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铭轩的事迹流传畔州,人们莫不歌颂。
街头巷尾,总能听到百姓们聚在一起,谈论着侯铭轩的义举,言语中满是感激与敬佩。
老人们坐在暖阳下,缓缓地向孩子们讲述着那个寒冬侯大人雪中送炭的故事,眼中闪烁着泪光;年轻人们劳作之余,也会感慨侯大人的恩泽,发誓若有机会,定当涌泉相报。
除了这次,某年中畔州遭遇罕见的天灾,暴雨倾盆,那雨势之大,仿佛天河决堤,洪水肆虐,如猛兽般咆哮着冲毁了农田,肥沃的土地瞬间被泥沙掩埋,庄稼倒伏在泥水之中;淹没了房屋,百姓们辛苦积攒建造的家园被无情冲垮,家当被洪水席卷一空。
紧接着又是数月的大旱,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土地干裂,一道道深深的裂痕仿佛大地的伤口,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路边随处可见倒毙的灾民,景象凄惨至极。
侯铭轩得知后,不顾朝廷的阻挠,朝廷那帮权贵们,为了自身利益,对畔州的灾情视而不见,还下令严禁私自赈灾,生怕影响了他们的奢靡生活。
在大吏、贪官、巨蠹们金碧辉煌的屋宅中,他们依旧歌舞升平,享用着山珍海味,对外面百姓的苦难充耳不闻。
但侯铭轩全然不顾这些,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凭借着自己多年积攒的人脉和威望,私自调集物资。
他变卖了京中部分自家产业,让京城不少人疑心这位京都首富即将破产。
看着那些承载着记忆心血的铺子被一一转手,心中虽有不舍,但想到畔州百姓的惨状,眼神愈发坚定。
又向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求助,他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地拜访,言辞恳切,朋友们被他的赤诚所打动,纷纷慷慨解囊。
好不容易凑齐了粮食、衣物和药品等急需物资。
随后,他亲赴畔州赈灾,一待就是数月。
在畔州的日子里,他每日天不亮就起身,亲自带领众人修缮被洪水冲毁的堤坝,他挽起裤腿,踏入泥泞之中,与百姓们并肩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喊过一声累。
发放物资时,他仔细核对每一户的情况,确保最需要的人都能得到救助,面对百姓们的感激涕零,他只是微笑着安慰,让大家相信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他还请来郎中,为伤病的百姓诊治,看着一个个虚弱的身体逐渐康复,他心中满是欣慰。
数月间,他瘦了一大圈,面容憔悴,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只因心中装着畔州百姓。
也正是在这期间,在这一桩桩一件件事物中,他的善举赢得了畔州百姓的衷心爱戴,民间威望极高。
他已然成为了畔州百姓心中的守护神,每一个寒冬,当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人们围坐在温暖的炭火旁,都会念叨起侯铭轩当年雪中送炭的恩情;每一个灾年,面对荒芜的田野和破败的家园,大家又会回忆起他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带领大家共渡难关的坚毅身影。
他的名字,如同温暖的火种,在畔州大地代代相传,点燃了百姓们心中希望的火焰。
故而当他的大军来到畔州城下时,那场面堪称震撼。
百姓们欢呼雀跃,那欢呼声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直冲云霄,似乎要将这冬日的阴霾彻底驱散。
他们奔走相告,激动的脸庞涨得通红,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与期待。年轻人更是热血沸腾,纷纷拿起棍棒,这些棍棒虽是平日里劳作的工具,但此刻在他们手中,却成了捍卫正义、迎接希望的武器。
没错,来自畔州百郡千城的本地人,帮着侯铭轩这外来人攻打自家省会主城,正是这般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城中威望较高的青年带领下,井然有序地协助侯铭轩的军队攻城。
有的帮忙搬运攻城器械,沉重的云梯、投石车在他们齐心协力下,稳步向城墙推进,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手掌也被磨得通红,却没有一人喊累;有的则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凭借着对家乡地形的熟悉,为军队指引道路,巧妙避开城中的陷阱与暗哨,让攻城行动得以顺利展开。
妇女们则在后方烧水做饭,家中的炉灶烟火不断,袅袅炊烟升腾而起,为这紧张的战局添了一抹温馨的烟火气。她们忙碌的身影在厨房与营地间来回穿梭,和面、烧水、蒸煮,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侯铭轩大军的支持。
为了让士兵们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她们拿出了家中仅有的存粮,精心烹制,将热气腾腾的干粮、香气四溢的热汤一一打包,及时送往前线,保障后勤供应,让士兵们在冲锋陷阵之余,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补充体力,奋勇杀敌。
孩童们也不闲着,他们身形小巧、机灵聪慧,如同灵动的小燕子,帮忙传递消息。
穿梭在街巷之间,凭借着对城中路径的熟悉,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前线的指令传达到后方,又把后方的情报送往攻城部队。小小的身影在战火纷飞中显得如此勇敢,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为这场战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畔州主城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面对侯铭轩大军,看到此情此景,哪里还会继续防守。
他们本就是畔州本地的子弟,看到家乡百姓如此拥护侯铭轩,心中也泛起了涟漪。
这些士兵,曾经也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孩子,目睹过侯铭轩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深知侯铭轩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之人,手中的兵器渐渐变得沉重,反抗的意志也悄然瓦解。
他们相互对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抉择,于是纷纷倒戈,放下武器,打开城门。
畔州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入侯铭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