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收复山西,进驻昌平州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25,427

  “杨捷,这一仗你当居首功。”

  战斗结束,看到血染战袍,手提尚可喜脑袋回营的杨捷。

  李岩毫不掩饰的夸赞道。

  “都是李总督指挥得当,末将不过借了您这把东风而已。”

  杨捷谦虚的笑道。

  虽然他现在也是正二品的征北将军,但在忠勇军中。

  他的身份地位,个人威望,还是无法与李岩相提并论的。

  “哈哈哈……”

  摆手大笑的李岩,心情大好的道。

  “传令各营打扫完战场,就地休息。”

  三军将士结束战斗后,李岩和李过几个,并没有停歇下来。

  李岩的副将刘肇基,现在兼任着河北都司营总兵。

  中军参将乙邦才,也兼任着都司营副将。

  这二人现在都在河北。

  刘肇基负责前线钱粮保障任务。

  乙邦才奉命去了保定府,筹措河北巡抚衙门的设立,以及河北的防务。

  而都监军使阎尔梅,又在太原城下。

  李岩这个总督,兼提督很多事情,都是一肩挑。

  好在他有个贴心,又能力出众的夫人,也就是红娘子。

  红娘子这些年来,一直跟随李岩左右。

  不但要照顾李岩的吃喝拉撒,还要负责中军军务和政务。

  这一对绝对是模范夫妻。

  当年,李岩在老家被诬陷下狱,是红娘子带人劫狱就他逃生。

  二人逃出来后,结为伴侣,并投奔了李自成。

  并受到李自成的重用,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

  李岩与韩烈在睢阳之战中战败,投降韩烈。

  从而获得新生,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帅。

  遗憾的是红娘子不能生育,起初李岩还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但后来确认是红娘子早年身体受创,而无法怀孕。

  可这些年来,夫妻相濡尹沫,感情甚笃。

  虽然红娘子多次表示,要为李岩纳妾。

  但李岩都拒绝了,并表示一生一世,独爱红娘子一人。

  至于子女,李岩看得很淡,并安慰红娘子说。

  “我弟弟李牟,儿女七人,而且以后还会再生育。”

  “难道他们不是我李家血脉吗?”

  “我李岩一诺千金,说好要与你白首不相离,那就一定会做到。”

  “除非是我李岩死了。”

  李岩对红娘子的深情,无疑是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时代,也确实能够感动那些痴男怨女。

  但却不符合主流价值。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不过,韩烈还是很尊重李岩的想法。

  同时也很敬佩他的做法。

  因为他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啊。

  难道要他为了陈圆圆,抛弃李香君?

  亦或者董小宛,柳如是吗?

  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宁愿放弃江山,也绝不会放弃没人。

  对于妻儿子女,父母家人的感情,韩烈一向十分重视。

  即便是前线,有空他都会给父母,还有妻妾写家书。

  关心她们的生活状况,诉说思念之情。

  韩烈一向自认为自己只是多情,但绝不滥情。

  深夜的宁武关内,战后的统计和下一步作战部署。

  这会都压在了李岩,李过,高一功几人身上。

  夜里屋外寒风呼啸,屋内也是寒意袭人。

  明明门窗都紧闭,却总有风无孔不入。

  房间内的火盆内,点燃着篝火。

  经过随行参谋文官的统计,宁武关的战果,终于核对了出来。

  “按照这个数据,立即上报首辅大人。”

  “连夜发出去,同时要说明情况。”

  “我军即将乘胜追击,拿下大同,进击宣府,会师燕京。”

  李岩看过统计战报后,先是问了李过一句,见他没有意见。

  这才对高一功吩咐道。

  “末将这就去安排。”

  高一功回答立即起身前往安排而去。

  “李总督,天色不早了,是不是先休息?”

