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夔东势力,前往长沙府
明末逐鹿2025-07-28 17:305,560

  “曾守备,川中士民称之为曾公子。其父曾任巡抚衙门参议,因为姿容俊美,加上乐善好施,急人所急,在成都闯下偌大名头。”

  “三年前张献忠入蜀,巡抚陈世奇派总兵赵光远出征,损兵折将,后来陈抚台兵败被俘所杀。”

  “期间曾守备多次向陈抚台请战,但陈抚台认为他年少轻狂,屡屡拒绝,直至成都陷落前,才任命了他为参将。”

  “调拨了一千士卒给他,结果这位曾公子,连战连捷,以英勇著称川中。”

  “可惜他手中仅有千余人马,成都沦陷后,他退守重庆。”

  “又遭到张献忠大军穷追猛打,最后退守忠州,得到我新任的四川巡抚马乾支持,以及卑职率部的驰援。”

  “这才在忠州稳住阵脚,并被任命为忠州守备。”

  在韩烈的询问下,秦翼明遂笑着,把他所知的情况,如实向韩烈说了一遍。

  “这个人倒是一员猛将,朝廷当重用之。”

  韩烈听完曾英事迹,赞赏之余,笑着说道。

  “秦将军,白杆兵即将扩编为三万人的白杆军,我看这个曾樱,可为前营参将,为白杆军前锋。”

  “若我白杆军有此大将,战力必然大增。”秦翼明是见过曾英的,对于此人也是十分欣赏。

  只是之前二人互不统属,他是石柱土司副将,可没有资格调动启用曾英。

  “对了,除了这曾英外,这夔东地区,还有那些忠于朝廷的队伍,这一次尽量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以便更好的充实白杆军的实力。”

  韩烈记得明末的夔东地区,可是有著名的抗清夔东十三家义军。

  虽然现在这支主力义军,主要成员袁宗第,刘体纯,刘芳亮这些人,已经归顺朝廷。

  但按理来说,应该还有不少义军兵马。

  夔东地区,主要包括忠州、夔州、巫山、奉节等一大片山城。

  听到韩烈这么询问,秦翼明迟疑了一下,还是说道。

  “目前夔州的谭家兄弟,实力和势力都还不错,谭家老大谭文,老二谭弘,老三谭旨都是武勇之人。”

  “不过这兄弟三人,都是当地豪强出身,帐下兵马军纪败坏,对待百姓残暴凶狠,非良善之辈。”

  “另外还有梁山的胡道明,姚玉麟,刘道真各部,不过这些人都是当地豪强出身,战斗力和军纪,都是一言难尽。”

  本来还有些期待的韩烈,听到这帮人的行为,顿时识趣全无。

  “秦将军,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有句话叫做宁缺毋滥。”

  “既然这帮人不堪大用,不要也罢。”

  “待我帐下忠信营进驻归州之后,我会下令忠信营收复施州,忠州,夔州,以巩固夔东地区。”

  “你部抓紧时间整备,今年入冬前,即便不能平定云贵川三省,也要收复贵州和云南。”

  “必须让世人知道,这大好的江山,是我大明的。”

  “我汉家儿郎,绝对不是异族鞑虏所能欺辱。”

  韩烈这一番坚定的话语,听到秦翼明热血澎湃,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征战二十余年,对于这个国家,显然是充满热血和忠诚的。

  “国公爷说的是,我大明儿郎,绝不是任人欺辱的软骨头。”秦翼明由衷的附和道。

  一行人很快来到码头,这会靠岸的队伍,也已经上岸。

  见到韩烈和秦翼明带着数百骑兵而来,正在码头边上休息的这支队伍,顿时一阵骚动。

  三百披甲骑兵,这在巴蜀地区,可是少见的强兵。

  “可是曾守备来了,本将秦翼明,特来相迎。”

  策马而出的秦翼明,喝住战马,扬声询问之下。

  只见一名身穿官袍的文官,从人群之中走了出来。

  “本官川东参政刘麟长,见过秦将军。”

  此刻在王辅臣护卫下,同样站立在阵前的韩烈,目光扫过那群队伍,发现这一千多人的队伍,多是衣衫褴褛。

  而且还有妇孺孩童,一个个面有菜色,明显是打了败仗。

  “原来是刘参政。”秦翼明并不认识这人,但参政是巡抚衙门最重要的署官,位列从三品。

  他虽然是从二品副总兵衔,但面对文官,秦翼明还是自觉低人一头。

  听到对方自报身份官名,秦翼明慌忙翻身下马,拱手行礼。

  “秦将军客气了,我等从忠州溃败而来,特来投奔秦夫人,还望将军引荐。”

