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大章)
此时的沙暸国,在与西北国家亚平国的作战中屡屡败退,国土已失了三成半,曾经繁华的城镇如今沦为废墟,残垣断壁在风沙中摇摇欲坠;百姓流离失所,拖家带口,满脸愁苦,在荒芜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寻找着一丝生机;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眼神中透着疲惫与绝望,仿佛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侯铭轩望着眼前的惨状,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智谋扭转战局,还这片土地以安宁,不负东川国皇帝的重托,不辱使命。
他深知,此刻必须冷静,谋定而后动。
于是,他迅速将叶蓬举、王平、长公主及沙暸国将领召集营帐之内,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军事会议就此拉开帷幕。
营帐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凝结成霜,众人围坐在一起,目光齐聚在侯铭轩身上。
侯铭轩铺开地图,手指沿着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缓缓移动,详细分析着敌我态势,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目光如炬。
叶蓬举不时点头,凭借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出见解;王平则摩拳擦掌,表示愿率敢死队冲锋陷阵;长公主沈琉璃虽为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以她的聪慧,从旁协助分析局势,补充细节。
沙暸国将领们虽满心悲戚,但也深知此刻唯有团结协作,才有一线生机,纷纷将所知情报和盘托出。
众人商议了足足三日三夜,期间,所有人除了解决吃喝拉撒,寸步不离营帐。饿
在这三日三夜的煎熬与智慧碰撞中,众人总共商定五计,循序渐进,徐徐图之。每一条计策都经过反复权衡,凝聚着众人的心血。
至于加特林房车这一大杀器,既然作为底牌,侯铭轩选择放在第五计时使用,不愿过早暴露。
他心中清楚,此物威力巨大,一旦现世,必然引起各方震动,日后攻打其他国家时,还需多多启用,可不能被过早研究,让敌人有了防备。
接着,大军分批投入前线,侯铭轩等人随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开玩笑,我通读古今战事,兵法之道,早已熟稔于心。我是谁?读三国长大的。”
侯铭轩心中暗想,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决然,他跨上战马,迎着风沙,向着战场前沿奔去,身后是严阵以待的大军,仿若钢铁洪流,势不可挡。
侯铭轩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突袭粮草。
侯铭轩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亘古不变的兵家至理,亚平国军队能在与沙暸国的交锋中屡次取胜,其粮草供应必然充足且防护严密,要想打破僵局,直击敌军要害,突袭粮草无疑是一记妙招。
于是,他精心策划,派出数支精锐小队,这些士兵皆是从五万东川国精锐中优中选优而来,个个身手矫健、机智过人。
出发前,他们乔装打扮,伪装成当地的牧民,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毫无破绽。他们身着破旧的羊皮袄,那羊皮袄上补丁摞补丁,赶着瘦骨嶙峋的羊群,操着半生不熟的当地口音,那口音是侯铭轩特意请熟悉亚平国方言的人悉心调教而成,他们日夜苦练,只为能在关键时刻蒙混过关。
凭借着这逼真的伪装,他们巧妙地避开了亚平国的巡逻队,那些巡逻士兵从他们身边经过,竟未起丝毫疑心。
他们一路小心翼翼,暗中摸清了敌军粮草营地的位置、兵力部署以及换防规律。
每一个情报都来之不易,他们潜伏在暗处,忍受着蚊虫叮咬、烈日炙烤,连续多日观察记录,不敢有丝毫懈怠,将敌军营地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刻在了脑海之中。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乌云遮蔽了月光,狂风呼啸着席卷大地,正是突袭的绝佳时机。
侯铭轩亲率主力部队,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兴奋。
他们裹挟着漫天黄沙,马蹄声被风声掩盖,向着敌军粮草营地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那二百头夔牛被分成两队,隐藏在大军两侧。
夔牛们似乎也知晓此刻任务的重要性,安静地潜伏着,只有偶尔喷出的鼻息。
当接近敌军营地时,侯铭轩高高举起手中佩剑,一声令下,声音划破夜空:“杀!”
