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制造冲突,郑家军北调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95,899

  事实上,韩烈为了把郑家军调往河北。

  在五月下旬,郑芝龙拔营进京消息传来之时。

  他就下令驻守邯郸的李岩,以及临清关驻防的李过。

  派出小股部队,对河间府各州县,展开了袭扰。

  目的就是引诱,驻防在保定府的清军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出兵反击。

  从而造成边境冲突的假象。

  顺利把郑芝豹和郑彩的军队,调往德州和沧州驻扎。

  郑芝龙最大的依仗,就是手中的十二万大军。

  尤其是水师营,更是他的杀手锏。

  别说在大明朝,就是在整个东方海域,郑芝龙的水师营,那也是无敌的存在。

  不过,这些年的养尊处优。

  郑芝龙虽然野心勃勃,但他手中的步卒人马,实际早已经军纪败坏。

  只能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而他那个弟弟郑芝豹,喜怒无常,动则处罚手下将士。

  加上这个人贪得无厌,经常克扣军饷。

  将士们早就恨之入骨。

  反倒是心机深沉的郑彩,掌控的水师营,实际核心战斗力一直在。

  这也是历史上清军进入福建时,郑芝龙的步卒人马,一触即溃。

  导致郑芝龙恐惧不已,直接投降了满清建奴的原因。

  反之,郑彩率领的水师营,借机脱离了郑家,沿海而上进入浙江。

  加入了鲁王朱以海的阵营,坚持抗清长达十年之久。

  若不是郑彩野心勃勃,企图控制鲁王朱以派,行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

  导致鲁王政权内部相互攻讦,以当时浙东的抗清力量。

  很有可能再坚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也说不定。

  六月九日。

  李岩派人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报,抵达京城。

  为了配合清军的反击,李岩主动让出了顺德府,以及真定府的冀州等十余座城池。

  六月十日清晨,江淮日报发表的河北战事,便传遍了京城街头。

  为了营造效果,这篇报道,当天就在松江府,苏州府,太平府,池州府等长江两岸传了个便。

  松江港码头之上。

  晨曦初露,朝阳初升。

  港口之上,暖风吹拂,热浪滚滚。

  码头之上,二十几个卖报小郎,高举着手中的报纸,奔跑高喊着。

  “号外,号外。”

  “河北战事失利,女真鞑子攻占顺德府,冀州等城池十三座。”

  “我大明将士死伤惨重,河北危急,河北危急!”

  这样的卖报小郎,在江南地区,已经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松江府这样的大型港口码头之上。

  往来商贩不断,江淮日报的销量,也是出奇的好。

  因为江淮日报之上,不但有朝堂上政策变动,也有官员的提拔任免。

  还有长篇连载的鬼怪故事,小说杂记。

  甚至还有秦淮河花魁韵事。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江淮日报,自前年在徐州发行以来。

  便取代了朝廷的塘报,成为现今大明第一大报纸。

  别看一份不过五六张纸面的报纸,只卖三文钱一份。

  可因为内容丰富,这两年来可是十分畅销。

  无论是山东,还是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还是两广,销量都是十分不错。

  虽说是三天发行一次,可每次的销量,至少都在十万份以上。

  最高峰的销售记录,甚至达到五十万份。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韩烈最初创办江淮日报的初心,不是为了赚钱。

  但现在江淮日报,每个月的纯利润,却达到了一万多贯钱。

  而且还养活了大量报社人员,以及卖报孩童。

  间接带动了至少数万人的就业。

  现在江淮日报的总部,依旧在徐州府。

  负责报纸发行的主编和编辑人员,主要是彭城书院的师生。

  没错,就是全体彭城书院的教授和学生。

  凡是参与编稿的人员,都可以额外获得一份工资。

  并且还能扬名立万。

  而这两年来,连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本早已经成书多年小说。

  虽然早就流行多年,但凡有些家底的士子,肯定都读过。

  但底层的穷苦士子,以及老百姓却没有读过。

  为此,一经连载,就获得底层老百姓的热烈追捧。

  虽说底层老百姓,识字的很少。

  但架不住有一个人识字就够了。

  比如,在江西九江府武宁县山区的一个乡上。

  一名叫做周岩的穷书生,就是靠着江淮日报的故事消息。

  在乡里各村为当地老百姓说书,两年内赚了三十多两银子。

  还因为常年看报,把握了朝堂时政,考取了去年武宁县秀才头名案首。

  这起事件,还被江淮日报,单独做了一次宣传。

  如今这名叫周岩的秀才,被请到了徐州彭城书院读书。

  他本人图像,也上了一次江淮日报版面,成为去年各省县试中的风云人物。

  郑芝龙本人在福建担任提督期间,也没少看江淮日报。

  主要是官府有订报的规定。

  夏天的一大清早,楼船之内十分闷热。

  站在甲板上的他,早早就起床了。

  “来人啊,去买一份江淮日报上来。”

