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非遗
訥言内2024-03-18 11:013,373

   “古城更新计划”,终于还是在全镇百姓的瞩目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近一周来,孙沛民和富广财忙得好似两只觅食的工蚁,每天清晨,钟声尚未响起,两人的足迹便开始在古城内的大街小巷散落,他们分头巡循,又相互配合。孙沛民着手宏观的“四步走”,以此逐步完成“两轴两环五分区”的整体规划;富广财则把关注点放于小镇产业改造,和可能出现的商机之上。到了晚上,鼓声结束,两人忙完各自工作,终于有空聚头,又一并去拜访镇里、县里和市里的艺术家与赞助商,沟通之余,还将刻录好的“漫步辰平”的视频光盘每人赠与一份。

   近两月余,孙沛民之所以自掏腰包,用尽业余时间,以镇长身份亲自出镜,拍摄“漫步辰平”这个节目,为的就是能通过这样直接的方式,将辰平古城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和历史建筑都准确且完整地宣传,并显尽诚意,以便为招商引资做长足准备。

   这段期间,孙瑾和富伦从醒来到熟睡,都没在家中见过他们父亲,但此时的关家,情况却截然相反,关匠近乎整日与关宏镫四目相对。

   自“古城更新计划启动仪式”那日,关宏镫与富广财大打出手之后,便一直躲在家中,紧锁宅门,不仅推掉了所有木工活,还将一切访客拒之门外。看着古城里火热的全民行动,他总觉自己好似呛了一口粘痰,淤积在喉,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不畅,吐不出也吞不下。与世隔绝,是他仅能做的对这症候的些微缓解。对于这项改变古城面貌的大计划,也许全镇百姓中,只有他反对。但他这样的“大神儿”,做什么举动,持什么意见,都没人在意,除了孙沛民与富广财。

   “古城更新计划”的“四步走”中,前三步,孙沛民与富广财应付自如,第四步,他们都力不从心。

   “历史建筑的修葺与改造”,倘若这项工作落实下去,牵头者不仅要对中国明清时期,各类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了若指掌,还要对辰平古城内,所有历史建筑中,全部构件的尺寸、名称、性能、搭接方法和维护方式都烂熟于心。如此庞杂且极具专业性的工作,除了倾尽毕生精力研习辰平古城的木匠关宏镫外,谁都不行。可几个月来,他的拒不配合,始终让孙沛民与富广财犯难。现如今,“Nancy事件”已偃旗息鼓,北京奥运会的脚步逐日临近,劝说一个老顽固,过程太漫长。两人决定先斩后奏,把前三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老字号店铺打造”和“街巷更新”率先开展起来,等到时这些完成个八九不离十,第四步便由不得他关宏镫不同意。

   辰平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辰平皮影、辰平风筝、辰平泥塑和高跷秧歌为四大瑰宝,此外,还有绘画、书法、砖石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这其中,何惠知是辰平皮影的第四代传人;花美玲是辰平风筝的第四代传人,两人都出现在“漫步辰平”的第四期节目当中。而这两项“非遗”命运的截然不同,直接影响了两人的人生轨迹。

   辰平皮影源起明代万历年间,后渐形成以辰平为中心的“辽南影”,清末至大成。每年正月二十的果神庙会,是辰平镇的重要节日之一。这天,何惠知都会从自家的小展馆内,将珍藏百年的祖传驴皮皮影艺术品拿出,与镇上其它皮影艺术家们一起,在四大会馆唱起皮影大戏。四处同时演出,戏目各不相同,《杨家将》、《苏武牧羊》、《大闹天宫》、《东郭先生》……现场拉四胡,打司鼓,贴拿操影,生、旦、净、末、丑,却都是辽南腔,观者均不下千人。

   而辰平风筝亦有百余年历史,可溯至清代,其做工之考究,相比镂刻上彩的驴皮皮影也不逊色,光形制即有硬翅、软翅、平面、立体、板式、串式、折叠式、组合式八大类,内容多取材于蒙、满、汉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曾经的辰平县,流传过这样的诗句,“辰平钟鸣升炊烟,郭北春耕不得闲。不盼春雨润酥土,只恐不得放纸鸢。”可后来,它的传承却不像辰平皮影这般幸运。自甲午海战爆发,八十余年间,辰平骤入黑暗,而在十年里,一些富有学识的非遗传承人接连去世,风筝艺术品则大都因藏匿不便,被烧毁殆尽。到了花美玲这代传人,对于辰平风筝,只知其历史由来,对其制作方式已完全陌生。

   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十九岁的何惠知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她希望接受科班培训,以精进辰平皮影的画功与制作。

   而这年,是厂办大集体的头一年,同样十九岁的花美玲放弃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托了些关系,来到营滨市造纸厂,成了职工食堂里的一名炊事员。

