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卷土重来的多铎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45,375

  韩烈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吓唬众将。

  而是给帐下将领进行科普。

  随着科学的进步,热武器取代冷兵器,这是大势所趋。

  眼下韩烈帐下各军,每军至少有一万支以上的神机火枪。

  也就是前装燧发步枪。

  而徐州铸造局,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更先进的后装燧发步枪。

  虽然现在进展缓慢。

  但韩烈相信,这项技术迟早会成功。

  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他帐下的人马,为何能够屡战屡胜。

  明明是同是明军,崇祯年间的明军,无论是对上李自成,张献忠的叛军。

  还是辽东的建奴兵马,却总是屡战屡败?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客观来说有三点。

  一是军备松弛,二是军纪和训练不严。

  三是思想教育不到位。

  明末军队的军备松弛,不是朝廷不重视。

  主要是缺钱造成的。

  将士们连军饷都领不到,还经常饿肚子。

  又谈何武器装备晚辈呢?

  如此一来,就导致将士们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比叛军还狠。

  以至于民间百姓,常常悲叹的喊道。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一直如此不得民心,军纪败坏的军队,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再有就是思想教育问题。

  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当兵吃粮,天经地义。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信仰。

  当兵就是为了吃饱肚子,跟谁打仗都行,自然也就谈不上忠心。

  事实也是如此。

  明末清初之时,建奴女真八旗人马,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

  甚至可以说女真全民,也就是一百多万人口。

  而大明的汉人是多少呢?

  至少有一亿人口。

  可就是这一百多万人的女真人,征服了一亿人口的汉人。

  当然,这里不包括蒙古八旗和辽东的汉军八旗。

  而入关以后,替满清打天下的人是谁呢?

  实际主要人马,还是大明的汉人。

  这些汉军旗,汉军营的人马,都是大明的汉人。

  也都是底层的普通民众士卒。

  他们才不管你什么家国天下。

  谁给我升官发财,我就跟谁打天下。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造就了满清席卷天下的局面。

  而现在韩烈的军队,为何能够打胜仗。

  那些吹嘘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女真人。

  为何在韩烈的军队面前,犹如土鸡瓦狗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韩烈个人有多强。

  而是韩烈这些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了三点。

  一是军备充足,火器火炮成为军中主力武器。

  二是军纪严明,封赏公平,军饷粮饷准时发放,从不克扣。

  三是思想工作到位,从军,营,哨,大队,甚至到十人小队上。

  都安排了监军司的人,负责思想教育工作。

  真正做到了,统一思想。

  也正是这三点,让韩烈帐下的人马,从将军到士兵,都充满斗志。

  再加上火器的加持,这才有了近年来。

  明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绩。

  科普了一下热兵器的问题,韩烈见气氛有些凝重,遂开口笑道。

  “诸位将军也不要过于担忧,不管什么时候。”

  “在战争之中,人力永远是战争的第一因素。”

  “昌平州周边丘陵林木遍布,这样的战场,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为了发挥我们的战斗力,我认为依托地形,挖掘修筑工事。”

  “在城外与清军展开决战,比坐守城池更有利。”

  “昌平州城西和城北两个区域,接连宣府。”

  “杨衍,你立即着手安排,在西北方向,挖掘一条长宽三十里的纵深工事。”

  “孙思克,你调派中军营协助。”

  “陈德,万骑军的将士,也要投入到其中。”

  “敌寇随时可以杀到,我们一定要抢在敌人到达前,把堑壕坑道挖掘修筑好。”

  听到韩烈的点名,杨衍、陈德众将纷纷起身应道。

  “末将等遵命。”

