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昌平之战打响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05,331

  从大同出发的李过,率领的忠贞军,一路急行军。

  沿着桑干河北岸而行,用了三天时间,就走了二百九十里。

  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傍晚,抵达涿鹿城。

  涿鹿城在明代隶属保安州,也是州城所在。

  在两宋时期,涿鹿叫做妫州,属于幽云十六州。

  涿鹿城位于桑干河北岸,距离宣府不足百里。

  三天急行军二百七十里,这在古代绝对是神速。

  因为在途中接到罗平安的消息。

  加上又接到韩烈的军令。

  获悉清军主力,已经聚集怀来城的消息。

  抵达涿鹿城的李过,并没有继续向宣府进军。

  “一功,罗提督的兵马到那了?”

  在涿鹿城中刚驻扎下来,李过便询问起了罗平安的消息。

  “目前还不确定,不过根据前天收到的消息推测。”

  “他们应该已经过了阳原城,最迟明天就会有消息。”

  高一功根据之前接到的消息,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那就在涿鹿休整一下。”李过点点头,吩咐道。

  “立即派出斥候,向宣府,怀来探查敌情。”

  “同时派出快马,向昌平城的首辅大人汇报。”

  “是,我这就去安排。”高一功连声应道。

  之所以要在涿鹿会师,原因很简单。

  涿鹿距离宣府不足百里,同时距离昌平城也只有百余里路程。

  距离怀来城更是不到五十里。

  驻扎涿鹿城,北上可攻击宣府。

  东进可以出击怀来城,退可拦截怀来的清军退路。

  忠贞军四万人马,进驻怀来。

  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宣府守敌必然惶惶不安。

  怀来城的多铎,尼堪,也等于腹背受敌。

  那么,这个时候的罗平安,吴六奇率领的神机军,以及侍卫军左营五万人马。

  现在到那了呢?

  二十四日傍晚时分,他们已经抵达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北麓。

  距离涿鹿已经不足百里路程。

  夜里在一座村庄宿营的罗平安,第一时间对副将宋奎光吩咐道。

  “宋副将,派人去涿鹿送信,告诉李过提督,明天黄昏前,我军将会抵达桑干河涿鹿南岸渡口。”

  “请求他协助筹备渡河船只,接应我们渡河。”

  此时的罗平安,因为出发前,韩烈军令还未抵达。

  路上又行军不定,所以并没有接到韩烈进驻昌平州城的消息。

  否则此时的他,也不会去涿鹿,而是直奔怀来卫而来了。

  李过和罗平安率领的两支明军,速度之快。

  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了多铎和尼堪想象。

  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军行军的速度,每天能够保持五十里,就已经属于快速了。

  可这三天时间。

  李过和罗平安率领的明军,每天的行军速度都达到七十多里。

  在多铎和尼堪的预测之中。

  大同方向的明军,至少要到二十七日,才有可能抵达宣府。

  故而,多铎和尼堪抵达怀来的时候,是二十三日下午。

  多铎与多尔衮约定,攻击昌平城的明军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午。

  二十五日清晨,寒雾还未散尽。

  多铎,尼堪率领的八万清军,便处在了昌平北门外。

  八万大军,首尾相连,队列长达十余里。

  多铎帐下前锋统领博尔辉。

  尼堪帐下前锋统领冷格里。

  各率一万八旗骑兵,列阵两翼。

  护军统领董山,汉军两翼总兵刘良臣,马得功各率五千人马,列阵在前。

  多铎、尼堪亲率中军四万五千人马,摆开阵势,缓缓向昌平州北门压来。

  当寒阳升起,寒雾散尽之时。

  八万清军已经完成列阵,距离明军城北的阵地,已经不足三里。

  昌平北门城楼上,一身银甲白袍的韩烈,在孙思克,杨衍,陈德众将的簇拥下,手持千里镜观察着清军阵势。

  丘陵地形的城北战场上,八万人马的清军阵势。

  旌旗林立,兵甲鲜明,浩浩荡荡的队伍,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八万大军,这应该是多铎和尼堪所能调集最大兵力了吧。”

  “但从兵力上来看,倒是不逊色我军嘛。”

  观察了一阵敌军情况后,韩烈放下手中的千里镜,目光炯炯的他,一脸平静的说道。

  “不过嘛,我军以逸待劳,前有堑壕工事,后有城池为屏障。”

  “区区建奴,又能奈我何也?”

