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班上的老师,多数印象不深,自然,班主任会经常管理班上的一些事,所以该是最熟悉的,不过要说也就是那个年级很普遍的事,就不必多说了。而其他的很多老师大抵都是在上完课后离去,不过,数学老师是个例外。几乎每一节课,他在下课之后仍旧在讲,因为关系比较融洽,班上的男、女生都会一个劲儿的说:“老师,下课了哦!再讲的话,上个厕所都来不及了哦!”不管怎么说,那老师仍旧在讲,顶多不过回句“哎呀!上节课你们没上厕所迈?等等,这道题讲了就下课,很快的。”说着仍旧在黑板上快速地擦、快速地写。先前说的那道题讲解完后,还要在教室里逗留一会儿,问问这个同学弄懂没有,又问问那个同学弄懂没有。总之,若不到最后几分钟,他是不会离去的,久而久之,我们也都习以为常了。不知为何,这次来的几个朋友和我一样,对物理和化学以及生物这三门科目都没有兴趣,上这些课的时候,我们便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建辉喜欢画画(漫画),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座位上捣鼓,常常画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画后,便拿给我们看,引来一阵笑声不说,还引来老师的泛白的眼光。我和老大以及向涛都比较喜欢看书,物理、生物、化学这三科,我们在课上几乎都是这样度过。记得那时候校园小说很是流行,除此之外,还有鬼故事,以及奇幻之类的故事。校园小说多是言情或者青春类的,我很少看。而鬼故事和奇幻之类的故事,几乎凡是我认识的朋友,只要他(她)有,我都是看了的。相对而言,我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些中国名著以及世界名著,那个年纪,要说看懂,是很难的,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不能说看懂,只能说看了,然后感触很深,并学习、了解了许多。同样的,和鬼故事、奇幻之类的故事一样,凡是我认识的朋友,只要他(她)有,我都是借来看了的。
我至今还很清晰的记得和语文老师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的交流。老师说她不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说是太晦涩难懂,看起来很吃力。我很疑惑,不知道是看得懂鲁迅先生的文字还是自以为看得懂他的文字,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也不是很难懂。兴许是自以为是吧!很多人都看不懂,我说很容易看懂,岂不是“妄以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但鲁迅先生的文字的确使我很感动,并且在我成长的历程中,他的文字所带给我的影响,是很深的。
我在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便到处借阅了许多鲁迅先生写的文字,《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等等,都是在那时候看的。我特别感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所说的话:“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句话情有独钟,以至于许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记得深切。
“Ade”,先生心里所藏的感情是多么的厚重呵!也正是在那时候,我还看了一些针对鲁迅先生的文字的言论,发出这些言论的人,其中就有写《再别康桥》的徐志摩。至于怎么说的,因这里不涉及讨论,便打消了。我只是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字,只要是自己真心想表达的,并且对人有益的,都无可厚非。晦涩也好,简单也罢,诚如陶渊明在《饮酒》(好像是饮酒系列的第六首)中所写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很多东西,且不说争,即便是多次谈及,也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
在我所看的书中,若和上小学所说的所谓“启蒙”一样,便是《人生点滴卷》了,或许是受到了其中一篇名为《莫问芳名》的文章的影响,对于别人的名字,我几乎很少刻意去记。后来接触了一句名言(估计的确是受了那篇文章的影响,我不记得这个名人是谁了),说是:“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很轻易的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有效且巧妙的赞美”。不过关于鲁迅先生的简介,不仅是我,老大也是记得很深的,比如:“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代表作品《彷惶》《华盖集》《而已集》《野草》《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呐喊》”……以上那些,我并不需查阅,便能像顺口溜似的说出来,老大在这方面更甚,我前面只提到了八种,而她至少能顺口说出十种以上。语文考试,先前涉及的名人的简介的题目并不多,后来老师要求我们都记下来,于是我和老大便相互背诵着,很快的,几乎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作者的相关情况都能熟记于心。另外,我和她都喜欢做一些笔记,也会在各种书籍上摘抄一些我们觉得有意义的词句。前面提到的《再别康桥》,似乎是高一才学的内容,我后来去另外一所学校上高中,老师在讲解这首现代诗的时候说是很好记,刚领诵一遍,然后便问我们有没有记下的,还说记得不深没有关系,可以试试。我当时就举手了,并且很有感情很是流畅的将其诵读完。就因为这个,语文老师不论是课堂上还是私下里,对我都比较看重(殊不知,我早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记下了呢)。
老大有一本笔记,那本笔记我全部抄录过来了,并且先于她将里面的诗词、名句以及一些比较与意义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背诵完毕。对于这点,老大笑到:“真是勤能补拙啊!看来我这个老大快要功成身退咯!”