  刘麟长这个时候也没有自持身份,连忙回礼说明了来意。

  “敢问曾守备可在?吾与他并肩作战过,为何不见他身影?”秦翼明想着韩烈说要把曾英调到白杆军担任前军参将。

  自是一心想要见到这位昔日战友。

  故而再次询问了起来。

  “秦将军,曾守备于年前,在忠州城外战死沙场了。”

  刘麟长叹了口气,说出了这个噩耗。

  “怎么会这样?是谁的兵马干的?”

  秦翼明满脸都不敢相信的问道。

  “是夔州的谭家兄弟,投降了建奴鞑子,引兵来攻,曾将军没有防备,中了敌军埋伏,死于了乱箭之下。”

  刘麟长随即把经过说了一遍。

  “这帮地方草寇,实在可恨啊。”得知事情经过,秦翼明难掩愤怒之色。

  “秦将军,安排大家入城吧,我看军中不少妇孺孩童,需要好生安顿一下。”

  这会韩烈也听到了曾英战死的消息。

  虽然有些遗憾,他也只能走了上来。

  “国公爷说的是,卑职一定安排好。”秦翼明连忙恭声回答之余,转身对刘麟长介绍道。

  “刘参政,这位是当朝梁国公,征虏大将军韩公,讳烈。”

  “国公爷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也是当今陛下的太傅。”

  随着秦翼明的介绍,刘麟长那张憔悴的面容上,也不由露出震惊之色。

  困守川东地区多年的他,也是第一次见到韩烈之名。

  但他并没有怀疑秦翼明的话,毕竟这样头衔的当朝重臣,秦翼明不可能张口说谎。

  “下官四川巡抚衙门署官,川东道右参政守道,拜见梁国公。”

  随着刘麟长躬身行礼,簇拥在他身边的几名将领,也纷纷躬身行礼拜道。

  “拜见梁国公!”

  “刘参政,诸位将军不必多礼,先入城安顿之后再叙话吧。”

  韩烈作揖回礼之下,颔首说道。

  回到城中的韩烈,与沐浴更衣后的刘麟长进一步进行了交谈。

  从刘麟长口中韩烈还获悉了,四川巡抚马乾,这会也还幸存着,此刻被困守在开县城内。

  马乾是崇祯朝的最后一任四川巡抚。

  在前巡抚龙文光战死后,他以佥都御史临危受命接任四川巡抚。

  坚持在四川抗清多年,一直到数年之后,因为受到云贵总督王应熊的排挤,被迫困守孤城,最后兵败被俘。

  最后因为拒绝投降,遭到清廷杀害。

  “如今忠州既失,马巡抚再无屏障,怕是凶多吉少了。”

  刘麟长对于马乾这个老上司,还是颇有感情的,为此对他的处境,充满担忧之情。

  “刘参政不必多虑,朝廷的三万大军,现在已经进驻归州,我这就下令忠信营的人马,立即渡江,出击夔州,收复忠州。”

  “不过,还需要劳烦刘参政,带人前往作为向导,为大军引路。”

  听到韩烈的话,刘麟长激动的站了起来。

  “下官义不容辞。”

  “另外下官帐下的游击李定,余冲,陶可法,皆是勇将,可当先锋之将。”

  韩烈见刘麟长虽然是一介文官,却是胆气十足,不由赞赏道。

  “刘参政,忠勇可嘉,本公甚慰。”

  “如今四川沦陷,本公奉陛下之命,节制天下兵马大权。”

  “如今白杆军成立,本公推荐你以重庆兵备道,四川按察副使,兼任白杆军都监军使,负责协助秦老将军,主政重庆府各州县事务如何?”

