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时间不好确定,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要到他矫正胎龄满一岁。”
韩皙宁递过一包新的抽纸,包装是淡粉色的,上面印着小小的兔子图案,指尖轻轻碰了碰李太太的手背,传递着无声的安慰,“矫正胎龄就是实际出生天数,加上(40-出生孕周)乘以7,每个孩子的恢复节奏都不一样,小安现在恢复得很好,说不定会比预期快呢。但你们不用怕,我们会根据小安的情况随时调整方案,比如等他情况稳定后,可以尝试‘家庭氧疗’,不用一直住院。我们要做的,就是陪着他慢慢走,一步一步把他送到能自己稳稳‘跑’起来的那条起跑线上。”
李先生清了清发哑的嗓子,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像有什么东西堵在喉咙里,眼神里满是担忧与恐惧,像迷失方向的旅人,找不到出口:“韩医生,我……我在网上查了,说早产儿以后可能会脑瘫,还会有视力、听力问题,小安他……他会不会也这样?我们真的怕……怕他以后活得多辛苦,怕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后面的话没说完,他就别过脸,抬手抹了抹眼角——作为父亲,他既希望孩子能活下去,又怕孩子带着病痛长大,这份矛盾像刀子一样扎在心里,连呼吸都带着疼。
“那些概率确实存在,医学上也无法完全排除,但它们不是既定的命运,不是说有概率,就一定会发生。”
韩皙宁从抽屉里抽出一张A3大小的彩页,纸张是柔软的铜版纸,摸起来很舒服,上面用彩色的时间轴,清晰画出了小安从“矫正胎龄40周”到“2岁”的成长里程碑,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具体的护理重点和干预措施,字体是圆润的楷体,看起来很亲切:
・矫正40周:尝试“袋鼠护理”(每天1小时)、练习非营养性吸吮(用安抚奶嘴锻炼口腔肌肉);
・矫正1个月:逐步增加经口喂养量(从每次5ml到每次30ml)、监测眼底发育情况;
・矫正3个月:开始家庭氧疗(若需)、引入早期康复训练(被动肢体活动、听觉刺激);
・矫正6个月:评估运动发育情况、介入专业康复干预(若有发育迟缓)、定期复查头颅MRI;
・矫正1岁:尝试停用氧疗、评估语言和认知发育、过渡到正常儿童保健。
每一个节点旁,都配着温馨的示意图——有父母抱着孩子做袋鼠护理的画面,爸爸穿着格子衬衫,妈妈披着长发,孩子贴在他们胸口,睡得安稳;有护士指导喂养的场景,护士握着妈妈的手,教她怎么给孩子喂奶;还有孩子笑着玩玩具的插图,手里拿着彩色的摇铃,眼睛弯成了月牙,色彩明亮,充满希望,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们心里的不安。
“你们能为小安做的,比想象中多得多。”
韩皙宁拿起旁边准备好的毛绒袋鼠玩偶,玩偶是浅棕色的,软乎乎的,腹部有一个柔软的口袋,里面还垫着一层薄薄的绒布,她示范着把玩偶绑在自己胸口,调整好松紧,动作轻柔:“比如这种袋鼠护理,每天只要一小时,你们把小安贴在自己胸口,让他听着你们的心跳——这和他在子宫里听到的声音很像,能让他觉得安心;感受你们的体温,闻着你们的气味,这些都是他熟悉的,是别人给不了的。研究显示,袋鼠护理能帮早产儿稳定心率和血氧、改善睡眠质量、增加体重增长速度,还能增进你们的亲子感情,让他更有安全感,长得更健康。”
李先生听得很认真,眼睛都没眨一下,伸手有些笨拙地接过毛绒袋鼠,反复调整着绑带的松紧,手指有些发颤,像是在练习一项重要的技能,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连呼吸都放轻了。
这时,护士抱着用柔软襁褓包裹好的小安走了进来——孩子细弱的身体裹在淡粉色的襁褓里,襁褓边缘绣着小小的太阳图案,只露出半张小脸,鼻子上插着细细的鼻导管,像根透明的丝线,皮肤还带着早产儿特有的薄嫩,能隐约看到皮下的血管,像细细的蓝线,呼吸时胸廓轻轻起伏,像一片颤动的羽毛,微弱却坚定。
当护士把小安小心地放进李先生胸口的衣襟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监护仪上原本跳动较快的160次/分的心率,渐渐降到了145次/分,像湍急的水流慢慢变平缓;原本有些波动的血氧曲线也变得平稳柔和,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抚平,连呼吸频率都从55次/分降到了45次/分,一切都在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连空气都似乎变得温柔了些。
李先生僵着身体,不敢动弹,生怕自己的动作会碰伤孩子,眼神里满是小心翼翼的温柔,像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嘴角却不自觉地向上扬起,连眼角的细纹里都透着笑意。
李太太凑过去,轻轻抚摸着小安的脸颊,指尖触到孩子温热的皮肤,那触感软得像棉花,眼泪又流了下来,却不再是之前的焦虑,而是带着哽咽的暖意:“他……他好像知道是我们抱着他,你看他多乖,都不闹了,呼吸都变平稳了。”
