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纵隔边的守护线
灼酒折雪2025-10-10 18:013,382

  说着,韩皙宁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条,递到小梅手里——纸条是她昨晚特意整理的,字迹工整,怕小梅看不清:“这上面写着社区社工的联系电话、母乳互助会的活动时间,还有医院针对贫困产妇的专项基金申请表。等你身体再恢复些,出院前我们一起把申请表填好,争取能申请到补助,减轻你的负担,让你能安心照顾宝宝,不用太担心钱的事儿。”

  小梅紧紧捏着那张纸条,指节又一次因为用力而泛白,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落在女儿粉嫩的小脸上。

  孩子似乎感受到了母亲的情绪,皱了皱小鼻子,小手动了动,无意识地抓住了小梅的一根手指,力道轻得像羽毛,却让小梅整个人都颤抖起来——这是属于她的牵挂,是她的软肋,也是她活下去的力量,是她往后人生里最珍贵的宝藏。

  韩皙宁站起身,轻轻替小梅拉好窗帘,挡住正午过于刺眼的阳光,让病房里的光线变得更柔和,像裹了一层温暖的纱。

  离开病房前,她回头望了一眼:少女低着头,额头轻轻贴着女儿的额头,嘴角扬起一个极浅、却不再像以前那样躲闪的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那光芒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

  走到走廊尽头,韩皙宁靠在窗边,深吸了一口气。

  窗外的风带着七月栀子花的清香扑进来,吹散了身上连日来的消毒水味,也让她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她想起昨天伦理委员会上,那个未能来到世上的18-三体综合征胎儿,想起景砚冷静的分析、张柏年教授沉重的叹息,又想起刚才病房里,小梅和女儿紧紧交握的小手,想起念念柔软的胎发、小梅坚定的眼神,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在脑海里交错,却同样滚烫,同样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一种是为了避免痛苦的理性选择,一种是为了守护希望的勇敢坚持。

  韩皙宁抬手,对着透过窗户的阳光张开五指,金色的光线从指缝间漏下,像无数条细小却坚韧的生命线,在她掌心跳跃。

  她轻轻握拳,仿佛握住了某种看不见的承诺,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只要你们愿意勇敢开始,不管未来有多难,有多少风雨,我就愿意一直陪你们跑下去,绝不中途放弃,陪你们一起等春暖花开。”

  风再次吹过,扬起她白大褂的衣角,像一面象征希望的旗帜,在阳光下轻轻飘扬,朝着有生命、有爱的方向,一直向前。

  ————————————

  胎儿医学中心坐落在门诊大楼的顶层,远离楼下的喧嚣。

  走廊尽头,一扇银灰色的防火门静静矗立,金属表面泛着冷光,刷卡的瞬间,门轴发出“嘶”的气压声,像是开启了一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那里没有候诊区的嘈杂,只有与生命相关的精密与严谨。

  走进门内,空气瞬间变得清凉——这里的温度被恒定控制在22℃,既不会让孕妇感到寒冷,也能保证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连湿度都精准控制在50%,避免仪器受潮影响精度。

  光线被调至“博物馆级”的柔和亮度,不刺眼,却足以让每一台超声仪屏幕上的胎儿解剖结构纤毫毕现,连最细小的血管纹路都清晰可见。

  墙面没有张贴常见的孕期宣教海报,取而代之的是一排8K分辨率的超大屏幕,循环播放着12周到40周胎儿的三维重建影像:心脏瓣膜规律开合,像精密的小泵在不停运转;细小的手指灵活屈伸,能清晰看到指甲的雏形;脐带血管呈现出完美的螺旋角度,像被精心编织的银丝,每一个画面都精准得像精心设计的医学标本,却又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周叙白站在3号检查室的中央,金丝半框眼镜后的眼睛微微眯起,神情专注得像一位正在图纸上测量角度的建筑师,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打扰到屏幕里的小生命。

  他的白衬衫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线条清晰的前臂,肌肉随着操作超声探头的动作轻轻起伏,每一个姿势都透着专业的稳定。

  左手稳稳握着超声探头,探头表面涂着温热的耦合剂,避免冰凉的仪器让孕妇不适;右手在触控板上灵活滑动——每一次细微移动,屏幕里的胎儿就会精准旋转0.5度,仿佛被无形的细线牵引着,展现出不同角度的发育状况,从头部到脚部,从内脏到四肢,没有任何一个细节被遗漏。

  “来,您慢慢深呼吸,保持节奏,别紧张。”

  周叙白的声音低沉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分神的节奏感,像舒缓的音乐,让躺在检查床上的孕妇渐渐放松下来,原本紧绷的肩膀慢慢垮了些。

  这位孕妇27岁,孕周22+5周,是来做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的。

  她的丈夫紧张地站在床头,双手紧紧攥着妻子的衣角,指节都泛了白,目光死死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连喉咙都在不自觉地滚动,显然在压抑着内心的焦虑。

