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围产期的协作蓝图
灼酒折雪2025-10-14 18:003,448

  傍晚时分,办公室里只剩下张柏年一人。

  他站在窗前,拨通了林副院长的电话,语气带着深思熟虑后的沉稳,没有丝毫冲动:“老林,我有个想法,想把NICU、产科和胎儿医学中心这三个科室,拉到一张桌子上做事。不是偶尔的会诊,而是正式成立‘围产期一体化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科室间沟通不畅的问题。”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声音里满是对患者的考量:“以后每个高危病例,从胎儿在宫内被发现异常开始,产科负责监测,胎儿医学中心评估干预方案,NICU提前制定产后救治计划,到出生后的治疗,再到出院后的随访,都由同一个医疗团队全程跟踪负责。这样既能减少信息传递的断点,避免因为科室间沟通不畅耽误治疗,也能减少家长反复在不同科室签字、奔波的麻烦,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孩子上,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科室间的奔波和沟通上。”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林副院长爽朗的笑声,带着一丝惊喜:“老张,你终于肯主动动这块‘跨科室协作’的蛋糕了?我早就觉得各科室单打独斗不是办法,尤其是围产期这块,涉及的环节太多,少一个衔接就可能出问题。我看行!下周我就把基建科、信息科的负责人叫来,咱们先一起画个初步的流程图,尽快推进,争取下个月就能试运行。”

  张柏年望着楼下灯火通明的急诊入口,那里不断有救护车呼啸而至,红色的警示灯在夜色中闪烁,承载着一个个亟待救治的生命。

  他轻声说:“我们做医生的,不能再让那些脆弱的孩子,在我们科室之间的缝隙里掉下去。多部门联动,才能给他们更完整的守护,才能让家长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安心。”

  挂了电话,张柏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打开电脑,开始草拟“围产期一体化中心”的初步方案。

  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把皱纹照得格外清晰,可他的眼神却依旧明亮,像在规划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他在文档里写下“多学科会诊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家属一站式服务流程”等关键词,每一个词都透着对患者的关怀,没有丝毫官僚的冗余。

  

  ————————————

  

  晚上七点,NICU里的夜灯亮起柔和的幽蓝光晕,取代了白天刺眼的白光,营造出安静的氛围,让那些脆弱的小生命能更好地休息。

  张柏年做完最后一轮巡视,走到走廊拐角时,看见韩皙宁还站在25周早产宝宝的保温箱前,正和孩子的家长轻声交谈。

  保温箱上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像在为这场谈话伴奏。

  这一次,韩皙宁没有像往常那样只强调“治疗希望”,而是将笔记本电脑放在家长面前,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超早产儿远期并发症的概率图表——脑瘫发生率15%、视网膜病变22%、慢性肺部疾病30%,每一个数字都用不同颜色标注,旁边还附带了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案和费用预估,客观又坦诚,没有丝毫隐瞒。

  “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治疗宝宝,可作为医生,我必须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告诉你们。”

  韩皙宁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如果选择继续治疗,后续的康复路会很长,需要你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们觉得压力太大,也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会帮宝宝减轻痛苦,让他有尊严地离开。无论你们选什么,我们都会尊重你们的决定。”

  年轻的父亲听着,眼圈渐渐泛红,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指节泛白;母亲却一边抹眼泪,一边频频点头,显然在认真思考每一个信息,没有像之前那样一味地恐慌。

  “韩医生,我们想再考虑一晚,明天给您答复,可以吗?”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多了几分冷静。

  “当然可以,你们慢慢想,不用急。”

  韩皙宁递过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私人电话,晚上有任何疑问,随时都能打给我。”

  张柏年站在三米外的地方,双手背在身后,目光柔和地望着这一幕,没有上前打扰。

  他看见韩皙宁的颈间挂着那只老式听诊器,铜质耳件在幽蓝的夜灯下闪着微光,像一颗传递温度的星星——这个曾经固执的徒弟,终于学会了在“坚持”与“尊重”之间找到平衡,这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让他欣慰。

  待家属情绪平稳地离开后,他才缓缓走过去,声音不高,却满是肯定:“今天和家属沟通得很好,比以前更全面、更客观了。你终于明白,真正的守护不是替家属做决定,而是给他们足够的信息,让他们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

  韩皙宁揉了揉酸胀的眼睛,语气带着一丝感慨:“老师早上跟我说的那句话,我在嘴里嚼了一天,才算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前我总觉得,只要能保住孩子的命,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负责,却忘了考虑他们未来要面对的生活。现在我才知道,有时候把‘难’说出来,反而能让家属更安心。”

  “哦?哪句话让你这么上心?”