  挖掘工事,无疑是一项体力活。

  忠义军四万将士,中军营一万士卒,加上万骑军两万人马。

  七万人马投入到昌平州西门和北门外。

  以军都山为终点,依托地形,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土工作业。

  这样的挖掘工作,韩烈没有参与。

  次日一早,他在孙思克和王辅臣,王德等侍卫军将士的陪同下,登上了军都山。

  军都山是昌平境内最大的山脉,与燕山和太行山相连,最高海拔一千五百米。

  这座山脉以花岗岩结构组成,山中树木参天,物种丰富。

  还有天然的温泉峡谷,是名副其实的燕郊风景胜地。

  韩烈之所以登临军都山,自然不是来游玩的。

  而是来勘探地形。

  登上军都山,登高远眺,往南就是燕京城。

  往东是延庆城,往西是怀来卫,往北是宣府方向。

  从宣府入京的驰道,居高临下看去,就像一条玉带一般,从碧绿的山脉之中穿梭而来。

  “首辅,不能再往上走了,这冰霜遍地,山高路滑,林密繁茂,着实有些不好走。”

  登临山体三分之二后,山上的林木之间,挂满了冰锥。

  山风呼啸,气温明显比山脚下低了不少。

  护卫的骑兵营士卒,从山脚一路站哨跟随护卫。

  来到一块巨大的岩石前,孙思克竟然出现了头晕眼花的阵状。

  韩烈倒是精神抖擞,手持竹杖的他,爬上那凸起的岩石上。

  看着四周如画一般的风景,再看看气喘吁吁的孙思。

  他不由摇头打趣道:“荩臣啊,你可比我还小两岁,这身子骨可有些虚啊。”

  “首辅说的是,这山路我确实少有走,加上近来少有上阵杀敌,身体的确有些弱。”

  孙思克坐在石头上,喝了一口水,苦笑着承认了自己的不足。

  倒是王辅臣和王德,表现的耐力十足。

  一路跟随的的士卒,虽然也都在喘气,但个个表现的很不错。

  并没有肆意坐下休息,而是保持着警戒的状态,站立在四周。

  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家都坐下,喝口水吃点干粮补充一下体力。”

  韩烈倒是没有苛刻将士们,爬了半天的山,自己都饿了,何况将士们。

  说罢,韩烈拿起腰间的千里镜,观察起了四周的地形地貌。

  在他看来军都山这片区域,要是屯兵驻扎的话。

  与昌平州形成攻守态势,必然会大大提升昌平州的防务。

  不过,因为地处燕京。

  昌平州的防御体系,实际作用不大。

  因为在昌平的外围,有宣府和万里长城在。

  若是连宣府和长城都挡不住入侵的异族,昌平州自然更不可能起到作用。

  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韩烈完成了对军都山的实地勘察。

  在离开山脉前,他来到一处山腰上。

  指着温泉谷方向对左右的孙思克,王辅臣等人说道。

  “北麓的那片温泉峡谷,地形隐秘,很适合藏兵其中。”

  “距离城北战场,也就十余里。”

  “但因为有这片山林阻挡,不深入温泉谷探查,很难发现兵马藏匿。”

  “我们现在在城北挖掘工事,布置的战场,迫使敌人只能在汤山集扎营。”

  “若我们在温泉谷埋伏一支骑兵。”

  “在战斗打响之后,绕道攻击汤山集。”

  “势必起到奇兵突袭的效果。”

  “即便清军不在汤山集扎营,也可以战斗打响后,迂回拿下延庆,切断敌人向北撤退的路线。”

  “马鹞子,这个任务我交给你。”

  “你帐下五千骑兵,携带五天干粮。”

  “今晚就进驻温泉谷,有没有问题?”

  听到韩烈的点名,王辅臣当仁不让的恭声回道。

  “请首辅大人放心,骑兵营就是您手中的利刃,保证指哪打哪。”