韩皙宁站在一旁,眼底也泛起温柔的光,轻轻点头:“他当然知道,你们的心跳、你们的声音、你们身上的味道,都是他在子宫里就熟悉的,是他最安心的港湾。以后每次袋鼠护理,你们都可以跟他说说话、唱唱歌,他能听见的,虽然他现在还不会回应,但这些都会记在他心里,成为他成长的力量。”
十分钟后,沟通结束。韩皙宁送他们到NICU门口,递上打印好的《小安家庭护理清单》,纸张是淡绿色的,上面用表格详细列出了每天需要记录的内容:体重(每天晨起空腹测)、奶量(每次喂养后记录)、袋鼠护理时长(每次结束后标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哭闹/安静/睡眠),还备注了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避免强光刺激、保持环境安静、接触孩子前洗手消毒),每个条目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清晰又好记。
李先生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对着韩皙宁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几乎要碰到地面,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感激:“韩医生,谢谢你,真的谢谢你。之前有医生跟我们说,小安的情况可能不太好,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是你一直没放弃他,还帮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教我们怎么照顾他,谢谢你没有替我们放弃小安。”
韩皙宁愣了半秒,随即笑着回礼,语气真诚而坚定:“李先生,您不用谢我,我只是没有替小安放弃他自己。你看他这么小,却能扛过这么多难关,每天都在努力长大,从一开始不能自主呼吸,到现在能慢慢适应低氧浓度,他那么努力地活着,我们没理由不陪着他,没理由不给他机会。以后我们一起加油,陪着小安回家。”
转身走回NICU时,她听见身后传来李太太小声读清单的声音:“每天记录体重1次、奶量6次、袋鼠护理60分钟……还要给宝宝讲故事、唱儿歌……”
声音很轻,却像一粒小小的火种,落在她疲惫的心口,噼啪作响,暖得人眼眶发热——她知道,这份清单不仅是护理指南,更是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份充满希望的约定,是用爱和耐心写就的承诺。
————————————
午后两点,NICU的茶水间终于空了下来。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把碎金子,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咖啡香,混合着窗外飘进来的青草气息,格外惬意。
韩皙宁投了枚硬币,自动贩卖机“咔嗒”一声,一罐无糖乌龙茶滚落到取货口,金属罐碰撞的声音在安静的茶水间里格外清晰。
她弯腰捡起,罐体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稍稍压下了连续工作十小时带来的身体微烫——从早上查房到现在,她只来得及喝了一杯速溶咖啡,连午饭都是在办公室随便吃了个三明治,面包早就凉了,口感有些发硬。
她靠在窗边,手指轻轻掀开窗帘一条缝。
七月的阳光烈得像融化的黄铜,铺在对面产科楼的屋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晃得人睁不开眼。
楼下的花园里,有家属推着轮椅散步,轮椅上的产妇盖着薄毯,脸上带着初为人母的温柔;有护士抱着新生儿晒太阳,孩子裹在小小的襁褓里,睡得安稳,一派平和的景象,与NICU里的紧张忙碌截然不同,却同样透着生命的美好。
她拧开茶罐,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带着微苦的味道,却让混沌的大脑清醒了些。
可刚放松片刻,景砚那冷峻的声音又像自动播放般在耳边响起:“你所谓的‘坚持’,可能只是在延长孩子的痛苦,也在折磨家属,不过是满足你自己的道德感……”
韩皙宁下意识抬手,指腹轻轻摩挲着胸前工作证的背面——那里藏着乐乐的照片,塑封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边角都泛了毛,却依旧能看清小男孩穿着红领巾,在操场上奔跑的模样,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像个小太阳,驱散了心里的阴霾。
指尖触到照片上乐乐扬起的嘴角,心里的动摇又一次被压了下去:景砚看到的是概率与风险,是冰冷的数字和可能的悲剧;而她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乐乐这样的奇迹,是小安在父亲怀里平稳的心跳,是小九一点点下降的乳酸值,是这些孩子用尽全力活下去的勇气。这些,都不是数字能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