  熬了大半夜,李过也有些困意的说道。

  “我家夫人煮了马肉粥,大家喝完暖下身子再休息。”

  李岩笑着招呼了一句,接着对李过道。

  “太原和大同的通道必须打通,明天我带中军和前营,转道忻州,下太原。”

  “我帐下左右二营交给你指挥,北进大同。”

  “打通太原和大同通道后,我会让罗平安提督,率领神机军,以及你部后军营支援你。”

  “你此番北进,还需稳扎稳打,收复沿途的代州,云州等城镇。”

  “打好这最后一仗。”

  听到李岩的嘱咐,李过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老朋友,老战友。

  脸上也不由露出感动的笑容。

  “嗯,我记住了,咱们燕京再见。”

  李过点点头,真诚的说道。

  两天后,尼堪和谭泰率领的五万人马,前脚刚进入大同。

  后脚就接到尚可喜战死宁武关的消息。

  “这个尚可喜,如此关键时刻,竟然会犯如此糊涂,真是死不足惜啊。”

  听到这个噩耗,尼堪愤怒的骂道。

  “国朝有如此蠢货,真是我大清的不幸啊。”

  一旁的谭泰也是痛心疾首的叹息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尚可喜确实是死不足惜,可他这一败,我们费尽心血的突围,不说功败垂成。”

  “也是前功尽弃了。”

  尼堪和谭泰的计划,原本是他突围后,带着五万人马前往宣府与多铎会合。

  然后赶往燕京驰援。

  让尚可喜率领本部人马,镇守大同和宣府。

  把山西的明军拖在大同和宣府之间。

  如此即可保障北部安全,又可以保持与关中的联系。

  可现在尚可喜这么一败,大同肯定是守不住了。

  除非他率军留下来镇守。

  可要是他留在大同,那还不如留在太原。

  因为相比太原,大同的城防体系,更不利于防守。

  “罢了,传令甲喇额真赖塔,率领一个甲喇(1500)。”

  “以及汉军旗总兵黄名,陈献策率领五千士卒,留守大同。”

  “告诉赖塔,尽量拖住明军步伐。”

  “哪怕是死,也要死在城头。”

  叹了口气的尼堪,沉声对谭泰吩咐道。

  现在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拖住明军步伐,他好率领主力尽快赶回京城。

  “喳!”

  谭泰也知道,这个时候多说无益,躬身而退。

  十一月十六日,入夜时分。

  燕京东门外,东各庄韩烈行营。

  “捷报,山西捷报!”

  正在吃饭的韩烈,听到屋外的喊声,不等他起身。

  手持军报的王德,已经跑了进来。

  坐在门口方向的刘楗,连忙接过军报,递到了韩烈手中。

  “好,李岩和李过二位干的不错,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啊。”

  看罢军报的韩烈,笑着把情况给在座的孙思克几人说了一遍。

  “尚可喜这个贼子,总算是罪有应得,杀得好啊。”

  “看来光复山西指日可待咯。”

  黄锡衮高兴的附和道。

  “可惜,尼堪这个狡猾的建奴鞑子,这次又跑了。”

  刘楗有些惋惜的说道。

  “尼堪跟我们交手多次,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脱身,这厮确实狡猾。”

  孙思克点头道:“此人若是任由其成长,必成劲敌啊。”

  “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韩烈放下手中的碗筷,自信从容的走到墙壁上的地图前。

  “尼堪此番放弃太原,必然是奔着京城来了。”

  “杨衍不是已经进驻昌平州了吗?”

  “而且最近宣府方向,也有消息传来,多铎正在召集兵马。”

  “这二人会合后,必然会赶往京城。”

  “既然他们想支援燕京,那咱们偏不让他们得逞。”

  韩烈的分析,立即得到众人的支持。

  “首辅,下一步是不是加强对昌平的防御?”

  刘楗紧跟着问道。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韩烈坚定的说道。

  “杨朴,接下来你和公愚,石庵留在行营。”

  “率领侍卫军前后二营,以及毕力克图,明安达礼所部蒙古兵马。”

  “留守南门,继续佯攻燕京。”

  “末将遵命。”

  杨朴率领侍卫军前营,以及毕力克图,明安达礼所部的两万归降兵马。

  前几天便已经撤回到了军中。

  加上侍卫军后营,中军营。

  还有万骑军的两万六千人马。

  眼下东门外的明军,兵力已经到六七万。

  “卑职等遵命。”刘楗和黄锡衮也紧跟着应道。

  “荩臣,集结中军营,传令陈德,集结万骑军主力各营。”

  “咱们今晚出发,奔赴昌平州。”

  韩烈想了想,决定亲自带兵前往昌平州。

  燕京既然强攻不下,那就把外围的清军全部剪除了。

  到时候燕京孤立无援,困也能够困死城内的守军。

  “末将遵命!”

