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多尔衮的决定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65,495

  “卑职确实留了六千精兵,还任命了赖塔为大同留守。”

  “可是大同还是丢了。”

  尼堪苦笑一声,沉重的说道。

  “最新情报显示,攻击大同的明军,至少有六万人马。”

  “领兵的大将是李过和高一功。”

  “这二位亲王殿下应该不陌生吧。”

  “十倍兵力攻城,而且还是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大同。”

  尼堪这里说的恶战大同,指的是前不久,多铎帐下的前锋统领博尔辉。

  击败反清的大同总兵姜瓖。

  这一战历时半个月,姜瓖聚集的上万反清起义。

  最后被博尔辉全部杀害,包括姜瓖全族数十口人,全部被斩首示众,尸体悬挂城门。

  博尔辉率军入城之后,又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造成大同百姓死伤一万多人。

  导致城中百姓纷纷出逃。

  以至于大同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这个后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首先姜瓖这个大同总兵,在大同任职长达数年,虽然没有什么大功绩。

  甚至因为反复投降之事,在朝野士林之中,名声不说烂大街,那也遭到不少的非议。

  但是,姜瓖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李自成大军压境。

  他率众投降,与李自成约定,大顺军入城,不得扰民,不得强行征赋税之举。

  虽然失了名节,但对于十万大同百姓来说,显然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战争爆发,他们显然是最大的受害者。

  姜瓖率众投降,显然是保全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不说感恩戴德吧。

  起码也赢得百姓的称赞。

  一年后,清军入关,李自成败逃。

  清军进攻大同时,姜瓖再次举城投降,有一次保全了城中百姓,免受战火。

  之后三年内,姜瓖继续留任大同总兵。

  清廷派了新的知府,接管了大同的政务,并执行了新的满清制度。

  在征收赋税这方面,清廷与大明的区别不大,百姓咬咬牙也能够接受。

  但是,剃发令政策,却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汉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孝道。

  这事虽然没有闹出流血事件,却也对大同的汉人百姓,对满清的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

  也是姜瓖一直居中斡旋,才逐渐平息了态势。

  可结果满清朝廷,对姜瓖的和稀泥却是大为不满。

  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还罚了他的俸禄。

  尤其是投降之前,曾经许诺对他的封爵升官条件,也全部取消不说。

  而且还引发了满汉之争,起因是姜瓖手下将领的田地,被八旗贵族看中,强行圈地划归为自己的。

  事后还把姜瓖手下的人打伤。

  圈地之事,不单单损害了姜瓖的利益,还牵扯到城中豪绅,以及百姓的土地利益。

  从而彻底引发姜瓖的不满。

  加上魏裔鲁的游说,才引发了姜瓖的反清起义。

  姜瓖的反清起义,同样得到大同军民的支持。

  站在大同的军民角度,姜瓖的起义显然是正义的。

  结果,博尔辉率军攻破大同后,却进行了屠杀报复。

  这就进一步把民心,推向了大明。

  以至于李过,吴六奇他们率军攻打大同期间。

  留守的情景赖塔,黄名等将领,在征召民夫守城时,不但没有得到支持。

  还遭到一致反抗。

  最终结果就是夜里有守城民夫打开城门。

  把李过和吴六奇的明军,引进了城中。

  这就是大同,短短五天时间,就陷落的原因。

  大同的沦陷,真正的体现了那句明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此刻,宣府总督府大堂上的尼堪,多铎等一众满清将领。

  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关系和利害。

  这一刻的多铎,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前有阻敌,后有追兵。”

  “大同的明军,随时可能追击而来。”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尽快突破明军防线,进入燕京,与摄政王合兵一处。”多铎沉思片刻,一脸肃然道。

  “耿敦大人,李岗总兵,你二人率领五千兵马留守宣府。”

  “其余各部人马,随本王进军怀来和延庆,一定要撕开昌平这道口子,入卫京城。”

  堂下的宣府总督耿敦和宣府总兵李岗闻言,无不是脸色苍白的低下了头。

  五千人马留守,这跟送死有啥区别?

  可二人没有拒绝的借口,更没有抗命的勇气。

  “卑职得令!”

