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由此显名(中)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63,027

  等进了后堂,众人主次坐吧,因酒宴尚未准备完备,众人也随即闲聊起来。

  “听闻正礼兄这里有上好的河东菖蒲酒,看来今日融可大呈口腹之欲。”孔融一副猴急的模样,似乎他来张府,吸引他的只是菖蒲酒而已。

  “文举是如何得知,我这有菖蒲酒的?”张懿愣了一下,反问道。虽然没有承认,不过张懿的表情已经表明他这确实有菖蒲酒。

  “不可说,不可说啊!”孔融满脸得色,故作神秘的摇了摇头。

  众人闻言,又是哄堂大笑。

  “文举,你再如此好酒,只怕出了事,公节也保不了你了。”傅燮笑着说道。

  张懿与王匡闻言,具是点了点头。不过,孟昉与郭嘉却显得莫名其妙,他们毕竟不明白,孔融好酒,难道还出过什么大事?

  见孟昉与郭嘉迷茫的样子,傅燮笑了笑,说道:“当年文举辟司徒杨赐府,大将军刚由河南尹迁任,司徒大人派文举前往祝贺。不巧当天文举喝的叮当大醉,更是吐的满身污垢,门童见文举神志不清又一身狼狈,以为是冒充之人,因此把文举挡在门外,文举羞恼之下,留下弹劾状,便辞官而去。大将军万分生气,便欲派公节追杀文举。只是大将军哪里知道公节与文举的关系,要不是公节劝住大将军,说什么‘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恐怕今日,文举亦没有机会到正礼这讨酒喝了。”

  孟昉与郭嘉顿时恍然大悟,看来孔融因为嗜酒如命,还因此得罪过不少人。想想历史上,因为曹*禁酒,孔融连书几封信大加阻止,让曹*几乎到了暴走的边缘,孟昉也是心中了然。

  被傅燮当众揭露自己的丑事,孔融也是颇为尴尬,奈何当事人在场,他虽然有心狡辩,亦是毫无办法,毕竟自己不能睁着眼说瞎话。“都是些陈年老事,南容兄何必再提?融自此事之后,已很少醉酒。”

  看着孔融吃瘪,孟昉心中也甚是好笑,历史上,枭雄曹*在孔融面前,吃瘪次数很多,孔融吃瘪,似乎非常难得。

  “如今之世,五言大盛,人常言五言诗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无出其右者。融曾尝试用五言句式修改景玄诗句,融惭愧,思索多时,竟不能减得一字。今日见到景玄之七言,才知道世人多荒谬之言。景玄之大才,世所罕见,当年符融有云:郭泰乃‘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如今景玄又何尝不是如此?郭公驾鹤西去距今已十六年矣,以融观之,今日之后,并州学子当以景玄为扛鼎之人。”孔融完全不吝惜赞美之词,不禁让孟昉目瞪口呆,就连举荐孟昉的张懿也是不敢相信,孔融能给他那么高的评价。

  “文举兄谬赞了,昉何德何能,岂敢与郭公媲美?”孟昉受宠若惊,连忙示意不敢。

  “只怕景玄以后之成就,还将在郭公之上。”孔融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让众人立刻对孟昉刮目相看起来,“只是景玄之七言,大异融平日之所见七言句式,不知典出何处?”

  孟昉愕然,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盗窃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哪里有什么典故。不过孟昉要是说不出来个一二,众人又如何能信服,只怕会觉得孟昉有意隐瞒而已。

  “实不相瞒,昉作此诗,并没有依照什么典故,不过是听闻乡下《小麦谣》,偶有感悟而已。”孟昉大窘之下,突然想起老家古宅上雕刻的,传说从汉代流传而来的《小麦谣》便是七言句式,当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拉过来当挡箭牌用。

  “竟然是得益于难登大雅之堂的杂言民谣?景玄此话当真?”孔融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愿相信。在这些世家大族子弟的眼中,庶民的东西都是低贱的代名词,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那些出身低贱的庶民们,若不是惊艳于孟昉文采,恐怕孔融自认不会屈尊来见他一个庶民。