  昨晚他的船队,就在港口外停泊。

  这会听到码头上卖报小郎君的卖报声。

  他也不由有些好奇,今日的报纸号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要在福建他自然不需要单独派人购买。

  眼看最多两天就会抵达京师,即将入朝担任大将军的他。

  自然对于北方发生的战事,需要关心起来。

  很快手下亲兵,就买了几份报纸上来。

  “大哥,这女真鞑子,倒是凶残,跟朝堂打了几十年,不但越打越强。”

  “如今更是入住燕京,有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

  “您进入京师后,要想坐稳大将军的位置,还得跟女真人板板手腕才行。”

  郑芝鹏看着手中的报纸,面色平静的说道。

  “想那韩烈,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

  “凭借的就是打击建奴的军功。”

  “大将军,区区建奴鞑子,我看不过是一群山野蛮人,何足挂齿。”

  “只要您一声令下,末将率领水师营的将士,沿海而进,为大将军拿下燕京。”

  “把那些鞑子赶回建州的深山老林便是。”

  郑彩看了眼报纸,有些不屑的笑道。

  说起来这两年,郑彩对于江淮日报的内容,关注的比郑芝龙腰多得多。

  韩烈率军收复湖广,河南的战事。

  江淮日报每次都会记载。

  动不动就是大捷,杀敌十万,斩杀建奴亲王,郡王、贝勒的内容。

  从报纸内容来看,建奴鞑子犹如一群土鸡瓦狗。

  这就给郑彩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建奴鞑子,不堪一击。

  手握数万水师精兵的郑彩,早就想要建功立业。

  只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今好不容易北上,终于迎来大展拳脚的机会。

  他只是显得十分振奋。

  “羽公,勇气胆略可嘉,吾心甚慰。”

  郑芝龙对于这个从小跟着自己的侄儿,向来都是十分重视和信任。

  主要是郑彩能战善战不说,而且事事以自己为中心。

  从不违背自己的心意。

  而与他的儿子郑森相比,判若两人。

  每次跟儿子郑森会面,都是闹心。

  郑彩则每次都吹捧迎合他,让他感觉十分贴心。

  若不是郑彩只是他堂兄的儿子,他都想把这个侄儿,认着亲儿子了。

  “大哥,建奴鞑子,可没有羽公说的这般无能。”

  “切不可轻敌大意了。”

  郑芝鹏对于这个侄子,在郑芝龙面前的顺从吹捧,可是一向心怀警惕。

  因为郑彩这些年来,在军中一直培植心腹,独揽军权不说。

  还私自组织海上贸易,赚取私人钱财。

  可在郑芝龙面前,他却又是一副乖巧顺从的面孔。

  这样的人心思莫测,郑芝鹏一直不大喜欢。

  相比起来郑森为人仁厚,做事公平,从不搞这些背地里的小动作。

  “五弟,你是文人,不懂战阵之事,认为女真鞑子强大,不足为奇。”

  郑芝龙早年在海上闯荡,遭遇的对手,可都是西洋红毛鬼子。

  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亦或者葡萄牙人。

  都是凶残贪婪至极。

  甚至东瀛岛国的扶桑人,那都是穷凶极恶。

  可他郑芝龙却硬是凭借着杀伐果断的性格,闯出了自己的一条道。

  在他看来,女真鞑子要是跟他的水师对上,那绝对只有挨打的份。

  故而他十分赞同郑彩的说法。

  “而且五弟你刚才不也说了吗”

  “我要坐稳大将军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些建树。”

  “我看入朝之后,让四弟,还有羽公率军北上,打上几仗。”

  “扬我郑家军威,我看天下谁敢不服?”

  郑芝龙这些年顺风顺水,早就目空一切,岂会畏惧区区建奴鞑子。

  “大将军英明。”

  郑彩连忙恭维道:“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末将定要直捣黄龙,收复燕京都城。”

  “好让天下人知道,大将军的英明神武,我郑家军无敌雄风。”

  “哈哈哈……”

  郑芝龙闻言不由开怀笑道:“羽公不愧为郑家猛虎,说的好,说的好啊!”