  低下头的二人,一弹衣袖,沉闷的应道。

  虽然明知道留守,必然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但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耿敦是大明秀才出身,满清入关前,他就投降了满清。

  前年他作为英亲王阿济格帐下的文官,在满清攻打湖广期间,他可是献计献策。

  立下莫大的功劳,这也是阿济格占领湖广后。

  他就连连升迁,去年更是出任了宣大总督这样的要职。

  这厮就是一个妥妥的汉奸。

  这也是他没有退路的原因。

  要么战死宣府,与满清共存亡。

  要么被大明以汉奸处死,遗臭万年。

  同样,李岗也是世袭宣府世袭明军出身。

  而且还是一个三姓家奴,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他是宣府的游击将军,投降李自成后升为参将。

  投降满清之后,又升了总兵。

  如今嘛,肯定无法再投降,享受了这么多年做汉奸的福利。

  现在肯定要物尽其用,留下守城,拼死一搏,显然是他最好的归宿。

  多铎没有猜测二人的心思。

  因为他也很清楚,这二人即便对满清不忠心,大明也不会收留他们。

  等待他们的结果,只能是与城共存亡。

  别说是他们了,他一个堂堂亲王,如今的面临的结果。

  也是未知数。

  此次入京勤王,胜利的话,自然能够活下去。

  失败的话,肯定没有活路。

  可以说现在的他们,都是一条战船上蚂蚱。

  谁也没有退路可言。

  次日,多铎率领八万清军,以前锋统领博尔辉为前部。

  尼堪、谭泰诸将与多铎为中军,浩浩荡荡离开宣府,杀奔昌平城而来。

  出征之前,多铎再次派出额尔德,率领斥候入京。

  一来是进一步了解燕京的情况。

  二是与多尔衮约定,能不能派出兵马支援。

  昌平位于燕京西边,距离燕京西门直径距离不到一百里路程。

  如果在战斗打响时,燕京能够派出兵马。

  从后方攻击明军,那突破明军的封锁线。

  甚至击溃明军,也未尝不可能。

  多铎的这个想法,并不是异想天开。

  他和尼堪合兵之后,拥兵八万人马。

  其中尼堪帐下三万八旗精锐,加上博尔辉帐下的一万八旗精锐。

  战斗力丝毫不弱于明军。

  若是在战斗之中,双方焦灼之际。

  燕京派出一支兵马,从后方杀出来。

  完全是有能力扭转战局的可能性。

  额尔德率领的斥候队伍,这次没有直接通过昌平。

  而是从延庆绕道怀柔,从燕京北门进入了京城。

  接到额尔德入城的消息,多尔衮第一时间,派出索尼,以及贝子劳亲前往北门,把额尔德迎接到了睿亲王王府。

  摄政王并不是爵位,应该算是多尔衮在朝职务。

  多尔衮在朝的爵位,正确的封号是和硕睿亲王。

  从燕京被围,到额尔德入京。

  时间已经长达四十一天。

  现如今的燕京城内,因为明军在东南二门外,不断的炮击。

  而援军又迟迟不至,整个燕京城内的军心士气,已经降到极点。

  城中的数十万百姓,人心惶惶。

  大米和面粉的价格,更是涨到了十贯钱一斗,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没错,就是十贯钱一斗,而不是一石。

  要知道在明军围城前,燕京的粮食价格,虽然也不低。

  但也最多也就三五贯钱一石。

  而按照大明的度量衡来计算。

  一石大米就是一百二十斤,买五贯钱虽然不便宜。

  但省着点吃,一石大米,一家五口也能吃上一个多月。

  而一斗是多少呢?

