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攻占保定,合围真定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65,423

  带领队伍进入城门的吴六奇,趁着守城士卒不注意下,从马车内抽出一柄雁翎刀,厉声吼道。

  “点燃马车,随我杀上城头。”

  十辆马车都装满了易燃的麦糠,随着吴六奇的一声令下。

  瞬间被点燃之下,直接把城门外的守军给挡在了外面。

  吴六奇身先士卒,挥舞着雁翎刀,带着手下的士卒,迅捷的冲上了城头。

  城门楼上的守城士卒,见到这个情况,虽然纷纷冲了上来。

  但此刻的吴六奇,手持着雁翎刀,疾走如飞,战刀劈砍之下。

  冲上来的敌兵,无不是血溅当场。

  仅仅一个照面下来,便有十余人倒在他的面前。

  “杀啊!”

  左右士卒,怒吼着冲杀了上去。

  侍卫军的精锐,可不是这些汉军营的守军能够抵抗的。

  转眼功夫,城门楼就被拿下。

  而这个时候,城外数里之外,埋伏等候的王辅臣,见到城门下的烟火冲天而起时,当即跃马而起。

  “众将士随我冲啊!”

  骑兵营的五千将士,高喊着飞马一路飞奔冲进了城池。

  保定府府衙大堂内,留守的满清大学士祁充格。

  接到城门被破,明军杀进城的消息,他还以为听错了。

  直到跑出府门口,见到城门方向的烟尘,以及不断传来的喊杀声。

  他才相信保定城沦陷了。

  “大人,明军杀过来,卑职护卫你突围吧。”

  守卫的佐领见状,连忙上前喊道。

  “不必了,你们走吧。”

  祁充格出身满洲乌苏氏,也就是说祁充格只是他的名字。

  他的姓氏则是乌苏。

  此人是满洲镶白旗人,与另一位大学士刚林,都是多尔衮兄弟最忠实的支持者。

  这也是在顺治七年,多尔衮刚病逝不久。

  祁充格和刚林就被顺治皇帝,以攀附睿亲王为由,处死的原因。

  明军的突然出现,祁充格不用想便知道。

  多铎怕是凶多吉少了。

  当初多铎率军勤王前,二人曾有过约定。

  三天互通一次消息。

  如今算起来十天过去,他仅仅在前三天,也就是多铎进入霸州的当天,收到过多铎的消息。

  之后便没有了消息。

  对此,他早就心有预感。

  如今明军杀进城,也就证实了他的猜想。

  多铎败亡,保定肯定守不住,大清也必然危亡在即。

  他一个年过半百的文官,逃不逃又有什么区别呢?

  “关闭府门,准备点火,我身为当朝大学士,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吩咐完府衙内的士卒,祁充格穿戴好官袍,朝燕京方向跪拜磕了三个头。

  端坐在府衙大堂的椅子上,葬身于熊熊大火之中。

  至于城内的那些汉军营的守军。

  别说杨衍率领忠义军入城,王辅臣率领骑兵营入城后,就把他们给全部绞杀殆尽。

  入夜时分,进入城池的杨衍。

  得知祁充格自焚而死的消息,露出一抹冷笑道。

  “倒是便宜了这个建奴鞑子,让他赢得了一个身前身后名。”

  “杜监军,保定府的政务交给你,杨珍你协助杜监军。”

  “其余各营,进驻营地休整,不得扰民,严肃军纪,如有违令者,严惩不贷。”

  拿下保定府,对于杨衍来说,仅仅是他席卷燕赵,三晋之地的开端。

  率军进驻营地后的杨衍,连夜给韩烈写了一份详细战报。

  以及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这份军报连夜发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于次日夜里送达韩烈手中。

  子夜时分,忙碌了一天的韩烈,喝着浓茶,丝毫没有睡意。

  “真定和太原之战,现在已经陷入焦灼状态,这个局势,对我们很不利啊。”