  在韩烈的命令下,孙思克连忙躬身应道。

  “王德,立即派出快马,前往太原。”

  “传令李岩总督山西军政事务,尽快收复山西失地。”

  “任命李过为前线总指挥,率领忠贞军,神机军沿大同前进。”

  “拿下大同和宣府,向燕京靠拢。”

  “务必赶在十二月底前,赶到昌平州与我会师。”

  紧接着韩烈又起草了一份军令,交给王德派人连夜送往太原。

  “首辅,昌平有杨衍提督,陈德提督负责指挥,定可以稳操胜券。”

  “您是三军统帅,岂能亲冒矢石,冒险前往呢?”

  见韩烈要亲自前往昌平州指挥作战。

  黄锡衮担心的劝谏道。

  对此,孙思克,刘楗,还有杨朴倒是表现很淡定。

  因为他们很清楚,韩烈决定的事情,他们根本劝不了。

  当然,还有一点,他们都对韩烈的能力,有充足的信心。

  “石庵不必相劝,正是因为大战在即,我才要亲临前线。”

  “只有我出现在战场上,三军将士才能士气振奋,勇往向前。”

  韩烈表情坚定,目光深邃的沉声而起。

  次日凌晨,天刚刚蒙蒙亮。

  京城内外,寒霜遍地,放眼所及,白茫茫一片。

  留下杨朴率领侍卫军前后二营,两万人马。

  以及万骑军后营六千人马,霸州守备营两万人马。

  驻守燕京东门外营地。

  韩烈率领侍卫军中军营一万人马,万骑军各营两万骑兵,绕道顺义,怀柔二县。

  一路行军三天,赶到昌平州。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燕京外围的州县,皆被马进忠,张名扬率领侍卫军右营人马肃清。

  马进忠和张名扬二人,现在各自率军五千,分别驻扎在蓟州和密云二城。

  蓟州和密云城,位于燕京东北方向,也是辽东进入燕京的必经道路。

  从密云往北走是燕山和长城,翻过长城则是大宁都司辖区。

  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承德境内。

  从蓟州往东走,则是北直隶下辖的永平府。

  也就是后世的唐山。

  过了唐山就是山海关,也就是明末著名的关宁锦防线。

  目前韩烈的重心是燕京,对于大宁都司府。

  永平府以及山海关,他也是鞭长莫及。

  只有拿下燕京,他才能挥师出关,向永平府,山海关进发。

  十一月二十日上午。

  韩烈率领的三万人马,抵达昌平州城。

  早一步接到消息的杨衍,王辅臣等一众将领,亲自来到城门口迎候韩烈的到来。

  “参见首辅大人。”

  虽然一身甲胄,但杨衍依旧向韩烈行了一个大礼。

  原因很简单,这是他发自内心敬重行为。

  说起来自年初在开封分别,二人已经半年多没有见过面。

  如此故友重逢,杨衍心情激动,要行大礼也是人之常情。

  “杨兄,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翻身下马的韩烈,快步上前,扶起杨衍的同时,面向忠义军的一众将领,微笑的拱手回礼之余。

  上前分别与副将总兵曹友义,都监军使杜濬。

  各营参将齐翼龙,杨威,何其旻,杨珍等大将握手寒暄。

  “首辅大人,城外天冷,请入城叙话。”

  在韩烈与众将会面过后,杨衍这才上前说道。

  “上马入城。”

  韩烈点了点头,与杨衍并辔驱马进入城门,朝着州衙方向徐行而来。

  “杨兄,午后安排一下,我要去营地和城门走走。”

  “忠义军的将士,这一次立功无数。”

  “本阁应该给将士们一个承诺,等拿下燕京城,该有的封赏,一分都不能少。”

  杨衍和左右的杜濬、曹友义闻言,无不是拱手回道。

  “有首辅大人这句话,将士们必然会军心士气大震。”