  仅仅只有十二斤,一家五口就是吃稀饭,也很难维持一个月。

  至于盐巴,瓜果蔬菜,以及肉类食物,市面上几乎见不到。

  偌大的燕京城内,完全一片混乱。

  每天都有人饿死,抢夺食物,偷盗抢夺的事情,更是随处可见。

  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多尔衮,这些时日来,完全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

  要不是索尼,以及汉臣龚鼎孳,金之俊,党崇雅等人,极尽全力的维护着京城政务。

  现在的京城只怕早就崩溃了。

  这时的龚鼎孳担任是满清汉臣礼部尚书。

  金之俊是吏部尚书。

  党崇雅则是刑部尚书。

  这三位在大明崇祯时期,都曾担任过六部侍郎级别的高官。

  在明亡之后,又先后投降了李自成,接着又投降了满清。

  而且还都是满清的重臣,并且都得到善终。

  更是在满清一朝,被列为了名臣传之中的人物。

  不得不说这人的际遇,有时候真是无法用善恶来评判。

  尤其是龚鼎孳,这个江南文坛领袖。

  不愧是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大师人物。

  说起来龚鼎孳在山东任职期间,与韩烈可是恩怨不少。

  要知道顾媚当初可是他的小妾。

  最后因为与韩烈的矛盾,顾媚与龚鼎孳和离。

  白白韩烈捡了个大便宜。

  眼下的京城,也就是靠着这些投降的汉官,拼命的维持着稳定。

  睿亲王多尔衮王府。

  听完额尔德对这一个多月来,河北和山西的战事介绍。

  多尔衮那张苍白的脸上,更显得白皙了几分。

  沉思了片刻,多尔衮缓缓的开口道。

  “额尔德,豫亲王的部署,本王知道了。”

  “我会派出人马为他助战。”

  “但不是接应他入京,而是合力击溃昌平明军。”

  “你先下去休息一下,稍后你给我带封信给多铎。”

  “喳!奴才告退。”

  额尔德带来的消息,不但不是喜讯,相反可以说是噩耗。

  多尔衮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个多月来。

  不但河北丢了,山西也丢了。

  现在他最亲密的弟弟多铎,为了救他,更是放弃了宣府,准备拼死一搏。

  身在帝王之家,多尔衮从小就体会到了什么人情冷暖。

  什么是权力之争。

  他的母亲为了他们兄弟,被迫殉葬父汗努尔哈赤。

  成年来他也是如履薄冰,在哥哥皇台极的目光下,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为此,他的亲哥哥阿济格,跟他势同水火,相互撕扯。

  不是他不想缓和与阿济格的关系。

  也不是他无法与阿济格和平共处。

  而是他不能。

  他们兄弟三人,执掌八旗精锐中的两白旗。

  而且阿济格,多铎,包括他多尔衮,那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统帅之才。

  他要是跟阿济格好亲密无间。

  那么他那位善于猜忌,时刻防范他们兄弟的哥哥皇台极。

  必然会对他们兄弟出手。

  与其被皇台极制裁,还不如自家兄弟闹掰。

  而这就是多尔衮的政治智慧和水平。

  要知道当时他才二十五岁,却懂得如何韬光养晦。

  并且皇台极称帝建国之后,多尔衮借身体旧伤未愈为借口。

  基本就不再主动掌握军队的事情。

  两白旗实际一直都是阿济格和多铎在执掌,他则躲在了幕后。

  但是,他对于哥哥阿济格,以及弟弟多铎的关怀,却从来没有缺少。

  如今阿济格战死,多铎又要为他拼命。

  虽然只有三十五岁啊。

  可多尔衮却知道,自己这副身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历史上的多尔衮,虚岁也仅仅活了三十九岁。

  为此,在听完额尔德的汇报后。

  经过短暂的沉思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很快索尼,鳌拜二人,就被多尔衮招到了书房。

  “二位都是我大清杰出的人才。”

  “未来的大清,就交给你们了。”

  索尼和鳌拜见礼之下,就听到多尔衮这番莫名其妙的话语。

  这让二人有些摸不清头脑,只得连忙谦虚的回道。

  “摄政王谬赞了,臣惶恐。”

  多尔衮摆摆手,示意二人耐心听自己说完。

  “你们二人,立即调动三万精锐。”

  “与苏克萨哈,遏必隆,班布尔善,富喀禅诸位将军。”

  “两日后从北门出城,转道延庆,配合豫亲王攻击昌平之敌。”

  “你们给本王记住了。”

  “若此战不能胜,护卫豫亲王撤回盛京。”

  “这是军令,也是本王的遗言。”

  “昌平之战若败,燕京失守是必然。”

  “本王的身体,你们应该也知道,即便活下来,也没有多少时日了。”

  “但多铎他身体健康,而且能征善战。”