  白天的时候,韩烈分别接到真定和太原送来的战报。

  李过和高一功率领的忠贞军,围攻真定府已经数日。

  不但没有攻下城池,反而损兵折将。

  李过送来的战报,没有过多辩解攻城失利的因素。

  韩烈也十分理解,真定府可是一座重镇。

  这可是后世的石家庄啊。

  自古以来都是河北要冲之地。

  李过虽然有四万人马,但要攻打一座拥有两万人马守卫的坚城。

  多少有些勉强,进攻失利也在所难免。

  其次是太原城。

  作为山西布政司行省的附郭。

  太原城的城防工事,更远胜于真定府。

  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北方大地,太远的城防规模,在当下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在宋代以前,河北的名城不少,像著名的魏博军,就出自邯郸和大名府地区。

  而在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邯郸和大名府都是北方的政治中心所在。

  但进入宋代以后,大名府以北地区,长达数百年沦陷在辽金元手中。

  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逐渐下降。

  但千百年来,太原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却从来都没有下降。

  甚至在二十世纪初期,山西也一直是抗战的前沿阵地。

  李岩和罗平安率领的忠勇军,神机军八万人马。

  在拿下泽州,潞安府,以及扫荡了平阳府后。

  这会同样陷在了太原城下。

  因为尼堪,谭泰率领的四万八旗精兵。

  包括山西巡抚和山西总兵的一万多人马,加上各地汇聚在的兵马。

  足足有六七万兵马,驻扎在太原城内。

  而且最新李岩送来的最新战报之中。

  还汇报了两个坏消息。

  一是尚可喜率领的三万汉军旗人马,已经从陕西绥德州的吴堡渡过黄河。

  随时可能出现在太原城外。

  二是清军宣大总督耿敦,宣府都统根特。

  以及多铎帐下的前锋统领博尔辉所部人马。

  攻陷大同,举兵反清的姜瓖,全军覆灭,大同陷落。

  这也就意味着宣大方向的这支兵马,很有可能返回京勤王。

  亦或者插入太原战场。

  不管是那种可能。

  山西战场出现的几个变故,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战役的进程。

  围绕山西的问题,韩烈与刘楗,孙思克,黄锡衮等人,已经商量了大半天。

  “现在想要破局,还得依靠霸州的忠义军。”

  “若是他们能够尽快拿下霸州,那么我们就可以抽调六万主力出来。”

  讨论了半天,话题又回到了霸州。

  当刘楗这话说出来时,黄锡衮和孙思克不由都点了点头。

  “首辅大人,霸州六百里紧急军报。”

  有句话话叫做说曹操,曹操到。

  王德从门外走了进来,手中拿着的军报,三步并作两步送到了韩烈手中。

  “哈哈哈……”

  看完手中的战报,韩烈忍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

  “杨提督和杨总兵这一仗打的漂亮啊。”

  接过军报的刘楗三人凑在一起,观看完手中的军报,脸上无不是露出振奋的笑容。

  黄锡衮赞叹之余,孙思克也附和道。

  “二杨将军,此战的胜利,当列为首功。”

  刘楗冷静的说道。

  “杨提督率军杀奔真定府而去,是不是给他下一道军令。”

  “让他全权负责河北的指挥大权。”

  “再给李总督下一道军令,让他专司太原指挥。”

  “可以,拟令传达吧。”韩烈颔首笑道。

  “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传达完军令,你们几个也下去休息去。”

  霸州送来的军报,是战斗结束之后,杨朴派人送达的。

  并且在战报之后,汇报了杨衍率军直奔真定府而去的消息。

  美美睡了一觉的韩烈,次日早上刚起床。

  又接到杨朴送来的第二封军报。

  “杨朴兄了不起啊。”

  看完手中的战报,韩烈由衷的赞叹道。

  这封军报的内容,杨朴详细介绍了,他说降毕力克图的事情。

  并强烈推荐说此人,是难得猛将,可以重用。

  杨朴渔民出身,在鱼台微山湖百户所追随韩烈前,就是个生活所迫的捕鱼人。

  但这些年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

  以及韩烈的提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性格。

  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和政治过硬的人才。

  这让韩烈也是倍感欣慰。

  “首辅大人,如此高兴,莫非又有好消息?”