  明军大规模在昌平城外的土工作业,这事显然瞒不过清军的探子。

  原本计划十一月十九日,率军奔赴京师的多铎。

  因为接到尼堪从大同送来的消息。

  得知尼堪率领四万五千人马,赶往宣府而来。

  多铎当即推迟了出发的日期。

  他帐下的四万人马,也正好需要时间,继续整编训练。

  虽然没有出发,但多铎却派出护军参领额尔德,亲自率领一支斥候队。

  赶往京城打探消息,同时向留守燕京的多尔衮传递消息。

  二十一日下午,额尔德率领的斥候队,分批抵达昌平州境内。

  在入境不久后,分别有四个小队,遭到明军斥候发现截杀。

  足足损失了二十名精锐斥候。

  额尔德这次入京,为了隐藏行踪,本就只有三十五人,分成七个小队。

  这才刚进入昌平州,就遭到明军斥候的截杀。

  让额尔德也是大吃一惊。

  在下令斥候队伍撤出昌平的同时,夜里他还是亲自带着一个小队,潜入到城北外。

  在一处灌木从中,潜伏了一夜的额尔德。

  天亮时候,便发现城北外围,出现大量的明军将士。

  他们竟然都在挖掘堑壕坑道。

  而且这个范围竟然达到十几里,甚至更大的范围。

  这个发现,让额尔德不由想起霸州城外的一幕。

  预感到情况不妙的他,为了隐藏踪迹,愣是没有挪动身体。

  一直在灌木丛中又藏了一个白天,直到夜里才趁着夜色退了出去。

  而昨天锦衣卫的探子,在昌平外围截杀了十七名建奴探子。

  生擒了三个探子的消息,也第一时间上报到韩烈耳中。

  不过那三名探子,却是宁死不屈。

  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也没有一个人招供。

  负责审讯的锦衣卫千户刘默,在向王德汇报情况是,也是满脸羞愧之色。

  刘默与王德是鱼台同乡。

  也是最早一批,跟随韩烈的老兵之一。

  在担任锦衣卫千户之前,他其实也一直在郭虎和范忠帐下效力。

  从最早的斥候营小卒,到改组后的锦衣卫总旗,百户,再到入京的千户。

  刘默这些年绝对是出生入死,才换来了如今的锦衣卫千户。

  “刘千户,这事你也不必过于自责,我相信首辅大人会谅解你们的难处。”

  听完刘默讲述的事情经过,王德安慰了对方一声,立即向韩烈进行了汇报。

  “斥候都是死士,不开口没什么大不了。”

  “你去告诉告诉刘默,尽心办事即可。”

  对于这样的小事,韩烈自是不会在意。

  两军交战的战场,出现敌人斥候这都是常态。

  另一边,额尔德几乎是连夜,赶回了宣府。

  把他在昌平城外看到的情况,如实的对多铎进行了汇报。

  “明军挖掘的壕沟阵地,不但可以克制我军骑兵冲锋。”

  “还能发挥他们的火器威力,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致命的威胁啊。”

  在霸州城下,已经吃过亏的多铎。

  听完额尔德汇报的情况,也是眉头紧皱。

  昌平是入京的必经之路,如今明军抢先一步,设下了封锁线。

  这一战显然避无可避。

  “有没有打探清楚,明军在昌平州有多少人马?”

  多铎自语了一声,脸色凝重的问道。

  “具体多少,奴才没有打探到,但看规模至少有五万人马。”

  听到这个数据,多铎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现在他手中才四万拼凑起来的队伍。

  加上即将抵达的尼堪所部四万五千人马。

  也才八万多人。

  若昌平城有超过五万以上的明军,这一仗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多少胜算。

  如果多铎此刻要是知道,昌平城内的明军不是五万。

  而是高达七万五千人马,估计他会咬咬牙,就此停下不前了。

  “立即传本王军令,让尼堪加快步伐,争取早日赶到宣府。”

  多铎心中很清楚,时间拖得越久,必然越不利。

  想到这里的他,也是忿忿的骂道。

  “尚可喜这个蠢货,真是我大清罪人啊。”

  “若是现在他带领的三万人马,与尼堪会合,大同和宣府的局势,定要稳定的多。”

  “王爷,卑职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额尔德犹豫了一下,跪倒在地低头说道。

  “你个奴才,什么时候也婆婆妈妈了?”