刹那间,士兵们迅速点燃火把,呐喊着冲向营地,一时间,火光冲天,杀声四起。
亚平国的守卫顿时慌乱起来,匆忙从睡梦中惊醒,手忙脚乱地组织抵抗,他们的呼喊声在夜色中显得慌乱而无助。
就在双方陷入混战之时,隐藏的夔牛被驱赶而出,它们口中喷出熊熊火焰,瞬间照亮了夜空,扑向敌军的粮草堆。
干燥的粮草遇火即燃,火势迅速蔓延,“噼里啪啦”的燃烧声伴随着滚滚浓烟,直冲云霄。
敌军惊恐万分,望着被大火吞噬的粮草,心胆俱裂,纷纷弃营而逃,慌乱中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原本亚平国派出的二十辆引以为傲、攻无不克的机关战车,此刻也失去了威风。
它们在夔牛的冲击下,仿若纸糊的玩具,纷纷被撞得七零八落。
夔牛们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无畏的气势,如入无人之境,将敌军的防线冲得七零八散。
侯铭轩见敌军溃败,乘胜追击,将士们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一路掩杀。此役斩获颇丰,不仅烧毁了敌军大量粮草,让亚平国后续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还挫伤了他们的锐气,一举扭转了战场局势。
亚平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沙暸国军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只是,守护粮仓的敌军中,亦有一品高手的存在。
这些高手平日里深居简出,潜心修炼,功力高深莫测。
当夔牛冲击粮草营地时,他们悍然出手,七道身影仿若鬼魅般穿梭在战场之上,与夔牛展开殊死搏斗。
夔牛虽有神力,但面对这些高手的凌厉攻击,也难以招架。
最终,七位一品高手拦杀十四头夔牛,可他们也因力竭身死,倒在了血泊之中,成为这场战斗中惨烈而悲壮的注脚。
此战胜后,沙暸国士气回暖。
士兵们一扫之前的颓丧,个个摩拳擦掌,奋勇争先。
在后续的战斗中,他们连夺数城,将失去的领土一寸寸夺回。
而前线亚平国守军因军需补给不足,陷入了困境,被迫后撤,又让出部分城池。
侯铭轩凭借着这一记“瞒天过海,突袭粮草”之计,初战告捷,声名远扬,让东川国与沙暸国的联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亚平国对他这个对手,心生忌惮。
侯铭轩的第二计:围魏救赵,解沙暸城围。
亚平国吃了败仗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兵,皆恼羞成怒。
他们仿若被激怒的猛兽,在两个月内疯狂调集十六万大军,一路气势汹汹地前顶,如汹涌的黑色潮水,将沙暸国的都城团团围住,妄图一举攻破,结束这场耗时已久、让他们颜面尽失的战争。
沙暸国都城较为靠北,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此刻尽显无疑。
都城周边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且远离东川国盟友,孤立无援。
若是当初设置在国家中部或靠近东川国的一侧,凭借着山川险阻或是能及时得到援军相助,便不会如此被动,陷入这四面楚歌的绝境。
沙暸国国主心急如焚,在王宫内来回踱步。
他深知,都城一旦沦陷,沙暸国便将面临灭国之灾。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第一时间向侯铭轩求助,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夜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奔赴侯铭轩的营地,言辞恳切,声泪俱下,恳请他出手相救。
侯铭轩接到求助后,并未慌乱。
他独自走进营帐,在摇曳的烛火下,铺开地图,目光冷静而深邃,仔细分析局势。
他深知,亚平国此次调集大军围城,来势汹汹,若正面强攻解围,己方必然损失惨重,无异于以卵击石。
且敌军士气正盛,强攻只会让将士们白白送死,还不一定能解都城之围。
沉思良久,他果断决定,留下少量兵力在都城外围,佯装坚守,迷惑敌军。这部分兵力由王平统领,王平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定能完成这迷惑敌军的重任。