话说,班上最活跃的人就属我和老大,除了没兴趣的几科外,其他的课我们都比较认真。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也都会大着胆子向老师询问,英语、数学方面的所记得的不深,仍旧谈谈语文方面的吧!比如学《丑小鸭》那篇寓言故事时,我和老大会问老师:“丑小鸭本来就是白天鹅,它的同类看见了它不会带它走吗?”又或者:“那群鸭子的母亲也真是的,不知道那不是它生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总会把老师弄得很无语,老师常常会生气地说:“我看你们两个是成心败坏课堂秩序的吧!?”老大对于这类话一向都会反驳到底,“老师怎么这么说呢?不是常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吗?”老大在说这个的时候,我也会在一旁煽风点火,直到老师说了一句“罢了罢了,下课之后我们再探讨”的话后才罢休。另外,又比如说《木兰诗》那篇课文,我们会问:“不会吧!一个女人在军营里那么久都没被发现?”或者是我,或者是老大,其中一个说完这话后,另外一个总会俏皮而又反应灵敏的加上一句:“老师,是不是军营里的那些男的本来就知道,只是不说哦”……
在“尖子班”所呆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我所记得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了。额外的,还有打篮球的事,班上打篮球的不少,而且技术也不错,我在(一)班的时候是个主力(后卫、前锋都在打),而在(二)班,就专门打的组织后卫,并且得了第一名。写到这里,我倒想到女子篮球比赛,而前面说的篮球比赛上的事,以后再提吧!我记得文军和她新认识的那个朋友也参加了,我们班和她们班的女生在球场上你争我夺,看上去充满了火药味儿。要知道,女生打篮球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几乎每一个上场的女生都留着很深的指甲,要不就将别人的手臂抓得满是血痕,要不就是被折断了,然后从指甲与肉的那处缝里渗透出许多鲜血来。我看着她们在球场上跑来跑去,觉得真的很无语,旁边的男生起哄,说是:“冲啊,‘哒哒哒’‘哒哒哒’”,竟将战场上的声响模拟出来。我看着文军,发现她挺“野蛮”的,我大声喊到:“喂,你还是斯文点吧!别那么用力啊!”我记得我每喊她一次,她都会站在原地望着我不好意思的笑笑,有好几次,本来球在她手上的,我这么一喊,她立马望向我,球便被我们班的女生抢走了。好笑的是,比赛结束之后,我班上的那些女生向我抱怨,说是那些女生太狠了。我对文军她们说的时候,文军的那个朋友一面亮出手臂,一面愤愤不平地说:“你看我这儿,她们还恶人先告状呢!我这儿还不是被抓得稀烂(话说得有些严重了,这里的意思是抓痕很多吧)!”
“尖子班”上的竞争和以前一样严峻,大多数同学仍旧是自己学自己的,我所在的那一组,一般也只是我们那几个人来往,不过建辉因为性格的缘故,很快的就和其他的同学打成了一片,我和老大以及向涛一样,觉得有那么几个知心的朋友就够了,况且那时候陈浩和志超就在隔壁班上,没事的时候仍旧是一起去厕所抽烟,聊一些属于我们那个年纪的话。其实班上的老师,看待学生的眼光都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我对这种现象很反感,尤其是当我选择了离开这个班后。说真的,在“尖子班”的生活真的很短暂,这短暂与其说充实,不如说是忙碌(忙碌与充实或许没有多大的界限,但我觉得有,还深有体会,且不多提)。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学到了多少知识了么?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当我进入社会,我发现好些知识都是用不上的,然而似乎总充实了心灵、充实了大脑,这大概是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于生活又没有热忱的人所不能明白的吧!
有好几次考试,老大、向涛、建辉都以为呆不住了,因为几乎总排在班上的最后几名,在学习成绩上,我没有担心什么,用老师的话讲:“如果你有一半的心思放在学习上,那么你的成绩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师所说的“现在这样”并不是糟糕,相反,班上有不少同学问我,“为什么平时也没见你多努力,成绩总是那么好。”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每天晚上十二点多才睡觉,早上六点多起床去学校上自习。后来我明白了,与其吹得天花乱坠,不如在说的同时更注重去做,只要做的远比说的多,那么随着岁月的累积,必定会有所成的。几次考试后,老大已经有点心灰意冷了,我记得她有一个弟弟,也是在“尖子班”上,成绩总排在前几位,因为这个,她觉得很委屈,家里的人都让她学习她弟弟,可是她弟弟我却不看好,说话总是冒大,有种目中无人的感觉。有那么一个晚自习,老大郑重的对我说(一组的另外两个朋友也都认真的看着我):“我们来个约定怎么样?”“什么约定?”“如果我们四个中有一个离开了这个班,剩下的不管怎么样也一起离开好不好?”我看着她认真的表情,并没有经过多大的思考就答应了。我答应时,建辉笑着说:“其实你不答应还好些,以你的成绩,不会被淘汰的,可是我们三个就险了哦!”老大这时说到:“那不行,他一个人留下会孤单的。”如他们所担忧的,初二下学期中期考试结束后,他们三个都离开了,老大回到了先前所在的班——(四)班,建辉去了(一)班,而向涛本是(三)班的,也跟着老大去了(四)班。那时候选择班级是这样,如果你想转班的话,经过那个班的班主任以及同学的同意就可以了,而且还是以投票的方式。
他们离开后,刚开始我并没有什么动静,想了几天(其实对于我的性格而言,答应了的事就一定会去做的,事实上,我的确做了,尽管在后来的好些人生经历中,即便是答应过别人什么,也因种种原因而没有做到)。其实到了他们离开的那个时间,文军已经去另外一所中学就读了,可想而知我当时心里的空落。至于陈浩,我前面说过,似乎只是因为和老师的一次争执,而一去不返。我先没有选择去其他班,而是向班主任申请,回我以前的班级。我记得老师说:“别人想进的班你还看不上?”我说:“不是的,只是觉得这里的同学过于冷漠,这里的老师过于在意学生的成绩,不过在学风和能力上的确很优秀、很强,只是我总觉得少了什么。”后来老师同意了,我回到(一)班后,(一)班的班主任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当我回去,看着曾经熟悉的座位上已经少了两个我熟悉的人时,心里觉得怪怪的。
那天晚上,缀学在家的陈浩与赵寒一起等我们。我告诉陈浩,我说:“我回到(一)班了。”他说:“对嘛!本来就不该去那个‘尖子班’,一天只知道学习。”我说:“可是少了你和文军,心里觉得怪怪的。”他说:“也没什么啦!以后你离开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嘛!”离开“尖子班”是我在青少年时所做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抉择,但也正是离开之后,我才碰到了后面的事,我才认识了更多值得我一生去守护的朋友,尽管,尽管最后都散了,但有过,也该知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