  韩烈话音刚落,陈德请缨道。

  “首辅大人,末将发现一个情况,清军骑兵摆放在两翼。”

  “前军和中军皆是步卒,末将请求发动骑兵突击。”

  万骑军虽然只有两万铁骑,加六千辅助的后营。

  但陈德率领的万骑军,从将军到士兵,那都是真正的精锐。

  故而面对八万严阵以待,来势汹汹的建奴兵马。

  陈德也是显得自信满满。

  “陈提督,建奴八万人马,抱成一团,你这个时候,率领两万骑兵突击,我看手脚都摆不开嘛。”

  杨衍抬手指了指城外地形,笑着说道。

  “还是等清军发起进攻,由我忠义军反击过后。”

  “你们万骑军再趁势出击,来个乘胜追击,岂不是更加轻松?”

  陈德虽然很想反驳,但却不得不承认,杨衍说的也是事实。

  昌平的地形,属于三面环山,唯有南边地形较为平坦。

  城西和城北山陵起伏,虽然城外有一片开阔的田地。

  但现在这片地面上,忠义军两万人,加上侍卫军中军一万人,占据了这片地形的三分之一位置。

  杀奔而来的八万清军,占据了另外三分之二的地域。

  这个时候万骑军再出城,着实有些摆不开地形。

  “陈德,按照部署,让张国柱,王遵坦,翁之琪率领万骑军,在东南二门待命。”

  “战斗打响之后,视战斗情况,从两翼发起进攻。”

  韩烈这会也开口,明确了万骑军的战斗部署。

  虽然清军有八万人马。

  而韩烈不但在城中有七万人马,在城外的军都山温泉谷,还埋伏了王辅臣的五千骑兵。

  从兵力上来说,两军相差无几。

  其次是战斗力方面,韩烈手中的兵马战斗力。

  绝对远胜多铎和尼堪率领的八万兵马。

  原因很简单,多铎帐下的四万人马,大多数临时整编的汉军营。

  只有尼堪帐下的四万人马,是一支八旗精锐。

  “清军开始进攻了。”

  说话之间,清军阵前的一万五千人马,推着战车。

  开始向着城外的明军阵地,展开了攻击。

  清军打头阵的护军统领董山,已经汉军旗总兵刘良臣,马得功各领五千人马。

  同时对北门和西门外的明军阵地,发起了冲锋。

  与明军交手过多次,并领教了明军阵地战的利害。

  多铎特意在宣府出发前,命人打造了两千辆战车。

  这种战车实际就是马车改装而成。

  在战马前方,加了一块铁板,又在铁板背面加了一层木板。

  这样的战车,有两个用处。

  一是可以抵挡子弹和箭矢射击。

  二是推入战壕,可以充当桥梁作用。

  不得不说,多铎这个战车设计,确实很精妙。

  能够有效的起到防御作用。

  但仅凭区区几千辆战车,就想突破明军的防御阵地,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北门外的阵地上,忠义军副将曹友义,率领中军营,前后二营。

  以及侍卫军中军营四个营,三万多人马。

  埋伏在堑壕之内,后营的三十六门红夷大炮,一字排开在城门下。

  射程完全覆盖了前沿阵地。

  二百门臼炮,则构筑在第三道堑壕内。

  从城墙下到最前沿阵地。

  明军每隔一百五十米,便挖掘了一道相连的防御壕沟。

  四道堑壕形成的环形工事,长达一里多的宽度。

  从西门到北门相连二十多里,形成了一道纵深防御工事。

  为了突破明军的防御,多铎和尼堪并没有分兵。

  而是派出董山,刘良臣,马得功率领的战车队伍,从北门外直接展开攻击。

  当然,这一万五千人马,只是试探性攻击。

  一旦撕开明军的防御阵地。

  中军人马才会趁势跟进。

  至于两翼的八旗骑兵,主要是防止明军的反扑。

  在霸州城下交战之中。

  多铎错判形势,以骑兵正面进攻,步卒跟进。

  结果骑兵身陷明军阵地,步卒被明军侧翼突破,导致全军溃败。

  吸取了这个教训的多铎,自然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而且从燕京回来的额尔德,给他带回的多尔衮回信。

