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饥寒交迫的兄弟二人四处搜索着落脚的地方。二月份的常山夜晚仍然寒冷难耐。找个落脚之地,喝晚热粥,美美的睡上一觉,成了兄弟二人现在最大的目标。
终于,二人在一片树林前,看到了一户人家。低矮的茅屋里亮起一丝微弱的灯光,似一盏明灯,点燃了兄弟二人的希望。
“大哥,前面好像有户人家,咱们去讨碗热粥喝吧!”杜长兴奋的说道。
“好,一天没吃东西了,我也有些饿了。”孟昉也是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乐声说道。
在前世的时候,人们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到了这个时代之后,由于家里穷,孟昉每天只能吃两顿,有时候吃不饱,还要挨饿,其实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人家,都是一日两餐,只有上流社会与士人中才实行三餐制。
即使是一日三餐,吃的时间和现代也有所不同。这个时代的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为昼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食,在下午申时。
孟昉重新恢复一日三餐的生活,还是在被刘政辟为门下书佐之后。只是这样的生活,孟昉也没有过上几天,便成了常山国通缉的要犯。
此时,好不容易看到一户人家,孟昉怎能轻易放过,他仿佛看见热腾腾的麦粥在向他招手。
孟昉咽了咽口水,加快了脚步,与杜长二人朝着光亮处奔去……
“请问家里有人吗?”孟昉敲了敲门,提高了声调问道。乘着灯光,透过昏暗的窗纸,其实是能看到里面闪动的人影的,孟昉这么问,不过是出于礼貌罢了。
“谁呀?”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随之而出的是一个消瘦的,背有些驼的老妪。
“老婆婆,我们兄弟二人是过往的客商,因天色已晚,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因此想在您这借宿一晚,还望您行个方便。”孟昉清了清嗓子,露出一个他认为非常亲善的微笑说道。
旁边的杜长也是灿然而笑,能不能吃上一碗热粥,全靠此时的表现了。
老妪慢慢的走了过来,睁大了眼睛,仔细审视着孟昉与杜长二人。
也许是二人的笑容太过真诚,又或者是二人的打扮不像歹人,老妪思索了片刻,还是打开了院门,“进来吧!”
“谢谢老婆婆!”孟昉与杜长连忙谢道。
在二人危难之时,能有人收留二人,给一处歇脚的地方,孟昉与杜长自然是万分感激,虽然老妪并不知道二人现在是通缉犯。
这座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人家,有三间石屋,主房坐南朝北,靠东面还有间稍微低矮些的小屋,屋檐下沾满了漆黑的灰尘,一看便知是个厨房。
“你们还没有吃饭吧?”老妪把孟昉与杜长让进屋内,出声问道。
“我们……我们吃过了!”孟昉笑了笑,下意识的说道。只是话刚说出口,孟昉便有些后悔,自己怎么鬼使神差的说句吃过了,纯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嘛。
旁边的杜长更是郁闷的瞟了孟昉一眼,逃了一天,早已是饥肠辘辘。本来老妪出声相问,孟昉顺口说句没吃,自然避免了许多尴尬,哪知道,孟昉竟然来了句吃过了,这怎能不让杜长郁闷!