  此时看到孔融的表情,孟昉怎么可能还不知道孔融的想法,他这样的人根本看不起普通百姓的东西。

  想想历史上孔融任职北海相期间,有一郡吏名为氏仪,结果被孔融嘲讽,说什么“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那位便无地自容的把祖宗传下来的姓氏改了。由此可见孔融对普通庶民的轻视。

  有这种思想的人在这个时代很多,孟昉不会一味清高的鄙视他们,毕竟这是时代的局限,士人间有这种思想也是难免的。

  不过孟昉也不会被他们的思想左右自己的行为,他整了整衣领,从容说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便是低贱的庶民,也有其可取之处。”

  孟昉说的轻松,不过在旁人看来却是颇有意味。孔融是孔子之后,然而孟昉却用他老祖宗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貌似孔融不懂这个道理一样,无疑是狠狠的扇了他孔融一耳光。

  果然,旁边的王匡已经笑出声来,连张懿,傅燮也掩口浅笑,惹的一旁的孔融脸一阵阴一阵晴,眼见就到了爆发的边缘。

  郭嘉也是一副心中了然的模样,不过他只顾独自喝酒,并没有点破,只有始作俑者孟昉一脸的疑惑,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自己说的话很可笑?

  “不知这《小麦谣》有何特别之处,还请景玄一诵,让我等听听?”王匡见好就收,赶紧岔开话题,不给孔融爆发的机会。

  “谣云:‘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孟昉沉思了片刻,抬头说道。虽然不知道众人为何发笑,但是看到一样冰霜的孔融,他也能猜到众人笑话的对象是他。

  “此谣虽为七言,但是并无何特别之处,景玄能以此顿悟,创出七言诗句,由此可见,景玄之天赋异禀。”众人沉吟了片刻,实在看不出《小麦谣》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孔融更是趁机把孟昉夸了几句,由此来证明自己所说杂言民谣难登大雅之堂,并没有什么不妥。

  众人亦是点了点头,对于孔融之说也是颇为认同。

  孟昉亦是不置可否,毕竟孔融是在夸他,自己若是过于执着,反而会引起众人的反感。

  一时间,场面倒是凸显和气。

  “所谓‘水无长形,人无常态’,昉以为诗文未尝不是如此,既有五言大盛,七言又有何不可,文举兄以为然否?”既然孔融这么看得起自己,自己又何必妄自菲薄,唯唯诺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充回大尾巴狼又如何?

  “听君一言,如醍醐灌顶,让融茅塞顿开!”孔融豁然动容,孟昉所说的话,一言以蔽之,那便是——创新。在孔融看来,孟昉不但敢于创新,而且所创之文,更不是一般凡品,这样的人值得钦佩。

  “如今朝廷昏暗,宦官当道,无人有心去深究此道,景玄之文,如死水中一尾青鱼,定会在天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怕此后七言诗将会大行其道。”傅燮感慨的说道。

  “哈哈,南容很少夸人,今日实乃平懿平生罕见,贤弟何不赋诗一首,一来助兴,二来答谢南容?”张懿对孟昉眨了眨眼,怂恿道。

  “对,对,要赋!”众人唯恐天下不乱,连忙高声附和。毕竟孟昉昨日作诗,除了张懿,几人都不在现场,今日好不容易抓到个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看到张懿鼓励的眼神,孟昉也是心生感动,张懿名为助兴,实为让孟昉趁机露脸,拉些政治资本罢了。要知道此时的社会,要想谋上一官半职,家世不兴,自然需要名声来支持。

  孟昉站了起来,来回踱着步,不断的从脑中搜索着能与傅燮身份相像的名家诗句。这个时候他只能剽窃古人的作品了,让他自己作,恐怕即便是作出来,连《小麦谣》都不如。而且他根本没有退缩的机会,如今已是骑虎难下之势,作不出来,恐怕孟昉都出不了这个门。

  傅燮出身边境之地,祖辈很多武官,边塞诗自然是上选。其他的诗,即使再好,也不是这个时候用的。

  孟昉记忆中,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并不多,他所知的不过岑参、高适、王昌龄三位,而且长诗不能选,毕竟文章太长,他根本记不下来,七言绝句依然是最合适的。

  到底什么样的军旅诗合适?

继续阅读:第51章 由此显名(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