  张柏年笑着问,眼里满是欣慰,像看到庄稼成熟的老农。

  “懂得放手的智慧,学会尊重家属的选择。”

  韩皙宁回答,眼神里少了几分之前的倔强,多了几分成熟与通透,“还有您给我的听诊器,我今天听了宝宝的心跳,也试着‘听’家属的心里话,才发现他们比我想象中更坚强,也更需要被理解。”

  张柏年伸手,将白天递给她的那只老式听诊器重新挂回她的颈间,金属耳件在幽蓝的夜灯下闪了一下,像一颗星星落进了人间:“皙宁,精湛的技术和仁爱的心,能让人成为一名好医生;但能把‘希望’和‘现实’一起摆在家属面前,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后做出选择,这才能让人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大医生。你现在,正在往‘大医生’的路上走。”

  他抬手,轻轻拍了拍韩皙宁的肩膀,像拍去她肩上沾染的夜露,语气带着殷切的期望:“早点回去休息吧,别熬坏了身体。从明天开始,试着把景砚也拉进和家属的病情谈话里——不是让他来改变你的想法,而是让家属能听到两种不同的专业声音。一种声音告诉他们‘能做到什么’,一种声音告诉他们‘要面对什么’,在权衡之后,依然愿意坚定地握住你的手,这才是对医患信任最好的考验,也是对孩子未来最负责的态度。”

  韩皙宁重重点头,眼眶有些发热。

  她目送着张柏年离开的背影,老人的脚步依旧很轻,却带着一种踏实的力量,像一座山,稳稳地立在NICU的走廊里。走廊的夜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悄悄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对后辈的期望,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医者。

  她低头看了看颈间的听诊器,指尖轻轻摩挲着冰凉的金属,忽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转身回到保温箱前,她俯身凝视着里面的宝宝,小家伙还在安静地睡着,胸廓轻轻起伏,像一片小小的树叶。

  韩皙宁拿起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明日计划:与景砚沟通,邀请其参与家属谈话;整理超早产儿康复案例,为家属提供更多参考。”

  NICU里的监护仪依旧在规律地“滴滴”作响,可这一刻,空气里似乎多了一丝传承的温暖,在幽蓝的灯光下静静流淌。

  韩皙宁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遇到更多艰难的选择,可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因为她明白,守护生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尊重。

  

  ————————————

  

  第二天早上,韩皙宁一上班就找到了景砚。

  产科办公室里,景砚正在整理手术方案,看到韩皙宁进来,有些意外:“有事吗?”

  “想请你帮个忙。”

  韩皙宁把笔记本放在他面前,“25周早产的那个宝宝,家属今天会给答复,我想请你一起参与谈话,从产科的角度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后续的孕期监测经验,还有类似病例的家属反馈。”

  景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他放下手里的笔,语气比平时柔和了些:“好,我正好也想和家属聊聊,让他们知道,无论选择什么,我们都会做好后续的衔接。”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没有了之前的争执,反而多了几分理解与默契。韩皙宁忽然想起张柏年说的话——医学不是辩论赛,而是一门权衡的艺术。

  而她和景砚,就像这门艺术的两个侧面,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家属最全面的建议,才能给孩子最完整的守护。

  上午十点,家属如约来到NICU。这一次,谈话室里坐了三个人:韩皙宁、景砚,还有孩子的父母。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桌面上,温暖而明亮。

  韩皙宁负责讲解治疗方案和远期预后,景砚则补充了孕期监测的经验和家属照护的注意事项,两人配合默契,没有丝毫冲突。

  “我们决定继续治疗。”

  父亲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虽然知道未来会很难,但我们想陪孩子一起试试,也谢谢你们把所有情况都告诉我们,让我们能安心地做这个决定。”

  韩皙宁和景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

  韩皙宁拿出治疗计划,开始和家属详细讨论后续的步骤,景砚则在一旁补充注意事项,谈话室里的气氛不再像之前那样沉重,反而多了几分希望与坚定。

  张柏年站在走廊里,远远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眼前的这一幕让他相信,只要所有医者都怀着一颗敬畏生命、尊重患者的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障碍,为那些脆弱的生命撑起一片更广阔、更温暖的天空。

  他转身走向办公室,脚步依旧很轻,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从容。

  阳光洒在他身上,把灰色的羊毛开衫染成了温暖的金色,像在为这位老医者的坚守与传承,镀上一层最耀眼的光芒。而他身后的NICU里,那些小小的生命还在继续努力地活着,监护仪的“滴滴”声,像一首永恒的生命赞歌,在阳光里静静流淌。

  

继续阅读:第22章 听诊器旁的师徒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生命的第一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