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并州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任命新的并州刺史与太原太守。
在新任并州刺史与太原太守之前,太原与并州的一切事务自然由硕果仅存的并州别驾孟昉来处理。
太原的四大家族全部消失一空,连孟昉的老丈人王枫都断送了性命,只余得小舅子王凌逃的性命。
孟昉将王凌安顿在府中,之后利用手中的职权与财富,重新设立商号、客栈、酒楼,同时招募流离失所的百姓,劝慰流民返乡。太原郡原先有土地的,便将土地如说奉还,对于那些无主的土地,孟昉便以官府的名义租赁给流民,设置屯田。
孟昉花费了巨大的钱财从其他跟州郡购买大量的耕牛,租赁给屯田户。与曹魏收取六成的产量不同,孟昉只征收三成的收益,对于自带耕牛的,则只征收两成。同时规定,屯田户在租赁土地超过十年之后,可转为自由身,此后便只需要缴纳两成收入。
曹魏时期,屯田民不仅有兵役、徭役负担,而且除纳地租外,还有纳赋税的义务。巨大的负担,导致经常有屯田民反叛的事情发生。为避免此事的发生,孟昉适当的减少了部分苛捐杂税。同时采用鼓励的办法,让屯田户服兵役,即一户人家有一人当兵的,可减少一成地租,有两人的,可减少两成。
孟昉给的条件相当优厚,广大的流民争先恐后踊跃报名。由于人数众多,孟昉此外又在祁县开设屯田。晋阳与祁县的屯田方式,完全被孟昉当成了自己的实验区,这两处,也成为孟昉日后在全国推行屯田方式的样板。
晋阳城五成的土地与祁县全部的土地都被设置成了屯田,如今的孟昉手握重兵,无论新的并州刺史、太原郡太守是谁,想让孟昉将这些土地轻易吐出来都是不可能的事了。
不过孟昉也没有干等。对屠各大胜之后,他便上书朝廷,放言“尽俘屠各十万之众,如今并州带甲之士不下十万,特表领并州刺史一职,以报陛下之恩。”
孟昉此话即表明了自己的功绩,暗地里也有威胁之意——我孟昉如今手中大军不下十万,想当并州刺史,皇帝你看怎么办吧!
于此同时,孟昉另将收缴的古玩之物交于心腹之人,带到京师,分别送给十常侍之首张让、赵忠以及大将军何进等人。这倒不是因为孟昉惧怕几人,毕竟当初孟昉身无一物,尚且不惧,更何况如今孟昉手中有兵有粮。之所以如此,而是因为孟昉学会了圆滑,学会了一切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原则。
此时的孟昉还需要扩充自己的实力,无论与其双方哪一方交恶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孟昉要做的在两股势力之间左右逢源,捞足油水。
有此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孟昉不怕皇帝老儿服软,无论如何定要要来这并州刺史一职。
中平五年四月,朝廷诏“并州别驾孟昉先破鲜卑大军,后降屠各十万之众,劳苦功高,功名显赫,特命为并州刺史兼护匈奴中郎将。”
朝廷的这个任命非常有意思,要知道,并州刺史不过是六百石的官吏,而护匈奴中郎将则是比两千石的官吏。朝廷加命其为护匈奴中郎将,不但是认可了孟昉领兵的能力,而且对其与南匈奴之间的关系异常看重。
其实,三月间,因天下多乱,并州丧刺史张懿,凉州丧刺史耿鄙,太常刘焉见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即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朝廷恩准,以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婉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以孟昉的功劳,完全可以当并州牧,朝廷一方面忌惮又一个西凉董卓的出现,一方面又想利用孟昉的兵权镇守北疆,守住洛阳的北大门。多番权衡之下,便造出来并州刺史兼护匈奴中郎将这等不伦不类的任命。
不过让孟昉想不到的是,历史上此时应该成为并州刺史的丁原虽然没有当成刺史,却在官职上来个大跃进,直接成了太原郡太守,这样的任命不但超出了孟昉的意料,也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意料。
毕竟丁原出身低微,之前名不见转,如今却成了两千石的地方大员,这种坐火箭的方式太过让人骇然,此类情况除了其朝中有人,便再也没有其他解释。
按照惯例,地方大员到任之前,必须到京师述职,孟昉自然也不例外。
一想到要见到传说中的皇帝,孟昉内心之中便有些期待,那个让手下宫女穿开裆裤,以便随时交合的汉灵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有着帝王之相?
孟昉安顿好晋阳的事务,便带着典韦以及手下数名亲卫,便匆匆上路了。
雄伟的洛阳城,与两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冥冥之中,却让孟昉有一种天数的变化,当年他护送着王氏母女离开洛阳之时,张懿正沉寂在逃出洛阳的喜悦之中,而傅燮还在京师。
可如今张懿一家惨死,傅燮也在汉阳太守任上以身殉国,唯一留下的便只有还在大将军身边做事的王匡。再加上当初为避难而辞官的孔融,几位知己死的死,逃的逃,唯独孟昉不但侥幸活了下来,还越挫越勇,成为手握大权的地方诸侯。
这到底是天意,还是什么原因,孟昉不清楚。但是孟昉知道,他一直在为有一天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为此信念,永不放弃。不过也有很多次幸运的躲过一劫。
或许勤奋加运气,是孟昉成功的主要因素吧。
孟昉不知道,如今的自己真正成了整个大汉朝数一数二的人物,成为能与皇甫嵩、朱俊等人相媲美的“中兴之臣”。
如今洛阳势力盘综复杂,主要的派系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以及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两大集团的斗争成为京师矛盾的主线。
而士人集团内与宦官集团内,各种小集团的竞争也异常强烈,手握大权的孟昉自然成为诸势力集团争相拉拢的对象。
即便是曾经的死仇城门校尉赵延,此时见到孟昉也会含笑面对。
现实便是这样现实,当别人对你有利可图,自会争相讨好你;当你没有一丝用途时,恨不得把你一脚踢开。
而在权利的角逐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孟昉必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