  然而,郑芝龙不知道的是,今日松江港口的号外消息。

  不过是韩烈事先派锦衣卫的人,故意传达给他知道的。

  正如郑芝鹏所言,郑芝龙一个地方军阀。

  想要入驻京师,坐稳大将军的位置。

  可不是光靠手中的十二万兵马。

  他必须要有足够的功绩。

  否则他就是入驻京师,也难以服众。

  韩烈指示河北总督李岩,李过率军故意战败。

  制造北方局势危机,就是算准郑芝龙急于立功和立威。

  把他的兵马调往北方去对抗建奴鞑子。

  这样两虎相争,谁死伤,对于韩烈来说,那都是一件好事。

  否则,韩烈也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

  辞去大将军的位置,把大将军让给郑芝龙。

  不过是一个诱饵罢了。

  郑家把持福建军政大事也就算了。

  还掌控着东海海路商道,这样的地方军阀,如同一个毒瘤,定然是要拔除的。

  派兵征讨,费时费力不说,还劳民伤财。

  最重要还会造成大批将士伤亡。

  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韩烈肯定不会干。

  这也是他费劲气力,把郑家招进京城的原因。

  六月十二日午后,郑芝龙率领的六万水师人马。

  抵达镇江府丹阳码头。

  这里距离京师南京城,已经不足百里。

  即便是逆水行舟,明日下午,也可以抵达京城。

  而早在三天前,张国维携带圣旨,统率操江水师营,在丹阳码头设立了营寨。

  “熙止啊,首辅大臣对您可是赞赏有嘉,说你乃是后起之秀。”

  “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

  “你来预测一下,郑芝龙是否会同意,把他的水师营调往沧州驻扎啊?”

  水师营营寨内,张国维与副提督,都监军使姚启圣,喝着香茗,展开了一番交谈。

  姚启圣出任操江水师营副提督,都监军使一职。

  到如今才刚刚半个月。

  二十天前他还在临清关,忠贞军之中担任都监军使,兼任临清州知州。

  这次卸任忠贞军,对于他来说,跨度不可谓不大。

  因为他现在还加授了正三品都督佥事衔,也就是说他现在既是武职,也是文职。

  而他卸任忠贞军后,韩烈安排了祁熊佳接任了他在忠贞军的位置。

  “首辅大臣过誉了,若没有首辅大臣的赏识推荐。”

  “我姚启圣现在还是一个穷书生。”

  面对张国维这个当朝内阁大学士,海军大臣。

  姚启圣表现的很谦恭,不是因为二人身份差异。

  而是姚启圣对于张国维这个长辈的尊敬。

  二人都是浙江同乡,姚启圣比张国维小了三十多岁不说。

  进士出身的张国维,早在崇祯年间就担任过兵部尚书。

  无论是名声还是威望,都是他姚启圣望尘莫及的存在。

  而且张国维更是韩烈在朝中,最坚定的支持者。

  姚启圣不拘小节,跟韩烈也敢开几句玩笑。

  但面对这位为人严肃的前辈,他却由衷的表示敬佩。

  “不过嘛,这事由不得他。”

  姚启圣紧接着话锋一转,别看他身形瘦小,尖嘴猴腮的容貌丑陋。

  但那一双小眼神,却是格外锐利明亮。

  “待会他的船队一到,咱们立即招他与帐下将领入帐听旨。”

  “他要敢抗旨,那就是以叛乱之罪,当场格杀。”

  “然后下令操江水师营各营,立即发起攻击。”

  “他虽然有六万水师,操江水师营四万将士,突然发难,定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这里是长江,不是大海。”

  “咱们操江水师营的战船,更加灵活,利于进攻。”

  “反倒是他的水师营,多是海沧船,在长江水面上缺乏灵活性,根本难以抗衡灵活多变的苍山船。”

  这次韩烈调动操江水师营,前来丹阳迎接郑芝龙。

  打的旗号是让姚启圣,监察水师营的战斗力。

  而操江水师营提督郑鸿逵,则被韩烈以公务为名,召回了京城。

  现在的操江水师营,由姚启圣全面接手。

  “好,不愧是大将军看重,一手提拔起来的人。”

  张国维听完姚启圣的部署,欣然笑道:“胆大心细,敢打敢拼,大将军果然慧眼如炬啊。”

  “本阁听说,大将军还提拔了一位我浙江的后生,出任近卫营提督军务总兵官?”

  “回张阁老,近卫营的提督张煌言,与您是本家。”

  姚启圣微笑恭维了一句。

  “哈哈哈……”

  心情大好的张国维,开怀笑道。

  “是吗?看来我浙江还真是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幸事啊!”