  严令他在昌平要是无法突破明军,就与鳌拜,索尼他们合兵,撤回辽东。

  对于这个命令,多铎不敢不听。

  所以,他与尼堪经过商议之后。

  决定,以六万步卒拼死一搏。

  若无法击败昌平城外的明军,那就率领骑兵撤回关外。

  此刻,多铎和尼堪,还有谭泰三人,在左右护军参领额尔德,车尔布,喀喀木、巴山一众将领的护卫下。

  立马在军阵的最后方,目的就是督战。

  “大清的勇士们,明军就在眼前,攻破敌阵,杀入昌平。”

  “随我冲啊!”

  高举马刀的董山,纵马飞奔而起。

  刘良臣,马得功扬声高呼,推动着战马的清军,齐声响应。

  “冲~啊!”

  一万五千士卒齐声呐喊,迈着坚定的步伐,冲向了明军的阵地。

  双方距离,此刻已经不足三里,即便不用千里镜,也能清晰看到敌军的身影。

  第一道战壕内,侍卫军中军营参将刘登瀛。

  率领的一万士卒,匍匐在战壕内,他们一个个眼神坚定。

  手握着神机火枪,密切注视着冲上来的敌兵。

  第二道战壕内,忠义军副将曹友义,率领的八千士卒,也是做好了战斗准备。

  第三道战壕内,则是后军营一部分士卒,构筑的臼炮炮台。

  第四道战壕内是忠义军前军营参将何其旻,率领的八千士卒,以及后军营中炮队伍。

  四道战壕纵横交错,与西门外忠义军左右二营,相互形成配合。

  而这个时候,东南二门内。

  万骑军两万将士,在张国柱,王遵坦,翁之琪,伊尔都齐四员大将的统率下,也是严阵以待。

  暄天动地的战鼓号角声中,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冲锋的清军,推动着所谓的战车,一步步进入明军第一道阵地射程内。

  侍卫军中军营参将刘登瀛,从战壕内探出半个脑袋。

  手中握着一杆,徐州军器局铸造的新式短枪。

  这款手枪并不是军器局发明的。

  而是通过汤若望的一名弟子,从西洋带回来的胡椒瓶手枪。

  也就是后世左轮手枪的前身。

  它拥有四个旋转枪管装置,能够连续击发四颗涅式圆锥形弹头的金属子弹。

  杀伤力比明军现在装备的神机火枪,穿透力更强。

  射速更快!

  但它的弱点,就是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最佳杀伤距离,则是三十米。

  不过,这款手枪在短兵交战之中,显然能够爆发出强大的威力。

  现在徐州军器局之中,也才刚刚仿制成功。

  目前,还没有批量生产。

  但第一批制造的一百支手枪,已经装备到了侍卫军之中。

  韩烈腰间就装备了一支。

  其次,侍卫军各营参将,各哨游击也都配备了一支。

  王德、孙平帐下的侍卫亲兵,以后也会优先装备。

  刘登瀛身为侍卫军中军营参将,也是第一批装备了此款手枪的人。

  此刻,身为第一线指挥将领。

  他掏出手枪,朝天发射发出的第一颗子弹。

  自然不是为了击杀冲上来的敌兵。

  而是作为反击的信号。

  一声枪响,环形工事的壕沟内,五千名手持神机火枪的士卒,迅速冒头,举枪朝着靠近的敌兵,扣动了手中的扳机。

  “砰!砰!砰!”

  有壕沟作为掩体,士兵不用担心被敌人弓矢射杀。

  射击性显然更稳定。

  也不用采取三段射击的战术。

  因为阵地上,还有五千士兵,手持着刀盾,弓矢等兵器。

  协助进行战斗。

  “嘭!嘭!嘭!”

  密集的子弹,如狂风骤雨般在战场上飞舞。

  大部分射在清军的战车挡板上,发出一声声镔铁碰撞声音。

  躲在战车后方的清兵,只要缩着身体,基本不会造成伤害。

  但这第一声枪响,不过是吹响战斗的号角。

  韩烈手中的火力,显然不是区区几千辆所谓的简易战车,就能够破解的。

  后方阵地上,忠义军后营参将杨珍,通过手中千里镜看到清军进入射程之内。

  当即抬手喊道:“火炮瞄准,三轮齐射!”

