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钱这东西,就是要让它转起来
小杨2025-10-05 09:212,940

钱尚书的腰杆,从来没这么直过。

他抱着一本厚得像城砖的账簿,走在皇宫的汉白玉甬道上,脚步踩得掷地有声。

想当初,为了陛下要办什么劳什子的蒙学,他差点就在太和殿上抱着龙椅腿哭了。

现在?

他只想抱着国库里那堆积如山的金银打滚。

御书房内,项川正看着一份来自商务部的报告,眉头微微皱着。

“陛下!喜报!天大的喜报!”

钱尚书人还没到,嗓门先传了进来,那股子兴奋劲,跟半年前那个哭着喊国库要空的账房先生判若两人。

他一阵风似的冲进来,把账簿“啪”一声拍在项川的御案上。

“陛下请看!自新政推行以来,仅仅半年!我大新国库岁入,已超前楚巅峰时期三倍有余!三倍啊陛下!”

钱尚书激动得脸都红了,他指着账簿上的数字,手指头都在抖。

“铁路货运的税收,占了一成!钢铁、水泥、布匹等官办大厂的盈利,占了两成!海贸关税,更是占了整整三成!剩下的,才是传统的农税和盐铁税。”

他抬起头,看着项川,眼神里全是狂热。

“陛下,臣现在才明白,您说的‘开源’是什么意思了!这钱,简直跟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项川拿起那本账簿,翻了翻,脸上的表情却没什么变化。

他把手边那份商务部的报告推了过去。

“长出来的钱,要是烂在地里,跟粪土有什么区别?”

钱尚书一愣,拿起那份报告看了起来,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了。

报告上写得清清楚楚。

一船从京城开元机械总厂运出的上等棉布,走水路运往江南。

刚出京城地界,在第一个州府就被拦了下来,以“货物未在本地报备”为由,抽了半成的“落地税”。

到了下一个州,又被当地的漕运衙门以“非本地商船”为由,收了一笔“过路钱”。

等好不容易到了江南,当地最大的布商行会联合官府,直接不让这船布进城,说会“扰乱市价,影响本地织户生计”。

最后,那船布只能在城外折价一半,卖给了二道贩子。

“这……这岂有此理!”钱尚书气得浑身发抖,“这帮地方官,眼里还有没有朝廷!还有没有王法!”

项川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王法?在他们眼里,他们自己就是王法。朕的铁路都快修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倒好,先在自己家门口砌了一堵墙。”

他站起身,走到钱尚书面前。

“钱爱卿,朕问你,国库里堆着的金山银山,能自己变成铁路的枕木,变成海军的战舰吗?”

“不能。”钱尚书老老实实地回答。

“那要它何用?”项川的声音冷了下来,“钱这东西,只有转起来,才是钱。堵在手里,就是一堆没用的石头。”

“传朕旨意,召内阁首辅李青、司法部尚书、商务部尚书,即刻进宫议事!”

一个时辰后,御书房的气氛有些压抑。

李青和几位新上任的尚书都看完了那份报告,一个个脸色铁青。

“都说说吧,怎么看?”项川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

新上任的商务部尚书是个精明干练的中年人,他第一个站了出来。

“陛下,此风不除,国将不国!地方保护,关卡林立,这是前朝留下的顽疾!商品不能流通,我大新的工厂造出再多的好东西,也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

司法部尚书也跟着开口:“臣附议。必须重典治之!凡私设关卡者,以谋逆论处!”

项川看向一直沉默的李青。

“首辅大人,你怎么看?”

李青躬身行礼,缓缓开口:“堵,不如疏。强压,只会激起更大的反弹。臣以为,病根,不在关卡,而在人心,更在钱上。”

“说下去。”

“各地之所以敢这么做,无非是两点。其一,税收归地方,他们自然要想方设法把钱留在自己地盘。其二,各地银钱成色不一,交易混乱,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空间。”

李青抬起头,目光灼灼。

“臣请陛下,行雷霆之举!一,重定税法,改地方税为国税,由财政部统一征收,再按比例下拨地方。二,废除银两铜钱,以大新皇家银行发行的‘大新宝钞’为唯一法定货币!”