   发榜当天,令何惠知意外的是,小小的辰平镇里,被录取的不只她自己,竟还有孙沛民。

   进入职工食堂以后,厂元旦联欢会上,花美玲认识了同样逃离辰平镇的销售员富广财。

   在校期间,孙沛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似乎他在入学之前,就深谙书画之道,工笔、写意、行书、楷书,样样精晓。何惠知常来向他请教,一来二去,两人自然熟络,开始交往,并在毕业后第三年结了婚,证婚人是知名书法艺术家申延卓。当时,申老先生已八十三岁高龄,他在婚礼现场写下“花开并蒂”四字赠与新人。六年后,老先生离世,这部作品被装裱在孙家合院沿街的小展馆中,自此展馆取名“申延卓纪念馆”。申延卓亦是辰平人,自恢复高考起,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串教授,执教书法,曾为孙沛民与何惠知的老师,三人因此结识。

   另一头,花美玲深入了解富广财后,发现他不仅会在联欢会舞台上说单口相声,引得全场捧腹,这人粗狂奔放的外表下,却有着极其细腻的另一面。只因一次,他拿出了一件自己多年前的作品,一块两尺见方的青砖浮雕“萧何月下追韩信图”,萧何的胡须与胯下的马鬃都雕得飘飘袅袅,他说这图取自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七年后,两人在职工食堂办了婚礼,那时的富广财已位居销售科副科长,并在营滨市分了个小单室。后来的一九九二年,他们沿邓公足迹南下,而后一同辞去工作,回到辰平镇,与“九二派”们一道开始经商,并在这年底,花美玲怀上了富伦。

   ……

   此些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自然成了“古城更新计划”的“四步走”中,孙沛民与富广财关注的重中之重。

   清康熙二十三年,随着“海禁”开放,全国各地客商纷至辽东经营贸易,因辰平地处海陆交汇门户,他们多率先于此驻足,于是辰平县便成了当时整个东北的“财货通衢”。客商们远道而来,怕被外人欺凌,便纷纷捐资,自康熙四十年至乾隆三十五年间,在城内依次修建了福建、三江、山西、山东四大会馆,以供同乡休憩、聚会和议事之用。它们均为多进四合院,大木架结构,除正殿、配殿、牌楼、山门一应俱全外,还各自建有宏大的戏楼,工艺高超,尽显各地特色。这其中,山西会馆最小,而以位于县衙对面的江苏、浙江、江西三地客商共建的三江会馆为规模之最。四大会馆见证了古城繁荣,曾几何时,每逢节日或祭祀,四处会同时上演夜戏,《辰平县志》载,“灯月交辉,歌声嗦亮,几同不夜之城,一时游观者顷塞街巷,其盛事也。”可到了近代,这些“盛事”都凋敝了下去,只剩果神庙会为仅存的硕果了。

   孙沛民和富广财希望将当年场景复原。

   按照孙沛民的设想,四大会馆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结合。他将三江会馆设为“皮影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山西、山东两会馆为“风筝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泥塑艺术文化交流中心”,福建会馆为“高跷秧歌历史文化展览馆”。富广财则在各会馆内,投资建立了相应的皮影、风筝、泥塑和高跷秧歌作坊。这样,它们可与辰平中小互联,在寒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开展皮影制作、风筝制作、泥塑制作和观演高跷秧歌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定期举办大赛,邀请各项非遗传承人前来讲授与评审。地域文化从娃娃抓起,最具深远影响。

   而对于未来可能的外来游客,他们仔细研究了农历,将每个传统节日与本地节庆都画上圈,希望这些日子均可举办皮影戏、二人转、风筝节、泥塑展、高翘秧歌巡游甚至露天电影、露天民谣、仿古游戏等活动。这不仅为整座古城提供了文化氛围,还为出售文化艺术纪念品,及带动民宿、餐饮、娱乐等服务引入人流。

   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孙沛民的另一大举动,是将自家的“申延卓纪念馆”重新整饰,设为了“书画爱好者俱乐部”。

   辰平堪称“书画之乡”,自金、元、明、清至近代,诞生过众多书画大家,本地孩童素有自幼学习书画的传统,孙沛民如此,如今孙瑾亦然,只可惜始终零零散散,没有集中交流之所。借助申老先生的影响力,成立俱乐部,除了可以举办“名人堂”书画展、古镇书画节、学生书画大赛等文化活动外,富广财建议,对于未来到此参观的游客,还可设置毛笔、宣纸、装裱、刻章四大区域,销售原材料与加工工具,让他们亲自体验工艺制作,并最终留下各自作品,展示在“名人堂”对侧的“旅人堂”展区。这一想法得到了孙沛民的大加赞赏。

  

继续阅读:十三:改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钟鼓楼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