  兵马入城之后,由曹友义引领,侍卫军中军营参将刘登瀛。

  万骑军副将翁之琪,率领兵马入营安顿。

  韩烈、孙思克、陈德等人,与杨衍,王辅臣、杜濬、孙枝蔚来到州衙歇脚。

  主要是来商议,关于接下来的战事。

  “首辅大人,郭虎将军深入虎穴,昨天刚派人从宣府,送来了一份情报。”

  “是关于多铎,在宣府集结的四万人马情况。”

  “这支人马,从情报上来看,倒是不足为惧。”

  “八旗精兵一万三千余人,其余都是收编的原我大明降兵和义军叛军。”

  “就连唐通,白广恩,马科几个老兵油子,都启用为汉军营总兵了。”

  在州衙大堂坐定后,自有仆人送上茶点。

  州衙大堂上还放了几个火炉,使得大堂之上的温度,比起室外要暖和的多。

  “这就叫做无人可用,山穷水尽咯。”

  陈德笑着附和了一句。

  “白广恩、唐通这帮人,自松锦之战后,也算是原形毕露,早没有了大将的胆气和心气。”

  “多铎这个狗鞑子,启用这几人带兵,足见已经是穷途末路。”

  说起来陈德与白广恩在讨伐李自成的战斗中,还并肩作战过。

  与马科和唐通也见过面。

  要知道当时陈德,还只是一个小小守备。

  而白广恩这些人,却都是一镇总兵官。

  如今事过境迁,短短五六年时间,这些当初威风凛凛的总兵官。

  不但泯然众人矣。

  还成为了满清建奴的走狗汉奸,图惹人世人唾弃和耻笑。

  “话虽如此,多铎身为满清亲王,能力还是有的。”

  “这些年来,此人为满清立下的功劳,足可以称得上名将。”

  “咱们也不能过于轻视。”

  孙思克是在辽东长得的,对于多铎这个满清亲王,还是颇为了解。

  在他看来,多铎并不是一个软柿子。

  要是太轻视对方,弄不好要被反咬一口。

  对此,杨衍倒是有些不同看法。

  “孙总兵,此话我倒是有些不同看法。”

  “多铎这个鞑子,早年确实战功不俗。”

  “但说白了,辽东这些年来,兵备松弛,边军战斗力普遍不高。”

  “这才让建奴鞑子有了可乘之机。”

  “其次,他们过于依仗骑兵优势,习惯采用骑兵速度冲击对手军阵,从而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但是,通过中原的几场大战,如归德府之战,高唐城之战。”

  “尤其是最近的霸州之战。”

  “我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找到了克敌制胜之法。”

  “首先是利用地理条件,采取挖掘壕沟工事的方法。”

  “阻挡敌骑速度和冲锋的破坏力。”

  “其次配合火炮和火枪优势,对敌骑展开火力打击。”

  “一旦克制了建奴骑兵。”

  “我军的长枪长矛兵,一个反冲锋下来,即便不能围歼敌人,也足以将起击溃。”

  杨衍这番说辞,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这两年来的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

  “啪!啪!啪!”

  韩烈带头鼓掌称赞道。

  “杨兄这番总结,我认为很有道理。”

  “时代在变迁,我们身为带兵的将军,也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战场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的火器能够克制骑兵?”

  “之前的火器,却无法形成战斗力?”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改进了火炮火枪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称之为科学技术。”

  “未来的科学技术,将会逐渐改变战争的进程。”

  韩烈说到这里,表情逐渐严肃的继续说道。

  “刀枪剑盾这样的武器,终究会被淘汰。”

  “火炮火枪将会取代这样的冷兵器。”

  “而火炮火枪可称之为热武器。”

  “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远,最多三十年,我们大明一定能够做出连发式的火器。”

  “诸位想想看,若是我们拥有一支上万士卒,手握连发式火器的士兵。”

  “依托着城墙工事,迎战一支手持刀枪冲锋的步卒。”

  “结果会怎么样?”

  “再想想看,我们的红夷大炮,要是在现在的基础上。”

  “射速达到一息时间一颗发射速度,以及一颗炮弹可以摧毁一座城门的威力。”

  “我们的士兵身体,还能够抵抗住吗?”

  韩烈这一席话说出,在座的众将无不是感到心头骇然。

继续阅读:第586章 卷土重来的多铎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