这话说出来,连钱尚书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动作太大了,简直是要把整个大新的经济体系推倒了重来。

项川却笑了。

他等的就是李青这句话。

“好!不愧是朕的内阁首辅!”项川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就这么办!”

他指着钱尚书:“财政部立刻草拟新税法!所有官员工资、军饷、官方采购,下个月起,全部用大新宝钞支付!百姓缴纳赋税,也只收宝钞!”

他又看向司法部尚书:“颁布《货币法》,凡私铸钱币、拒绝接受宝钞者,严惩不贷!伪造宝钞者,与谋逆同罪,抄家灭族!”

最后,他看向李青:“内阁下令,一个月内,裁撤全国所有境内关卡!朕要让一个货郎,挑着担子,从京城走到泉州,除了吃饭喝水,一个铜板的过路费都不用花!”

“臣等,遵旨!”

李青等人领命而去,脚步匆匆,他们知道,一场席卷全国的经济风暴,就要开始了。

当晚,凤仪宫。

项川把白天的事情跟唐玉音说了。

唐玉音正在灯下画着什么东西,她听完后,抬起头,把手里的图纸递了过去。

“陛下,你看。工业这条腿跑得快,农业这条腿要是跟不上,人迟早要摔跟头。”

图纸上画的,是一种改良过的曲辕犁,还有一个利用水力的水车磨坊。

“这是我让永安那边的老工匠琢磨出来的。”唐玉音解释道,“光有工具还不够,得让人愿意用,愿意琢磨怎么把地种得更好。”

她站起身,给项川倒了杯茶。

“我有个想法。能不能由朝廷出面,成立一个‘农业发展基金’。每年秋收后,评选各地的种粮能手,谁家地里亩产最高,就给他发奖金,奖金要高,高到让所有人都眼红。再请他们去各地的蒙学,给孩子们,给老乡们讲讲,他们是怎么种地的。”

“用钱,去奖励那些最会种地的人。这比朝廷下一百道劝农的圣旨都管用。”

项川接过图纸,又看了看唐玉音,哈哈大笑起来。

“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这主意太好了!朕不仅要发奖金,还要给这些种粮能手封号,叫‘农技大师’!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种地种得好,一样能光宗耀祖!”

一个月后。

内阁年轻的官员于谦,作为钦差,巡视江南。

他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情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曾经堵满了船只,等着被盘剥的运河,现在畅通无阻。

官道上,南来北往的马车川流不息,再也看不到那些凶神恶煞的税吏。

他走进一座城镇,街上热闹非凡。

店铺里摆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从北方的皮毛到南方的香料,应有尽有。

百姓们手里拿着崭新的“大新宝钞”,大大方方地买东西,脸上挂着踏实的笑容。

于谦走进一家新开的“大新银行”,里面排着长长的队。

他拉住一个刚存完钱的老伯,好奇地问:“老伯,你们怎么都把钱存这儿啊?不怕官府把钱吞了?”

那老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后生,你外地来的吧?这可是皇家银行,陛下的银行,能有假?钱存进去,有利息拿,比放家里安全多了!我儿子在城里的纺织厂做工,厂里发的就是宝钞,方便得很!”

于谦一路南下,来到了泉州港。

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港口里,桅杆林立,数不清的巨型海船进进出出。

码头上,穿着各色服饰的外国商人,举着一袋袋的金币银币,高喊着要抢购新朝的瓷器、丝绸和钢材。

一个金发碧眼的商人,拉着商务部官员的袖子,用生硬的汉话喊着。

“玻璃!我要玻璃!有多少要多少!你们皇帝的玻璃,比我们那儿的宝石还亮!”

夜深人静。

项川独自坐在御书房,看着钱尚书刚刚呈上来的全国经济汇总报告。

一长卷的报告,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数字。

国库总收入,比上个月又翻了一番。

铁路总里程,突破三千里。

新生儿登记数量,创下百年新高。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全国蒙学支出”那一栏上。

那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前朝帝王心惊肉跳。

可现在,这个数字,在庞大的总收入面前,显得如此协调。

项川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终于浮现出一抹轻松的笑容。

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那份报告。

“总算,把这架马车给拉起来了。”

继续阅读:第198章 老天爷要发火,朕先知道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护国十年后,举国上下将我驱逐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