  刘麟长是进士出身,而且之前就是从三品的左参政。

  对于韩烈突然宣布任命他的官职,他到没有太过震惊。

  毕竟这些官职,品阶上最高的也就是从三品的按察副使。

  但对于韩烈的信任,他还是十分高兴,连忙恭声应道。

  “愿为陛下尽忠,国公爷效劳。”

  “那你今天好好休息一下,你带来的人马,交给秦将军安顿,另外我调拨一百亲卫骑兵给你。”

  “你手下的李定,余冲,陶可法等游击将军,与你同行前往归州。”

  “此战若胜,诸位将军皆可论功行赏,升任白杆军各营参将。”

  “秦将军,你带刘大人下去安排吧。”

  听到韩烈的吩咐,一直坐在旁边作陪的秦翼明,这才起身应道。

  “末将告退。”

  而在土司衙署一旁的秦良玉私宅内,这会秦良玉却在接见一个妇人。

  此女长相清秀,身形高挑,皮肤也没有一般女性的白皙,而是呈小麦色。

  “琼英,你可愿意做我的干孙女?”

  面对面容秀美,眉眼之间,充满英气的董琼英,秦良玉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承蒙老夫人看重,这是民妇的荣幸。”

  时年二十一岁的董琼英,是曾英的遗孀。

  出身豪绅之家的董琼英,母亲是蛮族人,故而从小她便不喜红妆,独爱骑马射箭,十八岁那年她嫁给了曾英。

  婚后的第二年,她便给曾英生下一子。

  但随着张献忠入侵重庆府,曾英率军抵抗战败,董琼英带着孩子跟随曾英逃难之中,孩子不幸夭折。

  好不容易在忠州安顿下来,休养好心理创伤的她,却又迎来丈夫的战死。

  伤心欲绝的她,曾跳江想要殉夫,但被她手下的女蛮兵救起。

  此刻她之所以出现在秦良玉的私宅,是因为她手下的一百多名女蛮兵,吸引了秦良玉手下的女亲卫注意。

  没错,秦良玉帐下有一支五百人的女兵亲卫。

  而董琼英帐下,原本也有三百手持短刀,圆盾的女蛮兵。

  在忠州突围期间,死伤了二百余人,如今只剩下一百零三名女兵。

  这些女兵都是施州,夔州,忠州地区的蛮族女子。

  她们是董琼英花费重金,历时两年训练出来的女蛮兵。

  别看是一群女流,但她们却个个英勇善战,在战场上丝毫不亚于男兵。

  秦良玉也正是了解到这个情况,这才把董琼英请到了私宅。

  尤其是见到董琼英之后,她更是起了爱才和同情之心。

  董琼英身高五尺有余,近一米七的个头,虽然没有秦良玉这般身姿挺拔,但却也是少有高个子女子。

  而且此女长相秀美,眉眼如画,面如皎月,健康的小麦色肌肤,别有一股野性之美。

  这也跟她身上有一半蛮族血统有关。

  “好孩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

  在董琼英给她磕头认亲后,秦良玉一脸慈祥的拉着她的手,温和的说道。

  “过些天老身要去南都觐见皇帝和皇太后,你随我一道前去,正好散散心。”

  “妾身都听祖母的。”董琼英现在无依无靠,家中亲人都在忠州陷落后失散,基本是没有生存希望。

  秦良玉这样威名远播的女将军,一代巾帼英豪如此看重她,董琼英内心多少有些感动。

  然而,她却不知道的是,秦良玉之在见到她时,内心之中却是生起了私心。

  次日一早,韩烈出城之时,秦良玉便带着换了一身女装的董琼英,亲自来到城门口相送韩烈。

  “老将军,不是说好不要送别吗?”

  见到秦良玉出现在城门口,韩烈苦笑的上前行礼说道。

  “国公爷匆匆而来,老妪也没能尽地主之谊,承蒙国公厚爱,老妪岂有不送别之礼?”

  秦良玉依旧是一身素衣长袍,面容慈祥的她,给人一种长辈的亲切之感。

  “琼英,上前给国公爷行礼。”紧接着秦良玉,突然对身后身穿淡雅衣裳,下身穿着裙摆董琼英招了招手。

  “民妇拜见梁国公。”

  在董琼英行礼之时,秦良玉遂向韩烈介绍道。

  “这是昨日认下的孙女,她是忠州守备曾英的遗孀,也是一位可怜的姑娘,身世遭遇都跟老身颇为相似。”

  “还望国公爷今后看在老妪的身上,能够多多照拂一二。”

  听着秦良玉如此郑重其事嘱托,韩烈心中虽然惊讶,但还是微笑的回道。

  “老将军的叮嘱,晚辈记住了。”

  “曾夫人不必多礼,能得老夫人看重,这是你的福气,要好好孝顺老夫人。”

