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烈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吓唬众将。
而是给帐下将领进行科普。
随着科学的进步,热武器取代冷兵器,这是大势所趋。
眼下韩烈帐下各军,每军至少有一万支以上的神机火枪。
也就是前装燧发步枪。
而徐州铸造局,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更先进的后装燧发步枪。
虽然现在进展缓慢。
但韩烈相信,这项技术迟早会成功。
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他帐下的人马,为何能够屡战屡胜。
明明是同是明军,崇祯年间的明军,无论是对上李自成,张献忠的叛军。
还是辽东的建奴兵马,却总是屡战屡败?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客观来说有三点。
一是军备松弛,二是军纪和训练不严。
三是思想教育不到位。
明末军队的军备松弛,不是朝廷不重视。
主要是缺钱造成的。
将士们连军饷都领不到,还经常饿肚子。
又谈何武器装备晚辈呢?
如此一来,就导致将士们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比叛军还狠。
以至于民间百姓,常常悲叹的喊道。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一直如此不得民心,军纪败坏的军队,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再有就是思想教育问题。
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当兵吃粮,天经地义。
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信仰。
当兵就是为了吃饱肚子,跟谁打仗都行,自然也就谈不上忠心。
事实也是如此。
明末清初之时,建奴女真八旗人马,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
甚至可以说女真全民,也就是一百多万人口。
而大明的汉人是多少呢?
至少有一亿人口。
可就是这一百多万人的女真人,征服了一亿人口的汉人。
当然,这里不包括蒙古八旗和辽东的汉军八旗。
而入关以后,替满清打天下的人是谁呢?
实际主要人马,还是大明的汉人。
这些汉军旗,汉军营的人马,都是大明的汉人。
也都是底层的普通民众士卒。
他们才不管你什么家国天下。
谁给我升官发财,我就跟谁打天下。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造就了满清席卷天下的局面。
而现在韩烈的军队,为何能够打胜仗。
那些吹嘘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女真人。
为何在韩烈的军队面前,犹如土鸡瓦狗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韩烈个人有多强。
而是韩烈这些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了三点。
一是军备充足,火器火炮成为军中主力武器。
二是军纪严明,封赏公平,军饷粮饷准时发放,从不克扣。
三是思想工作到位,从军,营,哨,大队,甚至到十人小队上。
都安排了监军司的人,负责思想教育工作。
真正做到了,统一思想。
也正是这三点,让韩烈帐下的人马,从将军到士兵,都充满斗志。
再加上火器的加持,这才有了近年来。
明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绩。
科普了一下热兵器的问题,韩烈见气氛有些凝重,遂开口笑道。
“诸位将军也不要过于担忧,不管什么时候。”
“在战争之中,人力永远是战争的第一因素。”
“昌平州周边丘陵林木遍布,这样的战场,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为了发挥我们的战斗力,我认为依托地形,挖掘修筑工事。”
“在城外与清军展开决战,比坐守城池更有利。”
“昌平州城西和城北两个区域,接连宣府。”
“杨衍,你立即着手安排,在西北方向,挖掘一条长宽三十里的纵深工事。”
“孙思克,你调派中军营协助。”
“陈德,万骑军的将士,也要投入到其中。”
“敌寇随时可以杀到,我们一定要抢在敌人到达前,把堑壕坑道挖掘修筑好。”
听到韩烈的点名,杨衍、陈德众将纷纷起身应道。
“末将等遵命。”
挖掘工事,无疑是一项体力活。
忠义军四万将士,中军营一万士卒,加上万骑军两万人马。
七万人马投入到昌平州西门和北门外。
以军都山为终点,依托地形,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土工作业。
这样的挖掘工作,韩烈没有参与。
次日一早,他在孙思克和王辅臣,王德等侍卫军将士的陪同下,登上了军都山。
军都山是昌平境内最大的山脉,与燕山和太行山相连,最高海拔一千五百米。
这座山脉以花岗岩结构组成,山中树木参天,物种丰富。
还有天然的温泉峡谷,是名副其实的燕郊风景胜地。
