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总兵府内。
参将杨若水从魏毕行处返回,带来了好消息,魏毕行表示愿意投诚。
太子宗云晔微微一笑:“杨参将,将此行情况详细讲给大家听。”
“是。”杨若水起身道,“我将太子殿下给我的那封齐海亲笔信交给了魏毕行,他看了信后有些惊慌失措,随后我便将殿下的意思告之给他,希望他能投诚。”
“那他就同意投诚了?”总兵刘策问。
杨若水道:“当然没有,魏毕行说他还有二个兄弟,他需要和他们二人商议下。
“我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他心里根本就没想答应投诚之事,只不过找了个借口而已,所以我便告诉他林叶和季流已经同意了,就差他一个人了。”
“有这事?什么时候?”刘策是个直心眼。
杨若水道:“当然没有,所以魏毕行当时只是半信半疑。可就在第二天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因为他截获了华副总兵送给林叶的信,信中写了太子殿下交待给林叶的任务。”
方洛笑道:“殿下这是在攻心啊,魏毕行见了这封信自然就相信了他的二个同伙归降大昭的事了,加之杜开光从前的挑拨工作做的好,魏氏船队内部那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就在大家开心地听着杨若水汇报此行情况时,华多也赶了回来,他带回的同样是好消息。
华多向众人道:“我按照殿下旨意给林叶送信,途中故意让魏毕行的人将书信截了去,而我则来到林叶那里,继续进行下一个任务,就是告之林叶,魏毕行要投诚大昭。”
方洛问道:“那个林叶听了你的话是何反应?”
华多笑道:“他自然是不信,可他的手下来报说亲眼看见杨参将去了魏毕行那里,而且一住就是几天。试想如果无意投诚又怎么会如此待敌人的信使呢?”
方洛笑道:“所以,林叶相信了魏毕行投诚之事,魏毕行也相信了林叶投诚之事,季流见他二人都有投诚之意也就没了主张,随大流了。”
华多点头:“正是如此,季流为防止魏毕行拿自己去做投诚礼物,还集结了手下队伍,随时准备攻击魏毕行。”
杨若水笑道:“季流集结人马的举动,引起了魏毕行的警觉,他随即下令手下全员备战,防止季流进犯。”
总兵刘策总算听明白了,太子宗云晔这是下了一盘好棋啊,没用自己大规模的进攻,只靠着两封书信和两名使者就让魏毕行内部开始互相猜疑,进而起了内讧。
大昭十万大军多年拿不下的第二大海寇组织就这样被宗云晔花了二个月余就给攻破了。
众人对这位外表儒雅的储君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他们也对战征也有了新的认识——武力只是作战的一种方式,而智谋有时会胜过千军万马。
二日后,魏毕行派人送来了投诚信,但里面提出了一个条件:作为一个海盗,他要钱。
在众人一片反对声中,宗云晔却慷慨地满足了他的要求:“魏毕行是要除掉的,这些钱早晚都会回来的。”
在魏毕行从海面上撤退的第三个晚上,宗云晔派人找到了魏毕行,给他带去了一个任务,就是杀掉林叶。
拿了人家的钱,就得替人家办事,魏毕行早就对他这个合伙人不满了,杀了更好,省得提心吊胆的怕林叶哪天来对付自己。
魏毕行集结手下人马按照宗云晔的旨意向曾经的同伙发动了攻击,结果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
魏毕行满心欢喜地以为太子会给他更大一笔奖赏,结果他想错了,等待他的不是奖励,而是总兵刘策的五万大军。
刘策按照太子的部署,提前在魏毕行返回途中设下了埋伏,等着魏毕行的到来。
魏毕行刚走入埋伏圈,刘策便发起了进攻,魏毕行明白自己上当了,可已无计可施,只得硬抗,就在战况对他极其不利时,刘策却突然放了他条生路。
魏毕行明白,他能顺利突围,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宗云晔要留他一命。
想明白这一点,魏毕行没有一点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将自己多年来攒下的财宝和上次向大昭索要的钱财一并都送过去,他没有谈判的筹码了,只能认输,同时表示愿意登岸做一个良民,终此一生。
就在钱财交到大昭的次日,纵横东南沿海多年的魏毕行向天下宣布——自己无条件投降,他率领剩下的船队抵达南平海域,向当朝太子请降。
倒驴不倒架,魏毕行上岸后仍旧一副趾高气昂的架式,在南平城外大喊:“我魏毕行,前来请降,速开城门!我要见太子!”
南平城楼上站着的众将望着魏毕行带来的上万人马,心惊胆战,这阵式哪像是投降啊,怎么看都像是在挑战。
一个军士跑至总兵府,将魏毕行嚣张的样子和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太子,请他定夺。
坐在一旁的方洛听后,一拍座椅扶手:“殿下,魏毕行摆这样的谱是让咱们难堪吗?待我前去骂他一顿,让他尝尝我的厉害!”
“方监军何必动怒。”宗云晔微微一笑,下令,“大开城门,孤要一个人出城去会一会他。”
“啊?”众人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