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众人相见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53,455

  九门县城外,左中郎将都乡侯皇甫嵩率众人真翘首以盼。

  远远望见皇甫嵩的常山官吏连忙下马,随刘虞迎了过去。

  “平国,自上次洛阳一别,多年不见,一向可好?”为首的一员老将哈哈大笑着说道。此人正是已年逾五十的皇甫嵩,东汉最后一个名将。

  “哈哈,承义真吉言,刘某还健在。只是年纪大了,不中用了。”刘政也笑着回道。皇甫嵩他是认识的,当年少游京师,刘政与皇甫嵩有一面之缘。只是时光飞逝,到如今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老夫何尝不是如此。想当年,你我年少轻狂、意气风发、谈笑间指点江山,恍如隔世。到如今,你我都已老迈。不过你还好,老夫可是已生白发多年了。”皇甫嵩听刘政一说,心中亦是感触颇深。二十多年后再次相遇,二人不禁有些唏嘘。

  唏嘘之余,刘政也有些纳闷,当年自己与皇甫嵩只是萍水相逢,连朋友也算不上,为何到了他嘴里,二人好像是多年未见的知己一般?

  事有反常即为妖!

  刘政心中顿时警惕起来。在官场混迹多年,笑里藏刀、装疯卖傻,什么人他没见过。套近乎?刘政不是刚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这种方法对他没用。

  “呵呵,刘某也没想到,皇甫家后起之秀,今日竟成了力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汉功臣。若刘某有先知之能,当年定会与义真多亲近亲近。”表面上,刘政似乎在懊恼当年二人关系太浅。言下之意却是很明显,不要跟我套近乎,我刘政不吃这一套。

  皇甫嵩微微一愣,刘政这老狐狸,还真不是一般的狡猾。当下眼中精光一闪,哈哈笑道:“如今亲近也为时未晚。朝廷明诏讨贼,授我调动冀州兵马之权,冀州黄巾反贼众多,老夫以后劳烦平国之处尚多,到时平国千万不可推辞。”

  皇甫嵩说的轻巧,然而威胁之意尤其明显。我皇甫嵩奉诏讨贼,手握大权,你刘政不听号令就是抗旨不遵。

  “义真严重了,即为臣子,自当为陛下分忧,刘某为官多年,岂能不懂此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为官者本当如此。义真但有所招,刘某定当倾力而为。”刘政“大气凛然”的说道。

  刘政此话颇有些针尖对麦芒的意思。

  我又不是第一天当官,拿朝廷压我,没用。什么叫在其位,谋其政?我刘政是常山相,管好常山就是我的职责。至于讨伐黄巾,那是你的责任。虽说倾力而为,可是什么程度是倾力,那自然是我说了算。

  刘政敢在皇甫嵩面前如此说话,倒不是他硬气。只是虽然皇甫嵩持节督战,代表皇帝亲临,却无斩杀两千石官员之权,刘政自然不怕。而且刘政做人的原则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在他眼里,皇甫嵩自然属于君子的范畴。若是十常侍那些蛮横之人,这些话,刘政岂敢说出口?

  皇甫嵩闻言,顿时有些头大,这刘政简直是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是水火不侵啊。

  “你看我二人只顾得叙旧,倒把旁人落下了,平国,来,老夫给你引见诸位。”皇甫嵩像突然想起来一样,拍了拍额头说道。他这番软硬兼施,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不过既然刘政心有抵触,那事情放一放,也未尝不可。因此,当下皇甫嵩便岔开了话题,领着刘政,引荐随他而来的官吏。

  “巨鹿太守郭典郭大人,故幽州刺史郭勋大人正是郭太守的兄长,虽然郭刺史不幸以身殉国,亡于黄巾反贼之手,但是郭太守弟承兄志,犹自讨剿黄巾反贼。广宗之战,郭太守功劳甚大。”皇甫嵩指着他旁边的一位身材微胖、皮肤黝黑的中年官员说道。

  “都乡侯过誉了。”郭典朝刘政拱了拱手,笑道,“早闻刘相国以五千弱旅击破张牛角五万大军,使得黄巾贼寇不敢入常山一步,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郭太守如此说来,倒让刘某汗颜了。要说讨黄巾之功,刘某怎么比得上郭太守。郭太守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以一郡之力与张角老贼周旋,若无郭太守,张角老贼怎会授首。”刘政此话明显过了,谁不知道张角因病而死,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听刘政这么一说,郭典自然高兴。

  刘政、郭典相视一笑,不再说话。官场上你吹我捧,规矩还是要懂的,既然人家看得起你,你也得给人家面子。

  “平国,这位是中郎张懿张大人。张中郎为大将军特使,特来冀州了解军情,不日将回京师。”皇甫嵩又指着另外一位说道。

  京城来的官?孟昉顿时饶有兴趣的望了过去,此人慈眉善目,身材高大,打眼望去,倒像个严厉的长者。

  “原来是张中郎?”刘政听到大将军几个字顿时眼前一亮。

  “刘相国之名如雷贯耳,懿在大将军处也多有耳闻。”张懿面无表情的说道,这句奉承话配上张懿的表情,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外人跟本看不出张懿此话是奉承还是挖苦。

