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近乎完美的环境中,写手们得以心无旁骛,仿若被隔绝于世外,专注于创作的天地。
四本名著的创作同步开启,他们日夜奋笔疾书,手指因长时间握笔磨出了茧子,眼中却满是执着与狂热。
侯铭轩也全程跟进,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频繁穿梭于各个书房之间,时而驻足观看写手们创作,时而轻声交流给出建议,随时准备为他们答疑解惑、把控方向。
后来,每写完一章,侯铭轩便亲自投身于审核工作之中。
他独自坐在宽敞明亮的书房内,书桌之上堆满了刚刚誊写好的书稿,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
侯铭轩全神贯注,目光紧紧锁定在书稿之上,逐字逐句地研读,手中的笔不时圈点批注。
若是发现味道不对,文风与原著相差甚远,或是情节发展拖沓,好似蜗牛爬行般迟缓,让读者的阅读兴致大打折扣,又或是人物形象扁平,宛如剪纸般单薄,缺乏生命力与深度,他便毫不犹豫地皱起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决。
他立刻要求写手修改风格,重新撰写,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有时,为了一个场景的描绘、一句台词的斟酌,他会与写手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在
探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场景描绘时,写手认为只需简略提及战船数量与火势即可,突出战争的宏观场面。
侯铭轩却摇头反对,他站起身来,情绪激动地比划着:“赤壁之战,乃千古一战,怎能如此轻描淡写?要写出那东风乍起时,千帆竞渡,火借风势,瞬间烧红半边天的震撼,要让读者仿若置身火海,感受到曹军的绝望与孙刘联军的激昂!”
写手们被他的激情所感染,纷纷重新构思。
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句台词,写手写得较为直白,侯铭轩思忖良久后说道:“林妹妹心思细腻敏感,这句台词应隐晦些,既能表露她的情思,又不失大家闺秀的含蓄,可改为……”
双方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直至达到他心中理想的效果,让每一个细节都臻于完美。
在这反复打磨的过程中,四大名著的雏形渐渐清晰,愈发接近前世经典的神韵。
历经数月的艰辛创作与精心打磨,四大名著终于在天阙阁独家发布。
新书上架当日,天阙阁前人声鼎沸,仿若集市般热闹。
侯铭轩一早就未雨绸缪,凭借着自己日益扩大的人脉与影响力,拜托京城讯卫司帮他广而告之。
想当初,他初入京城,凡事还需借助沈虞迩的力量周旋,如今时过境迁,他已在京城站稳脚跟,向讯卫司寻求帮助,都已经不需要借助沈虞迩了,京城讯卫司的主管早已与侯铭轩成为熟人,对他的才华与能力钦佩有加,自是全力相助。
民众们听闻有如此精彩的巨著问世,消息仿若长了翅膀般传遍大街小巷,众人纷纷慕名而来。
天阙阁的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热情地招呼着顾客。
书架上摆放整齐的四大名著,装帧精美绝伦,封面设计独具匠心,这些精美的封面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人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本翻阅,一读之下,便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隽永的内涵深深吸引,仿若被一股神奇的魔力拽入了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很快,民间沸腾,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热潮迅速兴起。
天阙阁的作坊加班加点印刷,灯火彻夜通明,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穿梭。
可即便如此,每日仍是供不应求,门口排起了长长的购书队伍,蜿蜒如龙。人们翘首以盼,踮起脚尖,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渴望,只为早日购得心仪的名著。
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们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他们纷纷开始催更后续内容,有的读者甚至天天守在天阙阁门口,询问伙计新书何时上架,有的则托人给侯铭轩带信,言辞恳切地表达对后续情节的期待。
侯铭轩看着手中刚刚审定完的书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心中暗自思量:
是时候给读者们来点“惊喜”了。
于是,他使了心眼子,每每在剧情关键处,巧妙地戛然而止。
就如在《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前夕,江面上战船列阵,东风蓄势待发,那紧张的氛围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之际,故事却陡然停住,只留下无尽的悬念;《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被官兵重重围困,粮草即将耗尽,内部又出现分歧,面临重大危机之时,书页一翻,后续竟没了下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站在一座阴森诡异的大山脚下,周围迷雾弥漫,妖气冲天,眼看即将踏入神秘险地的当口,读者满心期待着他们如何应对,故事却在此处截断;《红楼梦》更是绝,家族矛盾激化到顶点,贾府众人争吵不休,利益纷争白热化,秘密即将被揭开的瞬间,文字却夏然而止。
每每想起读者们抓耳挠腮、急切期待下文的模样,侯铭轩便忍不住开心。
他仿佛能看到那些读者们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眼神中满是焦灼与好奇,谈论的都是名著剧情,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后续发展。
有的凭借着对前文的理解,分析着人物性格,推断可能的走向;有的则脑洞大开,想象出各种离奇却又似乎合理的情节转折,对新书的渴望愈发强烈,仿若一群嗷嗷待哺的雏鸟,眼巴巴地盼着侯铭轩投喂新的故事。
这股阅读热潮如同汹涌的潮水,很快蔓延至皇宫。
宫中众人本就饱读诗书,在这金碧辉煌却又规矩森严的宫墙内,对新奇的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四大名著一经传入,便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迅速征服了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