而他自己则率领另一批万人部队,趁着夜色,绕道而行,如一支隐秘的利箭,直扑亚平国的后方重镇——清平城。
清平城作为亚平国的交通枢纽和物资储备中心,平日里车水马龙,商队络绎不绝,为亚平国的军事行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资与兵员。
然而,也正因它的重要功能,亚平国将大部分兵力都调往了前线围城,此地防守相对薄弱。
有叶蓬举这般将帅之才带领,叶蓬举熟读兵书,精通兵法谋略,战场上指挥若定,加之东川国精锐在军备及身体素质上都占据优势,侯铭轩的大军如神兵天降,迅速对清平城展开猛攻,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打破了清平城往日的宁静。
城中守军惊慌失措,他们本以为身处后方,高枕无忧,未曾料到敌军会突然来袭。
慌乱之中,急忙向围城的军队求援,派出的信使快马加鞭,一路绝尘而去,只盼能早日搬来救兵。
清平城未设护城河,这给侯铭轩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他当机立断,操纵一百多头夔牛作为先锋。
城头不断射出箭矢、标枪,甚至动用火炮,密密麻麻如蝗虫过境,无数滚石砸下,每一块都重达千斤,本可以将地面撕开口子,可落在夔牛身上,却难以将一头全副武装的夔牛抹杀。
眼前三只城门,在一百多头巨兽猛冲下,仿若纸糊的一般,很快破掉,都用不着攻城塔云梯和攻城锤这些传统攻城器械。
沙暸国及东川国将士见城门已破,士气大振,合力猛攻,在夔牛的冲锋陷阵下,很快攻入内城中。
他们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将城中守军杀得节节败退。
亚平国士兵哪里见过这些个蛮横恶兽,不光皮糙肉厚,难以杀死,而且还能喷火!
那火焰从夔牛口中喷出,瞬间将城头的防御工事点燃,火势迅速蔓延,守军们惊恐万分,四处奔逃,军心大乱。
亚平国围城将领接到消息后,顿时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若不回援,清平城一旦失守,后方将陷入混乱,物资供应断绝,兵员无法补充,前线围城的军队也将陷入绝境;若回援,又恐沙暸国都城的守军出城反击,趁虚而入,届时首尾不能相顾,更是危险万分。
在犹豫之际,几日内,侯铭轩加大了对清平城的攻势。
城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喊杀声不绝于耳,仿佛人间炼狱。
他深知,此时必须速战速决,给敌军施加更大的压力,才能迫使他们尽快做出回援的决定。
但因侯铭轩此次携带将士并非主力,大部分东川国精兵尚在大营待命,此时此地,他手中加上沙暸国的本土军队也不过三万余人,故而无法一口吞下浩大的清平城。
双方你来我往,在内城外城交接地带来回争夺,僵持数日,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生死较量。
最终,亚平国围城军队不得不分出大半兵力回援清平城。
侯铭轩见敌军中计,送信号令王平:“王平,此刻敌军阵脚已乱,时机已到,你即刻率部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对围城的敌军发起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王平在都城外围接到指令,眼中燃起炽热的斗志,他握紧手中长枪,振臂高呼:“兄弟们,随我杀!”
身后的将士们齐声响应,呐喊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
刹那间,王平所率的这支奇兵如猛虎出闸,迅猛冲向敌军后方。
与此同时,沙暸国都城内的守军听到城外的喊杀声,知道援军已至,也纷纷打开城门,如潮水般涌出,与城外的兵力两面夹击。
亚平国军队本就因后方清平城告急而军心大乱,此刻又遭遇这突如其来的前后夹击,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惊恐地呼喊着,四处逃窜,完全没了之前围城时的嚣张气焰。
在这双重打击下,他们纷纷溃败逃窜,丢盔弃甲,沙暸国都城之围遂解,笼罩在都城上空多日的阴霾终于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