  孟昉暗叹,京师来的官就是不一样,那表情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傲。不过如果张懿知道孟昉如此想法,可就郁闷了,他这个人本来不太会跟人打交道,就是这句奉承话,也是思索再三,才说出口。

  “能得张中郎如此赞誉,刘某不胜荣幸。”刘政对张懿的表情倒是不太在乎,相反,他确是心中一喜,自己的大名能传到大将军耳力,那是好事啊。

  “张大人,您是沾县人吧?”孟昉旁边的杜长突然插嘴问道。

  “杜长!”孟昉见杜长突然插嘴说话,连忙喝道。这个时候,能说上话的哪个不是高官显贵,杜长插话,倒显得唐突了。果然,皇甫嵩、刘政、刘虞几人顿时皱了皱眉头。

  “这位是?”张懿愣了一下,望着刘政,疑惑的问道。

  “此人为我帐下军侯杜长,言语不周,还望大人海涵。”一旁的孙瑾忙躬身答道。

  “呵呵,不妨。懿确实出生于上党郡沾县,虽然在外为官多年,但是乡音难改。想不到在这个地方竟然能碰到一个同乡。”张懿善意的为杜长解了围,含笑着说道。他自然听出了杜长的沾县口音。

  “张中郎,这你可错了,不是遇到一个同乡,而是两个。”刘政见张懿没有生气,紧邹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侧了侧身,指着身后的孟昉对张懿说道:“我门下书佐孟昉也是沾县人士。”

  “拜见中郎大人。”孟昉本以为张懿为人高傲、难于相处,如今见他为杜长解围,顿时大生好感。

  “哦?”张懿面上又是一喜,“孟书佐似乎没有沾县口音?”

  “小子惭愧,在外多年,声音也变了。”孟昉顿时尴尬起来,他本来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只是糊里糊涂到了沾县,在沾县待了几年,怎么可能会说那么正宗的沾县话。

  “呵呵,懿在外多年,很少回沾县,没想到这次能在此处见到两个本郡英才,难得难得!晚上设宴,我定要跟二位共饮几樽。”张懿含笑着说道。

  “我兄弟二人愿舍命陪君子。”孟昉连忙躬身答道。

  “舍命陪君子?”张懿回味着,笑了笑,这孟昉还真是有趣,虽是第一次见面,自己在他眼里,就成了君子。

  “咳!同乡之谊二位晚上再续不迟。”皇甫嵩清咳一声,笑着提醒道。

  张懿与孟昉哈哈一笑,便又站到一旁。

  皇甫嵩转身指着另一位武将说道,“平国。这位是老夫帐下校尉邹靖。”

  邹靖拱了拱手,也不说话,算是见过了。军人很多都不善言辞,因此刘政也没有太过在意。

  邹靖?孟昉感觉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但是此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这位,恐怕不用老夫引见了吧。”皇甫嵩指着刘虞,揶揄道。

  “哈哈!”众人顿时高声大笑起来。

  “刘某这边都是常山官吏。这位是常山都尉孙瑾,力破黄巾便是他的功劳。”皇甫嵩那边引荐完之后,刘政便介绍起常山官吏来,作为常山二把手的都尉孙瑾自然首当其冲。

  “孙都尉能以一郡之兵破十倍黄巾贼寇,即使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我大汉若是多几个孙都尉这样的官吏,何愁汉室不兴。”听刘政介绍孙瑾,皇甫嵩还算平静,一旁的刘虞却是兴奋起来。

  “刘大人过誉了。”孙瑾忙躬身行礼。能被汉室宗亲的刘虞夸奖,孙瑾心中也是万分高兴。

  只是众人没有发现,孟昉身旁的杜长却是撇了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一直关注着杜长,以防他再次失礼的孟昉赶忙瞪了杜长一眼。

  兄弟二人向来默契异常,杜长什么意思,孟昉怎能不知?

  在杜长眼里,这一切都是孟昉的功劳,竟然被刘政说成孙瑾的,因此心中颇有些不满。

  只不过现实就是如此,孟昉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文书,又凭什么跟孙瑾抢功劳?

  历史上的战争,经常会有将领为了鼓舞士气,下令如果谁能取敌方统帅首级或者攻上城墙,便封万户侯,赏千金。如果你以为这些都是针对普通士兵的,那你就错了。即便一个普通士兵杀了对方统帅,去领赏的也是他的长官,这种封赏是不可能落到基层士兵头上的。因此,虽然知道计谋是孟昉出的,张牛角也是他射死的,别人也都把功劳算在孙瑾头上。

  不过孟昉对于这些,也从来没有在乎过。与上司争功,无疑是自毁前程。他岂会傻到如此地步!

  看着孟昉吃人的眼神,杜长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待刘政引荐李延与孟昉之后,众人便寒暄着进了九门县城。

继续阅读:第17章 枭雄刘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