  听到韩烈的笑声,刘楗也是好奇的问道。

  “吴六奇生擒了一名蒙古八旗统领,杨朴兄三次劝降,这名叫毕力克图的统领,答应归顺大明。”

  “而且还带动了俘虏的一万四千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将士,接受了我们的改编。”

  “杨朴希望朝廷能够授予对方总兵官,该部人马编为霸州守备营。”

  “同时推荐了傅长春出任监军使,兼副将协同毕力克图统兵。”

  ……

  韩烈笑着说了一下军报内容,最后指示刘楗道。

  “拟令,同意杨朴的提议,着霸州守备营完成整编后,调拨杨衍指挥。”

  “加快推进收复保定和真定府的战斗进程。”

  作为前线的大将,负责一方面的战斗指挥。

  杨衍在拿下保定府的次日,留下监军使杜濬,以及后营参将杨珍,率领的两哨四千士卒留守保定外。

  在给韩烈送去一封军报后,他便率领忠义军各营。

  与吴六奇和王辅臣二人帐下的营兵,直扑真定府而去。

  这个做法,实际上多少有些违规。

  因为韩烈之前的授权,是让他围歼拦截霸州之敌。

  并没有授权他对保定,真定发起攻击。

  而杨衍的这个做法,却有符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章程。

  这也是创业之初,各方齐心协力的结果。

  真要统一了天下,军中大将要是没有旨意,调动兵马出征,后果可是等同于背叛。

  这个时候的杨衍,对于韩烈忠心耿耿,没有半点私心。

  他也相信,只要他在前方,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

  就算违反军令,韩烈也不会怪责他。

  同样,韩烈也会支持他的做法。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当杨朴的军报送达的当天,韩烈就下令让杨衍负责全权指挥河北一切军务。

  明确了他的权利和自由。

  这也就是所谓的双向奔赴吧。

  华夏五千年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斗争史。

  每个王朝崛起之初,君臣將相都是同甘共苦,生死相随的模范。

  可一旦王朝建立,开国杀功臣的事情,也就随之而出。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这并没有谁对谁错。

  就像明朝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前,就曾公开嘲笑过刘邦杀功臣之事。

  认为刘邦做了皇帝,便不仁不义,对兄弟下手。

  而现实是朱元璋开国成功后,杀得比刘邦还狠。

  这就是所谓的人性,没有永恒不变的道理。

  杨衍拿下保定,兵发真定前,再次给韩烈送去了一封请示军报。

  而等他赶到真定城下时,韩烈让他负责河北军事大权的指令才姗姗来迟。

  真定府隶属北直隶,在明初之际,地位远在保定府之上,仅次于顺天府。

  后来随着靖难之役,朱棣迁都燕京后,保定府成为总督府所在。

  真定府的地位开始下降。

  可即便如此,真定府依旧掌握着河北中部的五州十一县区域。

  城墙更是高达五丈,用青砖夯土筑造的城池,高耸而险峻。

  原多铎帐下护军统领颜布禄,亲自坐镇真定府。

  说起来颜布禄这厮,虽然没有多少事迹。

  但他却是三朝老臣,曾担任过老奴努尔哈赤和皇台极的巴牙纛章京。

  也就是侍卫以及侍卫将领等职。

  别看他已经六十岁,可却是名副其实的老当益壮。

  真定府开战至今已有半个月,可这老匹夫每日奔走各城,亲自督战,浑然不知疲惫。

  每日能吃肉五斤,酒一斗,手持两石强弓,百步之内,指那射那,当真是悍勇绝伦。

  他手下的护军参领分别是乌进和明安达礼。

  乌进是满洲佟佳氏正白旗人,妥妥的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家奴。

  明安达礼出身蒙古科尔沁人,隶属蒙古正白旗。

  这二人都是两白旗的旧将,属于多尔衮兄弟的嫡系将领。

  颜布禄与乌进,明安达礼,执掌着一万五千八旗精锐,分驻在四门。

  除了这支军队外,真定府内还有一支汉军营。

  统兵的总兵叫童达行,此人是原本就是真定府的明军守备。

  之前投降过李自成,满清来了又投降了满清。

  经过这连番投降,他倒是官职越做越大,到如今已经是真定总兵官。

  他手下有五千人马,都是昔日的明军和闯军士卒。

  虽然是一支拼凑的队伍,但战斗力其实不弱。

  知府赵振业,更是大明老臣。

  天启年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邯郸知县,监察御史,荆南兵备道和山西督粮官等官职。