韩烈之所以登临军都山,自然不是来游玩的。
而是来勘探地形。
登上军都山,登高远眺,往南就是燕京城。
往东是延庆城,往西是怀来卫,往北是宣府方向。
从宣府入京的驰道,居高临下看去,就像一条玉带一般,从碧绿的山脉之中穿梭而来。
“首辅,不能再往上走了,这冰霜遍地,山高路滑,林密繁茂,着实有些不好走。”
登临山体三分之二后,山上的林木之间,挂满了冰锥。
山风呼啸,气温明显比山脚下低了不少。
护卫的骑兵营士卒,从山脚一路站哨跟随护卫。
来到一块巨大的岩石前,孙思克竟然出现了头晕眼花的阵状。
韩烈倒是精神抖擞,手持竹杖的他,爬上那凸起的岩石上。
看着四周如画一般的风景,再看看气喘吁吁的孙思。
他不由摇头打趣道:“荩臣啊,你可比我还小两岁,这身子骨可有些虚啊。”
“首辅说的是,这山路我确实少有走,加上近来少有上阵杀敌,身体的确有些弱。”
孙思克坐在石头上,喝了一口水,苦笑着承认了自己的不足。
倒是王辅臣和王德,表现的耐力十足。
一路跟随的的士卒,虽然也都在喘气,但个个表现的很不错。
并没有肆意坐下休息,而是保持着警戒的状态,站立在四周。
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家都坐下,喝口水吃点干粮补充一下体力。”
韩烈倒是没有苛刻将士们,爬了半天的山,自己都饿了,何况将士们。
说罢,韩烈拿起腰间的千里镜,观察起了四周的地形地貌。
在他看来军都山这片区域,要是屯兵驻扎的话。
与昌平州形成攻守态势,必然会大大提升昌平州的防务。
不过,因为地处燕京。
昌平州的防御体系,实际作用不大。
因为在昌平的外围,有宣府和万里长城在。
若是连宣府和长城都挡不住入侵的异族,昌平州自然更不可能起到作用。
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韩烈完成了对军都山的实地勘察。
在离开山脉前,他来到一处山腰上。
指着温泉谷方向对左右的孙思克,王辅臣等人说道。
“北麓的那片温泉峡谷,地形隐秘,很适合藏兵其中。”
“距离城北战场,也就十余里。”
“但因为有这片山林阻挡,不深入温泉谷探查,很难发现兵马藏匿。”
“我们现在在城北挖掘工事,布置的战场,迫使敌人只能在汤山集扎营。”
“若我们在温泉谷埋伏一支骑兵。”
“在战斗打响之后,绕道攻击汤山集。”
“势必起到奇兵突袭的效果。”
“即便清军不在汤山集扎营,也可以战斗打响后,迂回拿下延庆,切断敌人向北撤退的路线。”
“马鹞子,这个任务我交给你。”
“你帐下五千骑兵,携带五天干粮。”
“今晚就进驻温泉谷,有没有问题?”
听到韩烈的点名,王辅臣当仁不让的恭声回道。
“请首辅大人放心,骑兵营就是您手中的利刃,保证指哪打哪。”
明军大规模在昌平城外的土工作业,这事显然瞒不过清军的探子。
原本计划十一月十九日,率军奔赴京师的多铎。
因为接到尼堪从大同送来的消息。
得知尼堪率领四万五千人马,赶往宣府而来。
多铎当即推迟了出发的日期。
他帐下的四万人马,也正好需要时间,继续整编训练。
虽然没有出发,但多铎却派出护军参领额尔德,亲自率领一支斥候队。
赶往京城打探消息,同时向留守燕京的多尔衮传递消息。
二十一日下午,额尔德率领的斥候队,分批抵达昌平州境内。
在入境不久后,分别有四个小队,遭到明军斥候发现截杀。
足足损失了二十名精锐斥候。
额尔德这次入京,为了隐藏行踪,本就只有三十五人,分成七个小队。
这才刚进入昌平州,就遭到明军斥候的截杀。
让额尔德也是大吃一惊。
在下令斥候队伍撤出昌平的同时,夜里他还是亲自带着一个小队,潜入到城北外。
在一处灌木从中,潜伏了一夜的额尔德。
天亮时候,便发现城北外围,出现大量的明军将士。
他们竟然都在挖掘堑壕坑道。
而且这个范围竟然达到十几里,甚至更大的范围。
这个发现,让额尔德不由想起霸州城外的一幕。
预感到情况不妙的他,为了隐藏踪迹,愣是没有挪动身体。
一直在灌木丛中又藏了一个白天,直到夜里才趁着夜色退了出去。
而昨天锦衣卫的探子,在昌平外围截杀了十七名建奴探子。
生擒了三个探子的消息,也第一时间上报到韩烈耳中。
不过那三名探子,却是宁死不屈。
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也没有一个人招供。
负责审讯的锦衣卫千户刘默,在向王德汇报情况是,也是满脸羞愧之色。
刘默与王德是鱼台同乡。
也是最早一批,跟随韩烈的老兵之一。
在担任锦衣卫千户之前,他其实也一直在郭虎和范忠帐下效力。
从最早的斥候营小卒,到改组后的锦衣卫总旗,百户,再到入京的千户。
刘默这些年绝对是出生入死,才换来了如今的锦衣卫千户。
“刘千户,这事你也不必过于自责,我相信首辅大人会谅解你们的难处。”
听完刘默讲述的事情经过,王德安慰了对方一声,立即向韩烈进行了汇报。
“斥候都是死士,不开口没什么大不了。”
“你去告诉告诉刘默,尽心办事即可。”
对于这样的小事,韩烈自是不会在意。
两军交战的战场,出现敌人斥候这都是常态。
另一边,额尔德几乎是连夜,赶回了宣府。
把他在昌平城外看到的情况,如实的对多铎进行了汇报。
“明军挖掘的壕沟阵地,不但可以克制我军骑兵冲锋。”
“还能发挥他们的火器威力,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致命的威胁啊。”
在霸州城下,已经吃过亏的多铎。
听完额尔德汇报的情况,也是眉头紧皱。
昌平是入京的必经之路,如今明军抢先一步,设下了封锁线。
这一战显然避无可避。
“有没有打探清楚,明军在昌平州有多少人马?”
