无论袁术生死,必将其送往长安,进献天子也。到那时,天下人心大快,传念主公之德,可同时,曹*、吕布、孙策之辈,将图谋我军之徐州、寿春矣!图虚名而招致实祸,我等何苦如此?!”

  太史慈点头道:“我明白了。”

  徐庶笑道:“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执掌刘备麾下机密部队:“岁月”组织)亦与我们同心,他将命‘岁月’暗中全力配合子义。”

  太史慈喜道:“有元龙先生相助,此事必成。”

  徐庶又嘱咐一句:“传国玉玺万不可让主公得之,如若主公得之,必送往长安交还天子矣。”

  太史慈道:“军师放心,我自有分寸。”

  太史慈与徐庶告辞,带领从人日夜兼程,火速往徐州而去。路上无话,这一日到达小沛城下,太史慈方欲进城门,却见路旁茶摊上站起一人,对他长揖道:“敢问这位将军可是太史慈太史子义将军?”

  太史慈吃了一惊,细看此人,30多岁年纪,中等身材,文人打扮,自己并不认识,忙下马还礼道:“正是在下,请问先生大名?”

  那人微微一笑,道:“请坐下喝一杯茶。”

  太史慈明白此人必有话说,屏退左右,与那人落座,茶摊老板献上香茶,也知趣的退下。

  那人笑道:“不瞒子义将军,我乃袁术麾下金尚是也。”

  金尚!此人在三国中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和事迹,但太史慈还是知道他,因为《三国演义》记载:袁术称帝后,大起七路兵马攻徐州,命金尚为太尉,监运大军粮草,金尚不从,被袁术杀之。从中可见,金尚与袁术必不同心。

  现今历史已然改变,金尚并没有死,而是活生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太史慈不由心中感叹。

继续阅读:第65章 义士魏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箭神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