其实这也怪不得孟昉,前世的时候,国人最常用的打招呼语句便是“吃过了没”,作为礼貌用语,回答一句“吃过了”自然是很正常,孟昉也只是下意识的说了句,哪知道这不经大脑的一句话,搞的现在二人吃不上饭了。
正在此时,孟昉的肚子突然不争气的咕咕叫起来,似乎也在抗议孟昉的言不由衷。
老妪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先在这等会,我去给你们热些粥吃,老婆子虽然穷,但是管你们一顿饭,还是可以的。”
说完,便笑着朝厨房而去,只留下老脸通红的孟昉与暗自庆幸的杜长。
“大哥,好像有些时候,你的肚子比你的嘴更会说实话啊!”老妪一走,杜长便肆无忌惮的揶揄孟昉道。
“你小子,欠打是吧!”孟昉瞪了杜长一眼说道。恐怕因为此事,以后自己又少不得被他嘲笑了,想到此处,孟昉又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一会儿,老妪便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麦粥走了进来。孟昉与杜长连忙站起来,一边道谢,一边双手去接着。
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只是两碗普通的麦粥,但是兄弟二人心中却是万分感激,雪中送炭永远好过锦上添花。
闲来无事的孟昉更是与老妪拉起了家常,从老妪口中,孟昉得知,老妪夫家姓陈、婆家姓金,她还有个儿子,是个樵夫,已经三十多岁了,因为家里穷,还没娶上老婆。樵夫每周的今日都要进城去卖柴,回来的时候基本上天已经很黑了。为了让樵夫回家就有饭吃,老妪每次都会多煮点粥,孟昉与杜长吃的便是老妪为樵夫留的麦粥。
听老妪说他们吃的饭是老妪专门为自家儿子留的,孟昉与杜长也由感激变成了感动。疼儿子是母亲的天性,为了两个过路的人,老妪竟然会把留的饭先给他们吃,这让兄弟二人如何不感动。
心眼直的杜长更是从包袱里掏出一百钱,塞给老妪。
一百钱,对很多家庭来说,那几乎是全家一个月的用钱。见杜长掏出那么多钱,老妪顿时有些慌了,“使不得,使不得啊!”
“您拿着,这全当是我们的饭钱与借宿钱。”杜长找着理由说道。
说实话,兄弟二人现在不但官没了,而且还成了通缉犯,正是需要钱的时候。不过,对于杜长擅作主张,塞给老妪一百钱,孟昉却是没有阻拦,毕竟对于如此善良的老人,孟昉也是有心报答。
“哎呀,这只是简单的两碗粥而已,不值几个钱。再说我这破房子,你们就是住上十天半月,也用不了那么多钱啊,太多了。”老妪也是不断的推脱着,死活也不愿意收下。
“老婆婆,您就收下吧,我兄弟性子直,他认准的事,就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您要是不收下,他说不定立马要走。”孟昉也是笑着劝解道。
对于老妪,孟昉大生好感,这就是善良的普通百姓,她缺钱,但是她并没有钻进钱眼子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妪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但是她的行为,却要远远胜过那些读过圣贤书,却贪得无厌的伪君子们。
听孟昉这么一说,杜长也是配合的做了个郑重的表情。
老妪见此,才无奈的收了下来。过分的谦让便是做作,既然人家非要给,自己又何必惹人家不高兴?若是真个把杜长气的起身而去,这才是最大的不应该。
“老婆婆,您知不知道从这进太行山的话,如果不走井陉,不走石邑的话,一直往西,有没有路可走?”见老妪收了钱财,二人自是十分高兴。孟昉也趁机向老妪问起路来,毕竟,像他们兄弟这样到处乱跑,终究不是个办法。
“这个,老婆子还真不知道。”老妪想了想,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自古过太行,不是从井陉关便是从石邑过,往西除了这两个地方,好像没有其他地方了。”
“老婆婆,您误会了,我是想进太行山,不是过去。”见老妪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孟昉便又纠正的说道。
“进山?”老妪愣了一下,刚才她还因为是自己听错了,“这天寒地冻的,你们进山干吗?”
“这个……”孟昉还真不知道怎么解释,毕竟,自己去逃命的,这话无法直接说出来。
“呵呵,要是不方便说就算了。井陉关那里山势较陡,我觉得还是走石邑境内比较好。从这一直往西,沿着小路走上一天时间就能到石邑境内。”老妪见孟昉为难的样子,并没有追问,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告诉人的秘密,既然人家不愿意说,自己又何必为难别人。
“谢谢老婆婆。”孟昉也是大喜,如今既然知道了路,要躲开官府的追捕,的确要方便很多。
“不用谢。西面的那间屋是我家放杂物的,虽然有点乱,但是还是比较干净的,你们哥俩就将就着睡一晚吧!”老妪见孟昉与杜长已经吃完,便对孟昉说道。
孟昉也是点了点头,反正明天还要赶路,早点休息也是好事。
明天,又将是一个逃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