  崇祯自缢后,他在京城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败逃离京城,他又归降了满清。

  像赵振业,童达行这样的人,在明末比比皆是,尤其是北方地区。

  倒不是他们天生就是汉奸叛徒。

  这里面多少有些历史因素在里面,也不能一棍子完全打死。

  就拿赵振业来说,山西沦陷时,他一个督粮官,手中并无兵马。

  面对李自成大军,他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投降,要么为国尽忠守节。

  投降可保一家老小,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守节而死,那就啥也没有了。

  这样的选择,自古以来都是两难的选择。

  何况是国破山河沦陷的时代。

  投降固然可耻,尽忠守节也是大义。

  可这样的抉择,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两万兵马守卫的真定城,加上城中征召的两万青壮百姓。

  偌大的城墙之上,人头攒动,守卫森严。

  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军,也只有四万人马。

  双方兵力相当,守军占尽天时和地利优势。

  城中百姓虽然未必都心向满清,但身处城中的他们,也未必是心向明军。

  因此,李过和高一功,连人和优势也不占。

  唯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忠贞军各营战斗力,相比清军略胜一筹。

  可失去天时和地利,强攻城池的话,这点优势实际也是荡然无存。

  为此,这半个月来,李过和高一功,一直都未能放开手脚攻城。

  因为一旦强攻,那就必须用人力来填。

  伤亡的代价实在太大,这个责任李过承担不起。

  而且就算玩命攻城,也未必能够攻下城池。

  处于两难之中的李过,近来也是愁的夜不能寐,吃啥也不得劲。

  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看得高一功、郝摇旗一众将领,也是急得团团转。

  当得知杨衍率领援军抵达时,李过都有些不敢相信是真的。

  直到见到杨衍率领的五万多人马,出现在西门外时。

  李过阴沉的脸色,在这一刻终于消散。

  “杨提督,你们竟然真的来了?”

  满脸不敢置信的李过,上前握住杨衍的手,久久不忍松开。

  “李提督,这段时间,你们受苦了。”

  “我没有来迟吧?”

  二人双手紧握之余,杨衍笑着问道。

  “不迟,你们能来,何时都不迟啊。”

  李过开怀笑道。

  高一功这会也上前行礼道。

  “杨提督,您能够率军支援,拿下真定指日可待。”

  “高总兵,那可是抬举我了。”

  杨衍摆手笑道:“我远来是客,你们是主人。”

  “该怎么打,请二位下令,我部坚决执行。”

  杨衍为人谦恭,虽然与李过职务平等。

  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韩烈的嫡系,就摆架子要兵权。

  上来就表明态度,他是来协同作战的。

  “杨提督太谦虚了。”

  李过笑着回了句,正色说道。

  “请杨提督随我入营,具体该怎么打,我们还得商量一下。”

  “在下可不敢擅自指挥啊。”

  “李提督请。”

  杨衍点点头,带着吴六奇和王辅臣一众将领,跟随李过他们返回了大帐。

  副将总兵曹友义,则留下安置兵马。

  “一功,你来给杨提督他们,讲讲城头守军情况。”

  来到大帐,李过安排侍卫送上茶汤。

  高一功摊开掌握的城防图,开始讲解起了城防工事。

  而这个时候,真定城头之上。

  明军数万援军抵达西门外的消息,也传到了颜布禄耳中。

  得知明军大批援军抵达,赶到城门楼上的颜布禄,看到城外旌旗招展的明军阵势。

  心中也不由一沉。

  很显然来的明军,不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精锐。

  “统领大人,这一仗不好打了。”

  帐下参领乌进,看到城外浩浩荡荡的明军队伍,也是眉头紧皱。

  “加强戒备吧,真定城绝对不能丢,告诉将士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久经沙场的颜布禄,早已经把生死看待他。

  坚毅的脸庞上,双目炯炯有神,盯着城外的明军,沉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继续阅读:第581章 攻心之策,初见成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