  超声屏幕突然亮起,胎儿的四腔心切面稳稳定格在中央。

  “您看这里,胎儿的左心房和右心房比例正常,心脏瓣膜的开闭也很对称,血流信号均匀,目前来看心脏发育没有问题。”

  周叙白用光标在屏幕上画了一个淡蓝色的圆圈,将胎儿的心脏轻轻圈住,像给这个小生命套上了一个虚拟的救生圈,充满安全感,“再看脊柱,排列得很整齐,没有明显的中断,这也是好现象。”

  话音刚落,他手中的探头轻轻滑向胎儿的右肺区域。

  原本流畅的画面倏然静止——屏幕上,一枚2.1×1.7cm的囊性无回声区紧紧贴在胎儿右肺上叶支气管旁,像一颗透明的小水泡,纵隔被轻微推向左侧,小小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歪,偏离了正常位置,连周围的血管都显得有些拥挤。

  检查室里的空气骤然收紧,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原本柔和的灯光仿佛也变得冰冷了些。

  孕妇的丈夫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带着明显的颤抖,像被冻住的琴弦,轻轻一碰就会断裂:“周医生,那……那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孩子的肺有问题?会不会很严重?”

  “这是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医学上简称CPAM。”

  周叙白没有回避,他放大图像,将病灶区域清晰地呈现在家属面前,语气依旧平稳,却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拆解一枚精密的炸弹,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简单来说,就是胎儿的右肺里长了一个充满液体的囊泡。如果这个囊泡继续长大,会不断挤压心脏和左肺,影响血液循环和肺部发育,严重的话还可能引起胎儿水肿,威胁生命。”

  他刻意停顿了半秒,给家属消化坏消息的时间,像给恐惧的情绪留出一个缓冲的降落伞,随后立刻补上一句,语气里带着一丝安抚,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小灯:“不过也有好消息,这种Ⅲ型CPAM有30%的概率会在宫内自然消退,而且就算不消退,大部分孩子出生后通过手术治疗,也能恢复得很好。当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需要每周做一次超声检查,必要时还要加做胎儿MRI,密切监测囊泡的大小,看它是否会‘越界’影响其他器官。”

  周叙白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屏幕上随即出现一条虚拟的时间轴:22周、26周、30周、34周——每一个时间节点后面,都清晰标注着“继续观察”“宫内干预”“提前分娩”三种预案,每种预案下面还附带了风险概率和应对措施,让家属能直观地了解后续可能的治疗方向,不用在未知中恐慌。

  孕妇的眼泪已经悬在睫毛上,像随时会落下的露珠,却强忍着没有落下,嘴唇因为紧张而微微发白,双手紧紧抓着床单,指节都泛了青。

  周叙白将探头放回支架,顺手从旁边的抽纸盒里抽了两张柔软的纸巾递过去,语气温和却坚定,像在给予承诺:“您先别急着哭,现在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一起做选择题,找到最适合宝宝的方案。我会把我的私人电话留给您,有任何疑问,随时都能打给我。”

  ————————————

  半小时后,周叙白端着两杯刚泡好的速溶黑咖啡,推开了景砚办公室的门。

  咖啡的香气在走廊里弥漫,带着一丝苦涩的温暖,驱散了医院里冰冷的消毒水味。

  此时景砚正对着电脑屏幕排列下周的手术班次,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的表格密密麻麻,却被他整理得井然有序。

  听见开门声,头也没抬,语气带着几分熟稔的调侃,像在和老朋友打招呼:“又给我带什么‘棘手案子’来了?是需要产科配合的‘炸弹’吗?每次你这么郑重其事,准没好事。”

  “这次的情况比炸弹温和一点,但确实需要你一起‘拆弹’。”周叙白笑着走到办公桌前,将一份超声报告摊开在桌面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上,那个囊性无回声区像一枚暗红色的气球,紧紧拴在胎儿肺动脉分支上,周围的血流信号清晰可见,能清楚看到它对周围组织的挤压,“22+5周的胎儿,右肺Ⅲ型CPAM,囊泡2.1×1.7cm,纵隔已经有轻微移位了。”

  景砚的目光扫过报告,眉心瞬间微微蹙起,原本轻松的语气变得严肃,像被按下了切换键:“这个囊泡的体积,比上次筛查时长大了0.4cm?才两周时间,长得倒是挺快。”

  他的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节奏沉稳,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对,而且纵隔已经有3mm的移位了,好在目前还没有出现胎儿水肿的迹象,羊水量也正常,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周叙白把一张胎儿MRI申请单推到景砚面前,纸张边缘被他捏得有些发皱,“需要你们产科配合一下,下周二加排一次胎儿MRI检查,看得更清楚些,另外,促肺针也得提前准备好,以防后续需要提前分娩,让宝宝的肺部能更快适应外界环境。”

  

继续阅读:第15章: 0.8mm 的生机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生命的第一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