  韩烈拱手向董琼英回了一礼,眼角余光瞟了对方一眼。

  这才发现此女竟然生的年轻貌美,高挑的身材,端的是前凸后翘,竟然有股子难得的成熟风韵。

  一番寒暄过后,韩烈这才跨上战马,拱手告别道。

  “老将军,南都再会。”

  “国公爷一路保重,后会有期。”送别的秦良玉拱手祝福道。

  同行的秦翼明,马万年等人,包括董琼英在内,纷纷拱手说着吉祥话。

  离开石柱之后,韩烈没有乘船直接南下南京。

  而是策马往长沙府而来。

  明朝时期的行政划分,实际只有湖广行省布政司,而没有湖南湖北之分。

  但在湖广巡抚设立之后,又分别设了郧阳巡抚和偏沅巡抚。

  这两个次一级的巡抚,很长时间都是隶属湖广巡抚衙门统属。

  不过在陈子龙奉命入长沙府后,废除了偏沅巡抚,而设立湖南巡抚。

  如今的湖南巡抚,正式脱离了湖广巡抚管辖,而纳入了湖广总督衙门管辖。

  也就是说湖广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行省,属于两个行省区域,同属于湖广总督衙门垂直管理。

  韩烈的计划是,湖广总督今后形成定制,那就是管辖湖广、湖南、江西三个布政司行省。

  使这三个中部省份,成为朝廷坚固基石。

  这次他赶往长沙府,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来的。

  同时也想见见巡抚堵胤锡,布政使张同蔽,听听他们的想法。

  毕竟堵胤锡和张同蔽都是当代名臣,也都是难得军政兼优的能臣干吏。

  一路日夜兼程,在归州住了一个晚上的韩烈,与赶到的忠信营主将马进忠,副将卢鼎,监军使章旷进行了大半夜的交谈。

  再次部署了关于收复忠州,夔州,施州的战略方案,为下一步收复重庆府,做好准备工作。

  之后他便再次离开归州,在途径夷陵州猇亭时,韩烈在猇亭逗留了一天。

  之所以在猇亭驻足,那是因为韩烈瞻仰了猇亭之战的遗址。

  并亲自主持了一次祭祀,祭奠蜀汉昭烈帝刘备。

  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刘备病逝,蜀国彻底走向衰落。

  但昭烈帝刘备一生的功绩,却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历代君主,名臣,历史学家追捧学习的榜样。

  前世的韩烈对于刘备,同样很喜欢,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仁君和英雄。

  猇亭位于夷陵州城北,而夷陵州在后世改名为宜昌,也就是湖北宜昌城北。

  为了表达对刘备的尊重,韩烈亲自主持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并且写了一份祭文,盛赞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功绩。

  韩烈在这篇祭文之中,更是明确表态了,刘备是自己的前辈先贤,是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一场看似简单的祭祀,随着韩烈的这份祭文传开。

  随即给世人传播出了两个不同的看法。

  一派人认为韩烈雄才伟略,将来必然要学习刘备建国称帝。

  一派人也认为韩烈这是要效仿刘备,做大明的忠臣,匡扶大明,兴复明室。

  而这一切,显然是韩烈想要的结果。

  刘备的人设是仁厚,仁德君子,汉室的忠臣。

  韩烈以他为榜样,在世人眼中,仁德忠诚之名,必然也会成为他的标签。

  在韩烈的刻意安排下,这封祭文很快就传播了开来。

  当韩烈赶到长沙府时,湖南巡抚衙门,布政司衙门,按察司衙门,都司总兵衙门,还有各级官吏,基本都看到了这篇祭文。

  一向私交甚笃的堵胤锡和张同蔽,在看到这封祭文内容后,二人就有过一个私下讨论。

  “大将军志向远大,以刘玄德标榜自身,这是坐等天下大势啊。”

  堵胤锡身为大明官吏,进士出身的他,自然是心向大明的。

  对于韩烈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他一方面为朝廷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感到担忧。

  高兴自然是有韩烈在,大明中兴有望。

  担忧自然是害怕有一天韩烈会黄袍加身,篡夺了大明基业。

  “抚台大人,天下之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大明的中兴,如果是靠大将军一人,那么将来的天下,归他也是天命如此。”

  “反之,若是天下群臣和陛下群策群力,那么大将军也定然是一代忠臣。”

  相比起堵胤锡的患得患失,经历过家族几乎覆灭的张同蔽,则要想的更开一些。

继续阅读:第491章 西南叛军,剿抚并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