多铎自语了一声,脸色凝重的问道。
“具体多少,奴才没有打探到,但看规模至少有五万人马。”
听到这个数据,多铎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现在他手中才四万拼凑起来的队伍。
加上即将抵达的尼堪所部四万五千人马。
也才八万多人。
若昌平城有超过五万以上的明军,这一仗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多少胜算。
如果多铎此刻要是知道,昌平城内的明军不是五万。
而是高达七万五千人马,估计他会咬咬牙,就此停下不前了。
“立即传本王军令,让尼堪加快步伐,争取早日赶到宣府。”
多铎心中很清楚,时间拖得越久,必然越不利。
想到这里的他,也是忿忿的骂道。
“尚可喜这个蠢货,真是我大清罪人啊。”
“若是现在他带领的三万人马,与尼堪会合,大同和宣府的局势,定要稳定的多。”
“王爷,卑职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额尔德犹豫了一下,跪倒在地低头说道。
“你个奴才,什么时候也婆婆妈妈了?”
多铎不满的瞪了对方一眼。
“卑职想说的是,燕京就是一个诱饵,咱们为了援救燕京,损兵折将,先丢了河北,后丢了山西。”
“这次又要掉了宣府和大同。”
“这一切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说到这里的额尔德,抬头看了眼上首的多铎,见对方面无表情,咬了咬牙的他继续说道。
“奴才想说的是,咱们是不是放弃燕京。”
“接应摄政王殿下撤离燕京,退往宣府。”
“以确保宣大和辽东,关中之地。”
“等时机成熟了,再夺回燕京便是。”
额尔德是满洲正蓝旗人,同样他也是满清皇室子弟。
他的父亲色塞,曾担任过正蓝旗固山额真,现在朝中担任礼部侍郎。
论辈分的话,额尔德要交多铎一声叔叔。
年龄的话,二人却是相当。
不过,额尔德这一脉,与多铎的皇室血脉,实际已经到了第四代。
也就是快出五服了。
不过,多铎对于额尔德这个后辈,还是颇为看重的。
“起来吧,你说的这些,本王并非没有考虑过。”
“但是……”
多铎抬了抬手,示意额尔德起身后,正色的说道。
“燕京丢了,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在汉人眼中和思想之中,那意味着亡国啊。”
“从政治上来说,京城失守,代表国祚败亡。”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也会对三军将士,造成无法估量的打击。”
“从地理上分析,丢了河北、丢了山西,丢了宣大,我们只要守住燕京。”
“仍然可以卷土重来。”
“原因很简单,整个华北地区,燕京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华北。”
“由北向南的战争,这无疑是占据着天然的优势。”
“从宋辽二朝以来,幽州都是幽云十六州的中心。”
“现在你可明白,燕京的重要性?”
一个人所站在的位置,决定了他的眼界高度。
额尔德站在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错。
但站在多铎,与多尔衮兄弟的高度来看。
燕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当初满清入关的时候,没有迁都燕京。
那么这个影响还没有这么大。
可现在天下人都知道,大清的都城是燕京。
不说天下的士子百姓,就说北方的汉家百姓。
好不容易认同接受了满清的统治。
要是京城就这么再次丢了。
他们要想再打回来,不亚于痴人说梦。
要知道满清两代皇帝,努力了几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关。
更别提攻占燕京城。
现在要是放弃了燕京,那么他们不但要面临退回关外处境。
还有可能再遭遇一次,成化犁廷的悲惨遭遇。
相比起燕京的繁华,此时的盛京只能用穷乡僻壤来形容。
更别说建州老家了。
“王爷教训的是,卑职惭愧。”
额尔德不说醍醐灌顶,但被多铎这么一顿说教,他也不敢再说放弃燕京这样的丧气话。
“好了,你退下吧。”
多铎也没有怪罪额尔德的意思。
这两年额尔德作为他的巴牙纛章京,也就是护卫首领。
现任官职叫做护军参领。
在多铎看来,额尔德是尽职尽责的。
“看来昌平是无法强攻了。”
想了想的多铎,走到地图前,重新寻思起作战部署。
两天之后,尼堪、谭泰率领的人马,顺利抵达宣府。
按理来说两军这次会师,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但尼堪刚进入宣府境内,却接到一个噩耗。
留守大同的甲喇额真赖塔,以及汉军营总兵黄名、陈献策以及所部将士,全部战死大同城。
明军李过,吴六奇所部,加上忠勇军左右二营,数万人马攻下大同府。
短短的数日,大同就失守。
这个消息,对于尼堪来说,不亚于一道惊雷。
他本以为赖塔和黄名他们,依托城池防守。
不说拖住明军一两个月,但坚持个十天半月应该没问题。
可现在才过去短短五天,大同就丢了。
这样的噩耗,对于尼堪的打击多少有些大。
“豫亲王,大同丢了。”
在宣大总督耿敦的迎接下,来到总督府的尼堪,见到多铎之时,脸色有些凝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多铎。
“你不是留下了六千将士守城吗?”
见到尼堪的喜悦心情,随着这个消息,让多铎微笑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