  多铎不满的瞪了对方一眼。

  “卑职想说的是,燕京就是一个诱饵,咱们为了援救燕京,损兵折将,先丢了河北,后丢了山西。”

  “这次又要掉了宣府和大同。”

  “这一切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说到这里的额尔德,抬头看了眼上首的多铎,见对方面无表情,咬了咬牙的他继续说道。

  “奴才想说的是,咱们是不是放弃燕京。”

  “接应摄政王殿下撤离燕京,退往宣府。”

  “以确保宣大和辽东,关中之地。”

  “等时机成熟了,再夺回燕京便是。”

  额尔德是满洲正蓝旗人,同样他也是满清皇室子弟。

  他的父亲色塞,曾担任过正蓝旗固山额真,现在朝中担任礼部侍郎。

  论辈分的话,额尔德要交多铎一声叔叔。

  年龄的话,二人却是相当。

  不过,额尔德这一脉,与多铎的皇室血脉,实际已经到了第四代。

  也就是快出五服了。

  不过,多铎对于额尔德这个后辈,还是颇为看重的。

  “起来吧,你说的这些,本王并非没有考虑过。”

  “但是……”

  多铎抬了抬手,示意额尔德起身后,正色的说道。

  “燕京丢了,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在汉人眼中和思想之中,那意味着亡国啊。”

  “从政治上来说,京城失守,代表国祚败亡。”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也会对三军将士,造成无法估量的打击。”

  “从地理上分析,丢了河北、丢了山西,丢了宣大,我们只要守住燕京。”

  “仍然可以卷土重来。”

  “原因很简单,整个华北地区,燕京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华北。”

  “由北向南的战争,这无疑是占据着天然的优势。”

  “从宋辽二朝以来,幽州都是幽云十六州的中心。”

  “现在你可明白,燕京的重要性?”

  一个人所站在的位置,决定了他的眼界高度。

  额尔德站在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错。

  但站在多铎,与多尔衮兄弟的高度来看。

  燕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当初满清入关的时候,没有迁都燕京。

  那么这个影响还没有这么大。

  可现在天下人都知道,大清的都城是燕京。

  不说天下的士子百姓,就说北方的汉家百姓。

  好不容易认同接受了满清的统治。

  要是京城就这么再次丢了。

  他们要想再打回来,不亚于痴人说梦。

  要知道满清两代皇帝,努力了几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关。

  更别提攻占燕京城。

  现在要是放弃了燕京,那么他们不但要面临退回关外处境。

  还有可能再遭遇一次,成化犁廷的悲惨遭遇。

  相比起燕京的繁华,此时的盛京只能用穷乡僻壤来形容。

  更别说建州老家了。

  “王爷教训的是,卑职惭愧。”

  额尔德不说醍醐灌顶,但被多铎这么一顿说教,他也不敢再说放弃燕京这样的丧气话。

  “好了,你退下吧。”

  多铎也没有怪罪额尔德的意思。

  这两年额尔德作为他的巴牙纛章京,也就是护卫首领。

  现任官职叫做护军参领。

  在多铎看来,额尔德是尽职尽责的。

  “看来昌平是无法强攻了。”

  想了想的多铎,走到地图前,重新寻思起作战部署。

  两天之后,尼堪、谭泰率领的人马,顺利抵达宣府。

  按理来说两军这次会师,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但尼堪刚进入宣府境内,却接到一个噩耗。

  留守大同的甲喇额真赖塔,以及汉军营总兵黄名、陈献策以及所部将士,全部战死大同城。

  明军李过,吴六奇所部,加上忠勇军左右二营,数万人马攻下大同府。

  短短的数日,大同就失守。

  这个消息,对于尼堪来说,不亚于一道惊雷。

  他本以为赖塔和黄名他们,依托城池防守。

  不说拖住明军一两个月,但坚持个十天半月应该没问题。

  可现在才过去短短五天,大同就丢了。

  这样的噩耗,对于尼堪的打击多少有些大。

  “豫亲王,大同丢了。”

  在宣大总督耿敦的迎接下,来到总督府的尼堪,见到多铎之时,脸色有些凝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多铎。

  “你不是留下了六千将士守城吗?”

  见到尼堪的喜悦心情,随着这个消息,让多铎微笑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

继续阅读:第587章 多尔衮的决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