  “有你们辅政皇帝,由多铎接替我的位置,我大清即便退守辽东。”

  “即便不能卷土重来,也能够延续我大清国祚。”

  “这个重任,我就交给你们二位了。”

  此时的多尔衮,眼神之中,早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锐气。

  年纪轻轻的他,脸上充满落寞与沧桑感。

  他这一生都在为大清努力和妥协。

  哪怕落到现在这个局面,他也一点都不后悔。

  “摄政王……”

  索尼和鳌拜对视一眼,噗通一声跪在多尔衮面前。

  “不必劝我,我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多保存一些我大清的火种。”

  多尔衮打断了二人想要劝说的话头。

  明明索尼和鳌拜年龄都比他还大,可此刻多尔衮的眼中,却比二人苍老的多。

  “下去好好准备吧,城中的战马,军需物资,你们可以随意调动。”

  “本王期待着你们的胜利。”

  “喳!臣等告退。”

  索尼和鳌拜暗叹一声,躬身退出了睿亲王府。

  “鳌拜,大清的江山,胜败在此一举了。”

  “你我准备拼死一搏吧。”

  走出府门的索尼,看向鳌拜沉重的说道。

  “索尼大人说的是,咱们分头行动吧。”

  鳌拜点点头,大步流星的跨上战马,调动兵马而去。

  索尼则是朝着户部衙门方向而去。

  十一月十八日。

  大同镇。

  李过、高一功率领忠贞军,以及忠勇军左右二营参将杨捷、田忠,六万人马攻下大同当天。

  李过立即派人向太原的李岩,送去了捷报。

  仅仅休整了一天时间。

  李过和高一功,率领的所部人马则撤出了大同。

  按照之前的作战部署,他们的任务是追击尼堪。

  既然尼堪已经率部撤往宣府。

  那么追击自然不能停下。

  杨捷和田忠率领忠勇军左右二营,留守大同。

  十九日夜里,攻占大同的战报,送达太原。

  而早在十七下午,从宁武关撤回的李岩,与罗平安率领的神机军,已经攻下太原。

  留守太原的清军总兵佟泰汉,以及汉军营总兵徐长春,张世忠皆在城破后战死城中。

  八千留守的清军,尽数被斩杀。

  这个时候,罗平安率领的神机军,与攻下天门关的吴六奇。

  已经率军奔赴大同。

  而李岩率部留守太原,负责接管山西的军政事务。

  接到李过的捷报,李岩一边向韩烈汇报。

  一边派出快马,向罗平安通报了这个消息。

  二十日夜里,在代州城内宿营的罗平安接到李岩的消息后。

  立即召集副将宋奎光,都监军使徐作霖,以及同行的吴六奇,通报了这个消息。

  “李总督建议我们,不必再前往大同。”

  “而是直接前往云州,沿桑干河南岸前进,直奔怀来卫。”

  “同时与李过取得联系。”

  “以确定是合围宣府,还是根据敌情,做出新的部署。”

  “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大夜里的,罗平安召集众将,自然不是单单为了通报这个敌情。

  从太原出发前,李岩对他们的命令是,协助李过拿下大同。

  进军宣府,会师燕京。

  但现在大同提前收复,忠贞军更是先走了一步。

  他们再向大同前进,不但没有意义,还要多走一天多的路程。

  要是从代州直插云州,沿桑干河东进,路上可以省下两天时间。

  “我认为李总督考虑周祥,可以按照此令执行。”

  副将宋奎光起身,走到油灯下的地图前,重新确认了一下路线果断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同意!”徐作霖和吴六奇先后点头。

  “好,那就这么决定。”罗平安见大家没有意见,随即拍板道。

  “明早大军向东,直驱云州。”

  “宋副将,安排探马,连夜出发,与李过取得联系。”

  “我们在涿鹿城,等待他的消息。”

  “遵命。”宋奎光拱手应道。

  拿下太原和大同,收复山西全境。

  这对于明军的军心士气,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现在无论是东进宣府的忠贞军,还是东进怀来的神机军。

  以及留守山西的忠勇军将士,无不是士气高涨,斗志昂扬。

继续阅读:第588章 昌平之战打响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