  不久之后,郑芝龙率领的船队,抵达码头。

  在得知朝廷使者,东阁大学士张国维在码头恭迎的消息时。

  此刻正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郑芝龙。

  当即领着弟弟郑芝鹏,郑彩,以及手下总兵杨耿等将领,下船直奔营寨而来。

  进入营寨的郑芝龙,看到列队迎候的士卒。

  到没有心生疑虑,毕竟这样的场面,对于他来说,早已经司空见惯。

  自信的他,自认为手握十几万大军情况下。

  朝廷绝对不敢对他下黑手。

  “郑大将军,一路辛苦了。”

  “请入帐一叙。”

  大帐前的张国维,领着姚启圣,已经水师营的一众将领,率先行礼打起了招呼。

  “张阁老出京百里相迎,这是郑某的荣幸啊。”

  郑芝龙对于张国维这个当朝大学士相迎,也是倍感荣幸和高兴。

  “请!”

  双方寒暄之下,一同进入了大帐。

  “大将军,率军北上,一路舟车劳顿,本应该让将士们入京休整几日才是。”

  进入大帐的张国维,又把郑芝龙推上了首座,陪坐在下面的他。

  也没有过多废话,叹了口气说道。

  “如今河北前线战事正酣,您也知道。”

  “之前前线的战事,都是韩首辅在指挥。”

  “可现在韩大人奉陛下旨意,入京辅政,这前线失去指挥的大将。”

  说罢张国维,就把前几天李岩送来的战报,递给了郑芝龙。

  “大将军,前线战事危急啊。”

  “你来了,陛下和韩首辅也就有了主心骨了。”

  张国维在说出这番话时,脸上一幅如负释重的表情。

  仿佛再说这前线战事,非你郑大将军不可。

  事实上几天前,在松江码头上。

  郑芝龙就看到了江淮日报上的报道。

  这会再看军报,看着上面的败绩,明显比报纸上的更加严重。

  “张阁老,我这还未入京,前线情报不明。”

  “不知朝廷有何打算呢?”

  郑芝龙心里正想着树立威信,建立功绩呢。

  而且担任大将军的诏书,早在他从福建出发前,就已经颁布。

  这个时候前线有战事,他也不可能推托。

  “杨郎中,宣旨吧。”

  张国维见他询问,也没有给郑芝龙猜谜。

  礼部郎中杨遇吉,当即从桌案上,拿起圣旨道。

  “大将军接旨。”

  “微臣恭请圣安。”

  大帐内的一众官吏纷纷起身,随着郑芝龙跪倒在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将军郑芝龙,忠勇无双,实乃国之栋梁之才。”

  “特晋升为兵部尚书,兼任大将军一职,节制天下兵马大权。”

  听到杨遇吉圣旨读到这里时,郑芝龙以及他手下的将领,无不是面露惊喜之色。

  兵部尚书和大将军双重职务,这不等于是拜将封相吗?

  而这个时候杨遇吉的圣旨并没有念完。

  “晋封总兵郑彩为平北大将军,加授左都督,率领水师人马,进驻沧州。”

  “抵御建奴南侵,为收复燕京做好备战。”

  “晋封总兵郑芝豹为征北大将军,加授左都督,率领帐下人马,进驻德州。”

  “援助河北战事,驱逐鞑虏,振我大明军威。”

  ……

  这一封诏书,不但封赏了郑芝龙,同时他的族人,以及手下将领,普遍都升了两三阶。

  对于这样的惊喜,不单单郑芝龙欣喜若狂。

  郑彩,杨耿,郑联等人,无不是喜形于色。

  “微臣领旨谢恩!”

  陷入兴奋状态的郑芝龙,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是一个大坑。

  “恭喜大将军深受皇恩啊,兵部尚书领大将军,节制天下兵马大权。”

  “这可是我大明从未有过之事啊,大将军这可是首例。”

  张国维趁机上前,笑着吹捧道。

  “为了让大将军的兵马,能够顺利开拔。”

  “陛下亲自下诏户部,筹措了一百万两白银,以及大军所需的三个月粮草。”

  “专司供应大将军的兵马北征。”

  “这都是陛下天恩,微臣惭愧啊。”郑芝龙一脸兴奋的笑道。

  “承蒙陛下厚恩,本大将军自当鞠躬尽瘁,以报皇恩。”

  “郑彩,杨耿听令,尔等立即接收钱粮,挥师北上沧州。”

  “务必打出军威,以报皇恩浩荡。”

  “末将遵命!”

  郑彩和杨耿也是一脸振奋的拱手应道。

  唯独人群之中的郑芝鹏,看着眼前这诡异的一幕,心中隐隐有种不安的预感。

继续阅读:第561章 郑家军全部北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