  “预备装弹,三轮齐射!”

  阵地上一字排开的三十六门红夷大炮,瞬间被点燃。

  一颗颗冒着烟火的炮弹,发出剧烈的破风之声,划过战场上方,落在了清军的战车队伍之中。

  “轰隆隆!”

  “轰隆隆!”

  ……

  仅仅一刻钟的时间,就有数以千颗炮弹落下。

  巨大的爆炸声中,那些看似牢固的战车,瞬间被撕碎肢解。

  战车后的士卒,更是被炸的血肉横飞。

  一具具尸体被炸的支零破碎,残肢断臂飞舞,五脏六腑的物体,伴随血肉洒落。

  一时之间,尘土飞扬,浓烟滚滚,惨叫之声,哀嚎不绝于耳。

  清军军阵后方的护军统领董山,总兵刘良臣,马得功无不是脸色阴沉。

  明军的炮火,他们其实早就领教过。

  可再一次面对,却依旧无法破解。

  “快,立即向豫亲王请求火炮支援。”

  面对明军强大的火炮,董山转头对传令兵吼道。

  清军之中,自然也是有红衣大炮。

  多铎这次从宣府就带来了二十多门红衣火炮。

  这支火炮队伍,汉军镶红旗副都统吴守进所指挥。

  实际上清军入关后,红衣大炮的数量,原本是得到大量扩充。

  就像之前在保定,真定,太原三府。

  清军手中的火炮,总计就超过上百门。

  不过相比起明军的红夷大炮,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火力却相差甚远。

  如今韩烈帐下炮兵的火炮,虽然依旧是前装滑膛加农炮。

  但经过改良之后,炮弹早就由弹丸,改进为圆锥炮弹。

  射程更是高达两千米。

  反之,清军的红衣大炮,还是用旧式的弹丸炮弹。

  有效射程只有一千米,爆炸范围,更是只有一乘一的杀伤力。

  而韩烈军中的红夷大炮,爆炸范围,可达三乘三的冲击波。

  就像眼前的战场上,忠义军的三十六门大炮。

  仅仅在两刻钟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分钟内,就发射出了一千多发炮弹。

  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哪些冲锋的清军,几乎是死伤过半。

  用作防御的战车,也是损失过半。

  灰头土脸的清军士卒,只能狼狈的趴在地上,连头都抬不起来。

  “王爷,我们的炮弹有限。”

  “若是现在就对明军阵地展开炮击,接下来的攻城战中,就没有炮弹用了。”

  吴守进率领的两千士卒,推着二十三门火炮。

  一直在军阵后方,接到多铎的军令,吴守进飞马来到中军帐下。

  吴守进是辽阳汉人,他的祖上曾是辽阳卫世袭军户。

  他的先祖曾官至辽阳卫指挥同知。

  但到吴守进少年时代时,他的父亲早逝。

  不堪贫苦的吴守进,成为逃户。

  就是逃离了辽阳军户身份,投奔了努尔哈赤,成为叛逃大明的先驱者。

  凭借几十年的战功,吴守进不但官居汉军镶红旗都统。

  还获得一等甲喇章京的世职。

  所谓的一等甲喇章京,是满清立国之初的一种爵位。

  在乾隆时期,这个爵位改名为轻车都尉。

  而在这个阶段,相当于世袭参将职务。

  宣府没有铸炮的场地,吴守进手中这批火炮和弹药,都是之前的存货。

  炮弹总数只有六百多颗,计划是用作攻打昌平城之用。

  这也是多铎没有第一时间,让这支火炮出战的原因。

  但现在冲锋的队伍冲不上去。

  如果再留着火炮不用,要是连明军第一道防线都拿不下,又谈何攻城?

  “吴将军,先不管攻城之事,把你们的炮队拉上去。”

  “瞄准明军阵营,展开炮火覆盖,协助前锋各旗作战。”

  “必须给本王拿下明军阵地。”

  多铎没有听吴守进的解释,而是严厉的对他下达了作战命令。

  “喳!”

  吴守进一弹衣袖,恭声回道:“卑职这就去准备。”

继续阅读:第589章 惨烈厮杀,折损大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