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蒙冤而死,若不昭雪,天理难容;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考虑朝堂的稳定,如今田党势力庞大,不好处理。
沈诏硫想起田丰兆在朝堂上的那番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无奈。
他理解田丰兆作为父亲的悲痛,可身为帝王,他背负的是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他暗自下定决心,在国师出关之前,一定要暗中搜集田丰兆的罪证,从他操控兵部、户部的行径入手,寻找账目漏洞、人员勾结的蛛丝马迹;分化瓦解田党势力,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挑拨离间,各个击破;同时稳定南疆战事,急调粮草、增派援军,确保侯铭轩无后顾之忧。
待时机成熟,一举将田丰兆及其党羽连根拔起,还朝堂一片清明,保东川国国泰民安。
而此刻,他只能隐忍不发,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与田丰兆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仿若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在东川国的权力中枢,一场惊涛骇浪正汹涌袭来。
继沈诏硫与田丰兆险些撕破脸后,太子沈佟年被废,此消息仿若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与京都上空轰然炸开。
刹那间,原本笼罩在朝堂之上那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被无情地撕扯得粉碎,瞬间将局面搅得支离破碎。
原本按部就班运作的朝廷机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各方势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开始躁动不安。
朝堂之上,往日以太子为首的势力虽遭受重创,不少官员面露惶恐之色,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气氛凝重压抑。
然而,他们多年来在朝堂深耕,根基深厚,只是暂时收敛爪牙,暗暗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
这场风暴虽来得突然,但未必能将他们彻底击垮。
而其他各方势力,被这权力更迭的诱惑刺激得蠢蠢欲动。
支持太子的田丰兆**,虽因太子失势而暂敛锋芒,表面上装出一副低调谦逊的模样,上朝时谨言慎行,可暗地里却小动作不断。
他们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错综复杂,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笼罩着各个关键部门。
从六部的尚书侍中侍郎,到各地封疆大吏,到处都有他们安插的眼线与党羽。吏部官员任免,他们能暗中插手,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重要岗位;户部掌管钱粮,他们巧立名目,为己方势力敛财,同时克扣对手的物资;礼部操办大典,也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稍有不顺意,便能在细节上做文章,让对手在皇帝面前失了颜面。
一旦朝堂上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们便能凭借着这张紧密的关系网,迅速联动,或联名上书,或在朝堂上一唱一和,左右朝堂舆论,把控局势走向,宛如幕后的操纵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与太子积怨已久的三皇子沈凤清,常年在外领兵打仗,踏足过无数的山川河流,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洗礼。
他麾下的将士,皆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铁血男儿,对其忠心耿耿。
此刻他虽远在南疆,与京都相隔万里,但他的赫赫战功与军中威望,引得不少臣子侧目。
那些在朝堂上渴望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官员,期望在这乱局中依附于他,谋得一份前程,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随着三皇子平步青云,共享荣华富贵。
毕竟,论起来,沈凤清算是最为正直且正常的皇子了,同百姓关系也最好。
六皇子沈楚江,此前一直将自己伪装成无心朝堂的诗画王爷,整日流连于山水之间,吟诗作画,附庸风雅,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错觉。
可如今,局势突变,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毅然撕下伪装,明牌自曝,也想争一争这储君之位。
他的封地富饶肥沃,物产丰富,多年来他善于经营,使得手中钱财粮草充足,取之不竭。
其麾下门客、智囊团更是精明能干,汇聚了各方贤才,这些谋士们整日围坐在一起,研讨古今谋略,剖析当下局势,不断为他出谋划策。
他们在朝堂暗中联络一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变革的官员,这些官员有的因才华被埋没而心生怨恨,有的看不惯朝堂的腐朽之气,渴望一场变革来刷新这浑浊的局面。
六皇子与他们一拍即合,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精妙的谋略,试图在这场权力洗牌中脱颖而出,成为那最终登上皇位的幸运儿。
京都百姓也人人自危。
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往日热闹非凡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
商铺生意萧条,店主们眉头紧锁,站在店门口,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唉声叹气,心中满是忧虑,担心战火或政治纷争殃及自身,苦心经营多年的生意毁于一旦。
寻常百姓闭门不出,家中囤粮囤物,生怕哪天局势失控,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
孩子们本应是最无忧无虑的群体,可如今,他们不再像往昔那般在街巷嬉笑玩耍。
整个京都仿若一座死城,被恐惧与绝望的情绪紧紧缠绕,等待着未知的命运裁决。
也正是在这般风雨飘摇、局势混沌的关键时刻,各大皇子犹如嗅到了权力散发的诱人芬芳,纷纷按捺不住,急切地站队表态,一场没有硝烟却暗藏致命杀机的战争,就这样在东川国的朝堂与京都的各个角落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